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治国的柔性之道,三招解决,满汉朝臣之间的所有矛盾

康熙治国的柔性之道,三招解决,满汉朝臣之间的所有矛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502 更新时间:2023/12/14 0:36:48

为了收拢人心,稳固朝廷,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康熙采用柔性之道,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废除三大弊政,拉平满汉品级

康熙继位之后,就开始采用笼络手段,修订了“圈地”、“逃人”、“投充”这三个对汉族人具有压迫性的法令。

满清入关之后,就开始大肆的修建农奴制庄园,在北京外交五百里范围之内,实行圈地运动。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把八旗庄园达到了十六万顷。满族人一直以打猎游牧为生,根本不会经营,很快土地就从良田变成了荒地。

这种情况极大地加剧了,满汉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康熙八年朝廷下令:废除圈地活动,将所有的农田,全部退还给百姓。

“逃人法”是关于抓捕逃跑的奴仆的法令。这个法令,在顺治时期,具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让普通的汉人和汉人地主,受害很深,造成严重的民族矛盾。“投充”就是满人强迫汉人,投入其旗下成为奴仆。尤其对于有手艺的匠人深受其害。

这三条政策修改之后,照顾到了汉族地主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清朝初期,满族官员的级别,一般要比汉官高一级。比如尚书一职,满人当是一品大员,而汉人当只有二品;满族大学生是一品,汉族大学士只有五品,其他的职位也是如此。

这样就造成一个现象,同样的官职,汉人要给满人行跪拜大礼,甚至一些满族官吏,不高兴的时候,甚至可鞭打汉族高级官员出气,就是因为的品级上有差距。

康熙八年,直接下令,将满汉官员的品级拉平,并大肆的宣扬,满汉一体,并告知群臣,用人不看民族,只问贤能与否。

第二,设置南书房,共同议政

康熙十年左右,专门设置了南书房,刚开始的时候,只有沈荃和励杜讷出入,专门教康熙书法,后来就有很多人加入,教导康熙国计民生、用人行政、弭盗治河、诸子百家等等。

后来教导康熙的汉人,都得到很大的提拔,比如沈荃擢国子监祭酒,熊赐履升为内阁学士,甚至还有很多人,在皇城之内被赏赐住宅,比如张英、高士奇、励杜讷三人。后来张英成为大学士,其子张廷玉更是,成为雍正时期的军机大臣,一时间成为汉人士大夫心中的榜样。

后来南书房逐渐的演变,功能也更多。不仅辅导皇帝读书写字、讲求学业、时备顾问,还代拟谕旨、编辑典籍,使南书房在交流民族文化、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开“博学鸿科”,跪拜明孝陵

康熙十七年,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开设了“博学鸿科”。

清朝入关已经20多年,新的一代已经崛起,以前的科举制度,对于热衷功名的学子,还有作用,可是对于一些明朝遗老,拒绝于清朝合作的名节之士,根本毫无作用。

三藩已定,明朝遗老的复辟之梦破灭,为了安抚这群人,康熙专门设立了“博学鸿儒科”,选拔一些文化大儒,出面编纂《明史》,并且亲自主持考试,一时间,能被推荐参加这场考试,成为读书人极大的荣耀。

这场考试,一下击中,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软肋。康熙下令,不管官职大小,都可以举荐人才。只要品学兼优者,不管做官与否,都可以被推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少不了名流人物,比如黄宗羲顾炎武、傅山。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合作不合作,康熙一律优待,一切由他们做主。留下来的编纂《明史》,让他们编纂的过程,既缅怀的故国,也了解了明朝为何会灭亡,自然对大清也就不在有那么多的仇恨。

为了消除民族隔阂,实行满汉一体,清朝的皇帝为笼络地主阶级,十分注重对明朝皇帝的尊重。比如为崇祯皇帝举行葬礼,保护明十三陵。

康熙二十二年,明藩王墓葬被盗,康熙下令严惩,并加派守墓人。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之时,路经金陵,亲谒明太祖孝陵。命令诸大臣,门外下马,亲自三拜九叩,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

尽管大家都知道,康熙的行为,是为了巩固自家的江山,可是正是这些给活人看的行为,更能加速满汉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更多文章

  • 清朝最富有的人,留下千亿资产,子孙至今都是亿万富翁,不是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和珅是清朝最有钱的人吗,清朝谁最有钱,清朝中国最有钱的人

    大致的意思就是和珅的积蓄比得上一个国家二十年的税收,和珅只所以这么有钱,主要还是因为贪,但在清朝当中,还有一个后来居上的人,他的财富能够比肩和珅,但他比和珅要聪明得多,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不论他在外交史上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但李鸿章绝对是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个人物,根据梁启超的

  • 洪秀全死后太平军仍顽强作战,为何遗体被炮击后,太平军顿时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太平军为何离开洪秀全,洪秀全对太平军的影响,洪秀全太平军成功没有

