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还都之争”七十年:朱棣强行拍板后牵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国本乱象

“还都之争”七十年:朱棣强行拍板后牵涉大明四代皇帝的国本乱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387 更新时间:2024/2/24 9:58:39

众所周知,明朝是典型的两都制国家,顺天府(今北京)与应天府(今南京)各有一套中央架构及相应官吏。虽然从政治地位上来说,皇家与内阁所在的顺天府明显远胜于应天府,但这并不代表在明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后,顺天府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首都。事实上,南京应天府在明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无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就算已有迁都之实,臣民们依然认为南京是国都,南北两京为国都的身份争论不休。一直至明英宗朱祁镇继位,长达七十余年的“还都之争”这才宣告落幕,此后北京顺天府才算是真正成为大明首都。

▲明成祖朱棣朝服像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燕王朱棣正式入主南京,全城钟磬齐鸣恭迎燕王大军入城。这位长年镇守大明北疆的铁血王爷在建文帝“失踪”后,于皇宫奉天殿举办盛大的即位大典,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夙愿。同年12月18日,朱棣下诏给予封地北平城以“北京”称号,并力排众议决定将大明中央朝廷迁往自己的“龙兴之地”。次年春,朱棣又下诏改北平为顺天府,“北京”这一称呼则被换成“行在”。所谓“行在”,意思就是天子驻跸之地,比如建炎南渡后,赵构先后流亡扬州、平江府(今苏州)、杭州、建康府(今南京)、绍兴府(今绍兴),这些城市都被称之为“行在”。即使后来赵构升杭州为临安府并定为都城,其称呼依然是“行在”,正式首都依旧是开封府(尽管已沦陷)。

▲明成祖营建北京城场景蜡像

群臣之所以反对,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由于之前的乱世大战,北方不可避免地遭受战争破坏,北平一带作为元大都故址更是民生凋敝,重建北平不仅需要大量钱财,还需要漫长时间,即使燕王朱棣此前已经经营北平十余载,北京顺天府仍不是国都的首选之地。再者,北京周围多山且缺乏良田,粮食难以自给,一旦迁都必定导致该地人口激增,势必要通过漕运方式从南方运来大量粮食,就会平白消耗大量人力与财力。朱棣也是出于这两方面因素的考量,所以并没有立即迁都。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议定迁都大计后,下诏直隶、江浙等地官员组织百姓迁移,以便充实顺天府当地人口。之后他又下旨要求长江沿岸各省建造漕运船只,以便运送粮食物资。

▲明朝北直隶顺天府地图

不得不说,朱棣对于迁都大事极为重视,甚至将其视为帝国第一要务。为统一管理迁都北京各项目事宜,朱棣提前在北京成立六部官衙,时称“行在六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各类建筑物资筹措完毕后,北京城扩建大幕由此正式拉开。朱棣本人则是先后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和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次驾临北京,视察新都的建设进度。为表迁都决心,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朱棣在北京城尚未修筑完毕、朝廷各部尚未北迁之时,就公开下诏要求本年次春闱大考由“行在礼部”主持。这一事件标志了北京城部分中央机构开始行使全国管理职能,同时也意味着北京成为大明实际意义上的首都。

▲古代科举场景绘画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九月,朱棣正式下诏,从次年正月起北京不再冠称“行在”,而是正式改称北京为“京师”,留守南京的各类机构统一加上“南京”二字前缀。两个月后,浩浩荡荡的北迁队伍正式程,不仅有天子及其亲眷,还有大臣、世族、富商及平民。次年2月2日,朱棣在新落成的大殿里接受百官朝贺,宣告南京应天府正式成为陪都兼留都。

▲北京故宫掠影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朝贺大典举行四个月后,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击引发火灾,群臣纷纷进言,认为这是迁都北京激起天怨民怒而引发的天谴,趁机上奏劝说朱棣还都南京,以顺应天意。朱棣看到这些奏折后勃然大怒,当即下诏将带头者言官萧仪等人处斩以儆效尤,其余主张南迁的朝臣这下只好偃旗息鼓,不敢再针对此事进谏。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迁都北京导致朝政中心远离东南经济重心所带来的大量矛盾,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明仁宗朱高炽像轴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驾崩。皇考还没来得及下葬,之前被其打入大牢的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就被新君朱高炽释放。夏原吉甫一出狱,就立即奏请新君朱高炽还都南京,通过减少漕运费用的方式以解决日益扩大的朝廷财政赤字。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仁德之君,朱高炽继位之初他就下令叫停“下西洋”等大型耗资项目,并下诏停止采购建设材料、扩建北京城等事宜。此后在“还都派”大臣一次又一次进谏中,这位曾经在南京度过十几年监国生涯的新君,对于还都南京的想法日趋鉴定。

