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下葬这个问题在史学上一直存在争议,各种说法都有,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孝庄曾经下嫁多尔衮,因此没有资格再与皇太极合葬。
孝庄下嫁多尔衮这件事根本是不可能的,太后下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史料中都会记载的,以现在存在的关于孝庄的史料中根本就没有这一点,有人说多尔衮和孝庄本来就有暧昧关系,其实是扯淡,多尔衮本身就是好色之徒,好色之徒用情本来就不专一,以多尔衮的权势在当时,女人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会跟孝庄发生关系。
关于孝庄的秘闻确实有很多,除了下嫁多尔衮之外,还有孝庄用美色诱降洪承畴的传闻,这更是无稽之谈。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关于孝庄的秘闻都是捕风捉影,没有任何根据的,孝庄的黑资料大多数都是清朝时期反清复明人士编造诋毁清朝统治者的言论。
孝庄死后为何没有葬入清昭陵?
按照清朝的习俗,太后死后是要和先帝合葬的,但是到了孝庄死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太极死的时候清军还没有入关,皇太极死后埋在沈阳昭陵,但是孝庄死在北京,如果按照习俗需要将孝庄的遗体从北京运到沈阳,然后与皇太极合葬。
会不会是因为距离的事情,康熙没有将孝庄埋到沈阳昭陵的呢?
这个论点其实是也不是最有力的根据,因为顺治即位的时候,孝庄与其姑孝端并尊两宫太后,孝端太后在在顺治六年的时候去世,顺治七年将其梓棺运到沈阳与皇太极合葬。
孝端都能不远千里迢迢的运到沈阳,孝庄怎么就不能运到呢?
实际上,孝庄死的时候,给康熙留下遗嘱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女人死后能够与丈夫合葬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尤其能够与皇帝合葬,孝庄却以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为由,不愿意惊动皇太极,这倒是有点野史中说的因为下嫁而没有脸面去见皇太极。
其实,大家如果去过沈阳故宫的话,看看孝庄住的屋子就能明白,孝庄作为皇太极五大妃之一,是地位最低的妃子,也不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
从这一点来说,孝庄不愿意到地下去见皇太极也正常,孝庄被葬到清昭陵后,地位可能也不是最尊的。
而孝庄说舍不得你们父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顺治是孝庄的亲儿子,康熙是孝庄的亲顺治,孝庄后半辈子的亲人大部分都在北京,尤其顺治还葬在清东陵,所以孝庄说,将我埋在顺治陵寝的附近。
孝庄的遗愿从情理上也是能够理解的,母亲亲儿子,奶奶亲孙子都是人之常情。
孝庄死后,给康熙出的一个难题,雍正即位才解决
按照祖制,将孝庄埋到昭陵就可以了,但是孝庄的遗愿让康熙犯了难,按照祖制就是违背了祖母的遗愿,如果按照孝庄的遗愿,却又不合祖制。
孝庄说让康熙把他埋到顺治的附近,这是不合规矩的,因为顺治皇帝的周围肯定是顺治的妃子,从来没有说把皇帝的母亲埋到皇帝的陵寝附近的。
而且如果把孝庄作为单独的陵寝埋到清东陵中,也没有比顺治的孝陵更尊的陵号了,孝庄是顺治的母亲,肯定是要比顺治陵号更尊一点的了。
所以,孝庄肯定是埋不到清东陵中的。
最后康熙将孝庄生前住的慈宁宫拆建到清东陵的左侧,只有在清东陵的左侧,才能显示出孝庄比顺治更尊,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没有下葬。
然后再想从礼法上想解决这个问题,给孝庄一个好的归宿,但是康熙这辈子也没有想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直到康熙死后,雍正即位才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雍正认为孝庄死后安奉“暂安奉殿”以来,国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孙繁衍,历数绵长。想必孝庄在天之灵极为安妥。“暂安奉殿”必是个风水宝地。
因此,雍正创造性的将“暂安奉殿”改建成陵寝,孝庄的陵寝作为清朝第一个独立的皇后陵寝,其规格在清代陵寝中是绝无仅有的。
雍正三年十二月将停灵37年之久的孝庄正式葬入了地宫,命名为昭西陵。之所以叫昭西陵,实际上也是与昭陵遥相呼应,表示孝庄虽然与皇太极相距很远,但是却是一个陵寝体系。
这个问题,康熙解决不了,而雍正能够解决,其实也表现出两者的差别,孝庄死在康熙二十六年,古代皇帝在位三十年后,大部分都变得保守,而不愿意改革,康熙也不例外,康熙和乾隆虽然都在位六十年多年,但是两者的执政成功都是在前三十年取得的。
雍正之所以能够解决,其实就在于雍正是改革之君,能够锐意进取,打破传统。
比如在上康熙庙号的时候,按照庙号的规则只有开创基业的皇帝才能够称祖,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是清政权的第四位皇帝,是配不上祖号的,但是雍正就坚持,康熙对清朝有再创之功,可以称“圣祖”。
在雍正执政期间,积极进行改革,改变了康熙晚年执政以来的弊端,并且为乾隆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