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在位61年,能成为历代皇帝中的“千古一帝”,靠的就是这二字

康熙在位61年,能成为历代皇帝中的“千古一帝”,靠的就是这二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27 更新时间:2023/12/12 13:29:11

有人说,康熙之所以成为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主要是因为他登基时间早。这可以算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止这个原因,在中国历代422位皇帝中,12岁以下就登基的皇帝达42位之多,却没有一个像康熙皇帝一样长久在位的,因此说,康熙皇帝能成为皇帝中的一哥,定然有他的独到之处。笔者以为,康熙皇帝正是凭借下面这两个字,成就了他一哥的位置。

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仅仅八岁,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刚即位就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当时满清的统治地位还不是非常稳固,入主中原不久,各地的起义不断,幸亏有孝庄太后的辅佐,否则小康熙不一定能够应付的了,康熙皇帝登基时国家的状况注定康熙皇帝这一辈子是闲不下来的,内有鳌拜等权臣把持朝政,外有三藩势力嚣张跋扈,台湾孤悬海外,蒙古各部落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发奋学习治国理政之要,十四岁就剿除了鳌拜,二十多岁平定了三藩,四十岁时剿除了噶尔丹,后来又收复了台湾,击败了沙俄,可谓是功勋卓著,当然除了建立丰功伟业之外,康熙皇帝一生勤奋好学,对康熙帝来说,读书是一件乐事,每读书必有所得,能够开茅塞增智慧,因而他因读书而心悦。

他曾经说:“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

清朝的崛起和立国依靠的是武力,在明朝前期满洲连文字都没有,努尔哈赤时期刚刚创造了文字。所以清朝初期的满洲大臣多为军事贵族,以能战善骑为荣而耻于读书。康熙帝却从年少时代即被中华文化深深吸引,十六岁亲政以后,他更是迫切希望学习儒家学说和治国经验。

康熙十年(1671年),时年十八岁的康熙帝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告祭先师孔子,举行“开学典礼”,由翰林院的大儒为他授课。开始时,讲经每隔一天进讲一次。两年后的康熙十二年二月(1673年),康熙帝将之改为每天一讲,“学问之道,必无间断,方有裨益,以后寒暑不必辍讲”,从此以后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康熙帝每天到乾清门听政,处理政务后,即到懋勤殿听课,一天也不耽误。“经筵”后来成为清朝皇帝自我学习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他任命一批通熟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的汉人官员担任经筵讲官,又从翰林院选出10人充当“日讲官”,为他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其它的典籍。讲课的老师,被称为“经筵讲官”,简称“讲官”或者“日讲起居注官”。“讲官”者,只负责讲课,“日讲起居注官”除了讲课,还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

康熙帝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儒家经典及各学派著作,几乎无所不包。历史也是他学习的一门主课,《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都是必读之书。记述清太祖、太宗的实录,也是他每日必读之书。康熙帝听完课后,“有疑必问”,老师则需有问必答。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二十四岁的康熙帝下谕在早年读书处的南斋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就成了皇帝专门读书、日讲官传授文化的专门场所。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七日,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张英、内阁撰文中书高士奇以南书房侍从身份入侍内廷,南书房成了一个内廷的正式机构。

官员凡被召入南书房侍读,时称“入值南书房”,或称“入侍内廷”。入值南书房的官员均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基本都是汉族官员。

康熙帝的南书房讲官,著名的有很多,其中一个叫高士奇的,与康熙帝的关系颇有意思。

高士奇是浙江钱塘人,家贫无资,肩扛破被旧褥徒步入京乡试。落第后在康熙的满族重臣明珠看门人的家里教馆为生。一日,明珠要写文字,找不到人代笔,看门人推荐高士奇,明珠试其文笔,他一挥而就,明珠大喜将他荐用至内廷,得到康熙帝的赞赏。于是选入翰林院,入值南书房,参与书写密谕及编辑讲章、诗文等事。

康熙帝跟熊赐履、李光地学习朱熹理学,跟汤斌学习易经,跟沈荃和励杜讷学习书法,张英更是康熙帝年轻时随时请教的好帝师;与此同时,他还努力学习掌握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诸如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医学等。数十年如一日,康熙帝历经了前后几十位顶尖的国学大师的侍陪、传授,以及一些西人大臣的指点,终于成为通晓天文地理的学者型皇帝。