▲南京明故宫复原模型

从永乐二年(公元1414年)被封为太子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返回北京为止,朱高炽一直听从父命留守南京监国。对于后者来说,南京可谓是其“龙兴之地”,况且作为皇帝,朱高炽也确实看出迁都北京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坚定想法的朱高炽下诏将北京改为“行在”,南京重新成为大明首都。为表自己回銮南京的决心,明仁宗令太子朱瞻基南下留守,行使监国大权,心腹太监王景弘则主持修葺南京宫殿事宜,为回銮加以准备。正当朝臣为还都南京而努力时,明仁宗朱高炽却突然病逝。仁宗弥留之际仍不忘还都南京之事,毕竟一旦还都,南北漕运劳役必然减轻,为此他特意留下遗诏,要求新君和众臣务必遵守。

▲明仁宗献陵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仁宗所预料的那样发展。仁宗朱高炽在位时期,金陵城地震不断,即便是重新确定南京的“京师”地位,上天也余怒未消,地震频繁发生。这一情况虽未阻止仁宗的回銮决心,却使太子朱瞻基对地震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进而对南京产生了厌恶及抗拒之心。要知道,当初皇太子朱瞻基奉命行使监国大权之时,正是南京地震最为频繁之时,天灾频发给他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如果此时他按照先皇遗命回銮南京,地震又再次爆发,无疑会动摇明宣宗的统治,天下人甚至会怀疑他是无道之君。

▲明宣宗朱瞻基像轴

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武及永乐两朝,南北两京的地震频率相差无几,人们很难判断何处更适合建立国都,只能从人力消耗的角度来判断,位于东南财政要地、水陆交通发达的南京城显然是国都的最佳选择。然而仁宗朱高炽继位后,东南持续频繁的地震却让人们开始接受北京城是大明国都的最佳选择。与朝臣达成共识的明宣宗朱瞻基,虽然明面上不敢违抗仁宗遗诏放弃回銮,但他却以南京地震频发为由,常年驻留在北京办公,并停止回銮准备工程。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下诏恢复北京“行在六部”职权,大明王朝又回到了北京顺天府有实无名、南京应天府有名无实的两都时代。

▲明朝南直隶应天府地图

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明宣宗朱瞻基在定都北京一事上的态度日趋坚定。不过他为保持孝子形象,虽然一直没有启程回銮,但始终保留北京的“行在”地位和南京的京师地位。另一方面,朝臣及其亲眷逐渐适应了北方生活,再加上此时回迁南京,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不说,蒙古大军还可能会趁虚而入,对大明统治极为不利,所以朱瞻基直到驾崩也没有回銮南京。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年仅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由明宣宗生前指定的杨荣、杨溥杨士奇三人辅佐朝政。“三杨”作为先帝托孤重臣,自然是采取守成政策,三人皆以保持国政稳定为第一要务,如果此时贸然宣布迁都,无疑会引起各地宗室藩王的猜忌,天下大乱的罪名他们担不起,自然就不会冒如此巨大的政治风险。至于年幼的小皇帝,更不会有先祖那样的魄力,乾纲独断地下诏宣布迁都。六年后,明英宗朱祁镇采纳朝臣请求,以保留南京国都名号空费钱财为由,恢复北京顺天府的国都地位。至此,牵涉大明四代皇帝,历时七十四年的“还都之争”终于宣告落幕。

参考文献:

《明史》《明实录·仁宗实录》

更多文章

  • 明朝清官在清朝来了后选择做和尚, 张献忠余部来了他选择做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的清官有哪些人,明朝最好的清官是谁,明朝重臣降清后誓死效力

    明朝官员 崇祯年间,郑之珖考中举人,后来被授予广东高州府推官。广东地区当时十分富饶,高州又靠海,距离京城很远,所以郑之珖管辖的地区多数官员都贪污腐败,唯独他自己勤政清廉,洁身自好,不收取贿赂,尤其是对那些想通过钱财消除牢狱之灾的人更为苛刻,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由于其政绩突出,郑之珖升为通州知府。恰

  • 朱元璋攻破大都后,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最惨烈的一战,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几次战役,朱元璋打仗史