    清军统帅曾国藩亲自下令,将其尸体挖出,并焚烧成灰,做到这一步,就可以说已经是毁尸灭迹了。然而曾国藩还不满意,他又下令将洪的骨灰塞进大炮,随着一声炮响,骨灰伴随着火药的燃烧射向天空,不知去向,这便是更狠毒的“挫骨扬灰”。从曾国藩对洪秀全尸体的处理来看,他是非常恨对方的,然而他这样做,就单纯是在表达恨意

  • 清朝的女人怎么都那么丑?清朝妃子的长相真心不敢恭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最丑的妃子,清朝妃子真实的长相,为什么清朝的妃子长得很丑

    现在再翻看一些清朝后妃的老照片,不得不说有些简直就是辣眼睛。骨瘦如柴的有,丰满肥胖的也有,就是很少有美到正正好的人,这是怎么回事?上面这张照片就是光绪帝的瑾妃,大家感受一下,脖子粗的都跟头一样了,虽然看起来挺有福相的。不知道光绪帝每日面对着长成这样的妃子,得有多郁闷,估计也没有什么心情沉迷于女色了。

  • 她出生时光绪刚刚即位,活了122岁,常吃的食物,我们却难以下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光绪皇帝饮食,老宫女讲光绪的故事,光绪传奇故事

    药王孙思邈就是长寿之人,他的年龄很有争议,在纪晓岚编写的《四库全书》当中说是101岁,但根据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记载,年龄又是165岁,这相差了50多年,虽然有着各种争议,但长寿是肯定的,从现代医学来讲,长寿并非梦想。1875年2月25日,光绪帝登基,就在4天前,法国亚耳人,雅娜·卡尔曼特(詹

  • 清朝最后的荣光,出动军舰打得此国签不平等条约,还得到巨额赔偿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还有原件吗,清朝战争战舰,清朝所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晚清时期,英国也是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各国趁火打劫,当时几乎只要是个国家,都可以将清朝当作砧板上的鱼肉,但清朝也有“强势”的时候,这起事件还得从“托雷翁惨案”讲起。托雷翁城是墨西哥北部的一座城市,在19世纪之前,托雷翁城并没有什么华人,但19世纪之后,墨西哥总统为了改变托雷翁城的经济状态,改变了移

  • 年羹尧被贬杭州,却仍是大摆排场,一个人的性格果真无法改变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年羹尧被贬全过程,年羹尧为何宁死也不愿低头认错,年羹尧的悲惨生活

    不过年家能人辈出,年羹尧的父亲,就曾当过湖广巡抚,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封疆大吏。但是年羹尧后来的成功,并不是完全因为父亲的提携,而是像普通人家子弟一样,先走科举,然后被皇帝赏识,并靠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往上爬升的。事实上,年羹尧的成就,远远超出他的父亲,最鼎盛时期甚至被封为一等公。年羹尧是典型的少年得志,

  • 清朝妃嫔为何要穿走不稳的“花盆底”?不仅为美观,更可方便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妃嫔吉服图解,清朝宫廷侍女也穿花盆底鞋,清代宫廷后妃真实着装

    近年来,清宫剧层出不穷,其中后妃和格格们都要穿一种形似花盆的“厚底鞋”,在影视剧《还珠格格》中就有一幕,出身民间的小燕子因为穿不习惯这种“花盆底”,结果在乾隆皇帝和皇后面前摔了个四脚朝天,可谓丢尽了脸面。这种“花盆底”类似于如今的厚底鞋,但又不像厚底鞋那样平稳安全,穿上后不仅没法“健步如飞”,反而行

  • 《辛丑条约》赔款分39年还清,但10年后清就亡了,剩下的债咋办?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辛丑条约的赔款还清了吗,辛丑条约赔款到哪年结束,辛丑条约赔款怎么付的

    1900年,义和团的兴起,让慈禧做了一个更加大胆决定,她要向全世界开战,她借助义和团势力对抗洋人,而且慈禧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但她没有意识到清朝跟八国之间的差距。当清军一败再败,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慈禧这才意识到大祸临头,她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流亡期间,为了表决自己议和的决心,特地

  • 此国是清朝最后的藩属国,1947年仍在进贡黄金,现立法保护中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给清朝进贡的最后一个国家,清朝进贡物品一览表,国际承认的清朝藩属国

    朝贡国也称为属国,属国的设置开始在战国时期,秦兵器铭文中已有属邦一词,《汉书》卷六《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凡言属国者,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藩属国从强汉开始就在发展,知道清末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在甲午

  • 康熙在位61年,能成为历代皇帝中的“千古一帝”,靠的就是这二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康熙能称为最伟大的皇帝吗,康熙是中国历史上第几代皇帝

    有人说,康熙之所以成为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主要是因为他登基时间早。这可以算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止这个原因,在中国历代422位皇帝中,12岁以下就登基的皇帝达42位之多,却没有一个像康熙皇帝一样长久在位的,因此说,康熙皇帝能成为皇帝中的一哥,定然有他的独到之处。笔者以为,康熙皇帝正是凭借下面这两个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