康熙帝说:“帝王勤求治理,必稽古典学,以资沃之功”。起初,康熙帝通过阅读史书总结治国经验,和汉臣们探讨治国之道。慢慢地,南书房成为康熙帝决定朝廷重大事务的场所。

深厚的儒学基础,令康熙帝以“仁、义、礼、智、信”为本治国,也令他更明了兴文教、重教化的意义。他认为:“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

康熙帝说:“夫天道人道必待人而后兴。”皇帝须代表天意,要做好人,做人也要符合天意,有了好人才有天下的兴旺。刻苦读书使他“明天道,得天助”,终成千古传颂的一代明君。

康熙皇帝不尚空谈,注重实践。他对皇帝个人享受荣华富贵,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之举从来不赞赏。

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就在这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主张。当时,因乾清宫交泰殿栋梁朽坏,孝庄太皇太后下令将交泰殿拆了重建,以作为康熙的听政之地。康熙是孝子贤孙,不敢违背祖母的旨意,但却批示:不求华丽高贵,只求朴实、坚固、耐用。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对掌膳食官说:现在的酥油、乳酒等物品,供给有余,收取足用则已,不可过多。蒙古地方贫穷,收取减少,则当地平民所需,则可满足。

康熙三十一年,他又说:停止进献新芽菜,凡有类于此者,俱应停止。因运送官员劳苦,烦扰地方,于地方百姓有系,省一件进贡,如同去掉一块病。

康熙三十四年,户部上奏说:吉林乌拉地区打捕貉的数量不够,管理此事的官员应该议罪。康熙批示说,连年打捕,貉的数量减少,如就此议罪,等于给无辜者加罪,而貉皮价格昂贵,貉皮大衣又非必需之物,我少穿一件貉皮大衣无妨,并嘱户部官员就此事酌情办理。

康熙二十年,法国传教士白晋到了北京,为康熙讲授天文、医药、化学等西方科学知识,出入宫廷,对康熙的日常生活了解的很细。他在给路易十四的报告中做了详细介绍:

从康熙皇帝可以任意支配的无数财宝来看,大清国家辽阔而富饶,他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但是,康熙皇帝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他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只是普通食物,而且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在饮食上从不铺张浪费。

从日常的服饰和日用品方面,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崇尚俭朴。四季服装的质地和民间富贵人家的差不太多,而从他的装束上能够看到的唯一奢华的东西,就是帽檐上镶着的一颗大珍珠。他乘坐的轿子,就是一种木制的椅子,粗糙的木材上面涂着些颜色,有些地方镶嵌着铜板,并装饰着金粉木雕。骑马外出也很朴素,御用的马只不过多了一幅镀金的铁马蹬和一根金黄色的线织绳,随从人员也有节制。

康熙的信条是:以一人制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常思此言不敢有过。

为说明勤俭的深刻含义,康熙曾作《勤俭论》一文,主要宣讲勤俭对治理国家、改善百姓生活、移风易俗的作用和影响。

更多文章

  • 长沙老教师发现祖传清朝木箱,专家闻讯赶来,揭开一盛世家族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旧木箱,晚清金丝楠木木箱,清朝时期老箱子图片

    至于“盛唐”主要讲的就是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唐代也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国家经济昌盛,因此有了“盛唐”一称,而李氏子民更是遍布天下,但由于唐代末期战乱,许多李氏子民都隐姓埋名,在湖南长沙就出现了这样一件事。60多岁的李克明是一位退休教师,某一天他在老家清理叔叔房间时,在废弃很久的杂物堆发现了一个

  • 关于民国北洋时代的9条冷知识,你知道多少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北洋时代,民国时期的七个冷知识,民国四大冷知识

    2、民国北洋时期施行的是责任内阁制,国家政务主要是由内阁处理,国务总理的实际权力不亚于大总统。北洋时代一共出现了40任总理,各总理的平均任期不到5个月。可见北洋时期政局之混乱,内阁总理因为负责各项具体事务,责任大、实权小,经常成为矛盾中心,很难干长久。 3、民国北洋时期有国会,分为参议院、众议院

