大多数历史学者因为袁绍败于官渡,以结果为导向,对袁绍充满不屑!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
今天就来讲讲,三国前期时的袁绍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袁绍号称“四世三公”,这个身份有多牛呢,简单来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担任三公的职务以来,连续四代都担任三公,门生故吏遍地,势力覆盖全国,有这样的家族撑着,就是一块废物也得被人捧成宝贝。
但袁绍还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担任县长职务,而且名声在外,后来袁绍应何进的邀请担任中军校尉,为京畿八校尉之一,一个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师。
何进在筹谋杀宦官以及迎董卓进京的时候,都跟袁绍商议。董卓进京后,要废汉少帝,唯一一个商量的人就是袁绍,可见袁绍当时在北京就很有威望。
但是袁绍以还需要跟家里的长辈商量一下,出逃京城,按照道理来说,董卓应该下令在全国进行通缉,在考量了袁绍的家族实力后,竟然封袁绍为渤海郡太守,还给封个乡侯。
咱就不说别的,关羽在官渡之战刀剑舔血,在万人军中斩了颜良,帮助曹操解了白马之围,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也只封了一个亭侯,比乡侯还低一个层次。
由于董卓杀了汉少帝,而立汉献帝,惹得关东诸侯不满,这里面很多地方官员还是董卓任命的,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袁绍被公推为盟主,主要是基于他在诛杀宦官和反董的立场。
董卓见关东诸侯势大,就放弃洛阳,迁都到长安,关东诸侯也土崩瓦解了,袁绍开始图谋北方霸业。
当时公孙瓒想要夺取冀州,冀州牧韩馥无力抵抗,竟然将冀州牧的职位让给了袁绍,是为反客为主,等到袁绍掌控冀州的时候,就开始与北方的公孙瓒开战。
这里面还要说到公孙瓒这个人,公孙瓒也是三国前期北方的强大诸侯,完全是靠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才站稳脚跟的,在杀了幽州牧刘虞后,取得北方四州的权力,是第一个称霸北方的诸侯。
然而公孙瓒却被袁绍逐渐击败,公孙瓒曾经评价袁绍用兵时候说:“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
当时公孙瓒给自己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工事,让袁绍无法攻打进去,袁绍则采取土工作业,通过地道打了过去,最后击败了公孙瓒。
在击败公孙瓒后,袁绍占据河北之地,估计不经常读三国的人,总是以为河北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的河北应该是指黄河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地。
几乎囊括现在的辽宁西部,河北地区,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等大片地区,拥兵数十万,完全可以一统天下,但是在官渡之战中,却由于骄傲自大,最终败给了曹操。
在官渡之战前后,很多人都认为袁绍必败,其实都是袁绍失败后被人夸大了。
中国人评史,喜欢反着评,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说明曹操不懂兵法,而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说明袁绍垃圾,而袁绍却能够击败公孙瓒,那么说明公孙瓒更垃圾。
我建议大家以后看待中国历史,要正向评价,公孙瓒本来就是北方的霸主,被袁绍打败,说明袁绍很厉害,但是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败给曹操,说明曹操更厉害,但是曹操却在赤壁之战败了孙权,说明再厉害的人也有失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