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收拢人心,稳固朝廷,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康熙采用柔性之道,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废除三大弊政,拉平满汉品级
康熙继位之后,就开始采用笼络手段,修订了“圈地”、“逃人”、“投充”这三个对汉族人具有压迫性的法令。
满清入关之后,就开始大肆的修建农奴制庄园,在北京外交五百里范围之内,实行圈地运动。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把八旗庄园达到了十六万顷。满族人一直以打猎游牧为生,根本不会经营,很快土地就从良田变成了荒地。
这种情况极大地加剧了,满汉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康熙八年朝廷下令:废除圈地活动,将所有的农田,全部退还给百姓。
“逃人法”是关于抓捕逃跑的奴仆的法令。这个法令,在顺治时期,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让普通的汉人和汉人地主,受害很深,造成严重的民族矛盾。“投充”就是满人强迫汉人,投入其旗下成为奴仆。尤其对于有手艺的匠人深受其害。
这三条政策修改之后,照顾到了汉族地主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清朝初期,满族官员的级别,一般要比汉官高一级。比如尚书一职,满人当是一品大员,而汉人当只有二品;满族大学生是一品,汉族大学士只有五品,其他的职位也是如此。
这样就造成一个现象,同样的官职,汉人要给满人行跪拜大礼,甚至一些满族官吏,不高兴的时候,甚至可鞭打汉族高级官员出气,就是因为的品级上有差距。
康熙八年,直接下令,将满汉官员的品级拉平,并大肆的宣扬,满汉一体,并告知群臣,用人不看民族,只问贤能与否。
第二,设置南书房,共同议政
康熙十年左右,专门设置了南书房,刚开始的时候,只有沈荃和励杜讷出入,专门教康熙书法,后来就有很多人加入,教导康熙国计民生、用人行政、弭盗治河、诸子百家等等。
后来教导康熙的汉人,都得到很大的提拔,比如沈荃擢国子监祭酒,熊赐履升为内阁学士,甚至还有很多人,在皇城之内被赏赐住宅,比如张英、高士奇、励杜讷三人。后来张英成为大学士,其子张廷玉更是,成为雍正时期的军机大臣,一时间成为汉人士大夫心中的榜样。
后来南书房逐渐的演变,功能也更多。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使南书房在交流民族文化、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开“博学鸿科”,跪拜明孝陵
康熙十七年,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开设了“博学鸿科”。
清朝入关已经20多年,新的一代已经崛起,以前的科举制度,对于热衷功名的学子,还有作用,可是对于一些明朝遗老,拒绝于清朝合作的名节之士,根本毫无作用。
三藩已定,明朝遗老的复辟之梦破灭,为了安抚这群人,康熙专门设立了“博学鸿儒科”,选拔一些文化大儒,出面编纂《明史》,并且亲自主持考试,一时间,能被推荐参加这场考试,成为读书人极大的荣耀。
这场考试,一下击中,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软肋。康熙下令,不管官职大小,都可以举荐人才。只要品学兼优者,不管做官与否,都可以被推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少不了名流人物,比如黄宗羲、顾炎武、傅山。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合作不合作,康熙一律优待,一切由他们做主。留下来的编纂《明史》,让他们编纂的过程,既缅怀的故国,也了解了明朝为何会灭亡,自然对大清也就不在有那么多的仇恨。
为了消除民族隔阂,实行满汉一体,清朝的皇帝为笼络地主阶级,十分注重对明朝皇帝的尊重。比如为崇祯皇帝举行葬礼,保护明十三陵。
康熙二十二年,明藩王墓葬被盗,康熙下令严惩,并加派守墓人。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之时,路经金陵,亲谒明太祖孝陵。命令诸大臣,门外下马,亲自三拜九叩,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
尽管大家都知道,康熙的行为,是为了巩固自家的江山,可是正是这些给活人看的行为,更能加速满汉之间的了解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