  • 李莲英怀恨给李鸿章上“眼药水”,慈禧大怒:你少在我面前挑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一场由北洋水师大阅兵引发的悲剧正在上演,醇亲王在阅兵现场感性而发的一首诗,被人举报给了慈禧太后,从而引来了杀身之祸。慈禧太后一句:“北洋水师什么时候变成你们哥儿俩的啦?”一句话就吓瘫了醇亲王,醇亲王争辩几句后,“嗷”的一嗓子瘫倒在地,不久后便一命呜呼。那么醇亲王之死,给朝廷局势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慈禧

  • 两江总督顿顿白菜,官服打补丁,雍正看后:将他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正两江总督,雍正年间的两江两广总督都有谁,清朝雍正时期的两江总督

    夜寒漏永千门静,破梦钟声度花影。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寒夜有怀》我国古代由于监管体系不够严格等原因,吏治非常差,哪怕是一些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只是贪官污吏相对较少罢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变得富强,是绝对不能允许贪官污吏横行于世的,否则国家迟早会被这些人弄崩。在这样的基础上,历史上

  • 革命先驱黄兴42岁因病离世,留下5子3女,如今过得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70年代黄兴,黄兴生平简历,辛亥伟人黄兴

    但革命是曲折的,只有尝尽失败才能成功,孙中山和黄兴也是经历沧桑,推翻了清廷,开创了新时代,在这次革命当中,宋教仁、孙中山都赫赫有名的领袖,然而黄兴却严重的被时代低估了。孙中山以理想为主,黄兴主张“从事用兵,以破坏现状为出路”,因此就有了孙中山的理想,黄兴来实现一说,两人也是合称“孙黄”,黄兴是湖南省

  • “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热到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乾隆怎么过夏天,乾隆最热夏天照片,乾隆八年最热的一年

    01乾隆八年,最热夏天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都是称赞。他在位时期,在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使国家蒸蒸日上,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特别是在乾隆八年时期,整个国家内外和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少老百姓都表示:“真好啊,何其有幸可以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

  • 鳌拜执掌四十万雄师,面对康熙的诛杀咋不发难?专家:看他效忠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熙几岁灭鳌拜,康熙王朝擒拿鳌拜的背景音乐,除鳌拜的全过程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为君王分忧最后功成身退大概是古今人臣最高的理想。然而历史上很多君王却是可共谋天下,不可共享天下的主,权势过大的下属大多都是遭遇了鸟尽弓藏的命运,实在令人惋惜。01在金庸老先生所著的小说《鹿鼎记》中,鳌拜早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人物,覆灭了庄家,专门

  • 他为追求富贵荣华净身,一刀下去昏睡3天,醒来后清朝已经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乾隆年间,宦官的人数最高达到了3000人,但3000人当中有权有势的宦官极少,像是慈禧的太后身边的李莲英和小德张就是清朝宦官的“榜样”,俗话说有始有终,清朝最后一个宦官又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孙耀庭,他出生在天津市静海区一个贫困的家庭,一家6口人,孙耀庭排行第二,1902年,他出生时,父母都给在一个

  • 嘉庆被立为太子,乾隆为何命他去祭拜一个小孩?其中深意令人胆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选择嘉庆的原因,乾隆皇帝怎么祭拜嘉庆,乾隆死前对嘉庆的评价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85岁的乾隆皇帝驾临勤政殿,召集众位王公大臣,宣示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约定次年归政。对于皇位禅让,乾隆皇帝的心思甚是微妙,其权力交接也让人议论纷纷。据《清史稿》记载,永琰成为皇太子不久后,就在乾隆皇帝的指示下,隆重祭拜一位9岁夭折的哥哥。这其中,究竟隐藏

  • 民国四大特务的后代如今怎样?多数在国外,毛人凤的儿子最有出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军统特务毛人凤的后代,特务毛人凤子女,民国四大特务后人今何在

    毛人凤曾是戴笠的助手,戴笠死后,他晋升为一把手,至于这最后一位徐恩曾,可能是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的,那也是因为老蒋对徐恩曾下达了“永不录用”的命令,这也让徐曾恩在国民党的地位一落千丈。戴笠在18岁时,跟家乡地主女儿毛秀丛结婚,不过戴笠对于这个原配并不喜欢,花边新闻不断,毛秀丛也难以忍受,最终选择了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