    而在攻破大都后,朱元璋、徐达君臣,又以其惊人的军事才能,将几十万蒙古军主力一口一口吃掉了。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君臣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各个击破的战略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部署。当时,南方的主要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双雄已灭,南方的福建、两广虽还没有平定

  • 狄青领兵出征,将校不听号令,他一次斩三十二个,剩下的全老实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狄青手下24将,顾宏伯长篇评话狄青,狄青的武力

    狄青领兵出征,是去平定侬智高之乱。当时交趾准备帮助宋朝平乱,狄青说,借兵平乱,有害无利,不能和交趾联兵。宋仁宗准奏,平乱之事由狄青负责。狄传令前线将士,不准与侬智高轻易交战,等他到了前线,听他统一号令。因为狄青到前线需要一段时间,钤辖陈曙有些等不急了。陈曙出身将门,他的大小将校也都有些背景,认为不听

  • 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大铜缸中点燃木炭,缸中发出惨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宣宗点燃木炭,明宣宗暴死原因,铜缸烧死亲叔叔

    作为侄子,宣宗一直想给朱高煦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可是,朱高煦这个阶下囚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刚刚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竟然伸腿将宣宗绊了个跟头。宣宗摔了一跤,颜面不存。愤怒之下,命人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开口求饶,宣宗或许还能饶他一命。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将铜缸举了起来,面露不

  • 成吉思汗打到欧洲以后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继续打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吉思汗曾经打到欧洲哪个国家,成吉思汗曾经打到欧洲,成吉思汗打欧洲时用火药吗

    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成吉思汗没有打到欧洲,在解决掉中亚花刺子模后,成吉思汗身体情况越发糟糕,最终返回草原,不久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其但是,留在中亚哲别、速不台在追击生花刺子模残余力量时候,蒙古将军队才踏入欧洲地区。蒙古军队首次西征,主要是对手是花刺子模,这次战役是成吉思汗在世期间唯一一次西征,之后

  • 明朝灭亡后,让百官心惊胆战的锦衣卫哪里去了?说出来你可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后15万锦衣卫去哪了,明朝亡国的时候锦衣卫都去哪里了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一个叫做宋濂的文人,我们应该不会太过陌生,毕竟都有学习过他那一篇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他被朱元璋称为“天下文臣之首”,而且还是太子的老师,很受信任。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散了,只有宋濂一人被留了下来,朱元璋问他昨天晚上都干了写什么。 宋濂向来是个老实人,他就很老老实实地

  • 明朝皇帝的乳母因为太爱养子, 反让皇帝断子绝孙, 崇祯因此得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被太监宫女抚养长大的明朝皇帝,崇祯乳母客氏,明朝崇祯皇帝和他的母亲

    如果非要为明朝的灭亡找出任何一个原因,那么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和大太监魏忠贤残害后宫诸妃也能算是其中之一了吧。客氏最初只是选进宫的奶娘,身份极其卑微。不过命运千奇百怪,她无意中成为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客氏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天启皇帝,朱由校一生,对客氏都是言听计从。 客氏和魏忠贤剧

  • 读书新得:为什么扈三娘觉得宋江很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江真的仁义吗,描写宋江仁义的片段,扈三娘为什么敬佩宋江

    当时我的理解是:觉得宋江仁义的,是其他梁山好汉,不是扈三娘。扈三娘根本没有发言权。今天忽然想到,其实扈三娘,也觉得宋江“仁义”的。因为扈三娘是战俘。不光是战俘,还是女战俘。不光是女战俘,还是美丽的女战俘。美丽的女战俘,落到男人堆里,会有什么样的下场?金庸《飞狐外传》里商老太对仇人说:“你的女儿我会好

  • 历史比武侠更精彩:张三丰受太祖所托保护建文帝,有个徒弟叫沈万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位是富甲天下的沈万三,传说其坐拥聚宝盆,因捐资修缮南京城墙,犯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忌讳,落得个抄家发配辽东的下场,从此杳无音讯;还有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三丰,一身武学震古烁今,明成祖朱棣为他“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可谓望眼欲穿,思君如狂,却终究缘悭一面。一位是天下首富,一位是陆地神仙,可在同时代李浩的

  • 朱能:百战佐朱棣,靖难第二功,爵位传了12代,却与明朝有始无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为什么杀朱能,朱棣 朱能,朱棣起兵杀了哪些朝臣

    明朝对礼制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王子服丧,可以弃朝三日,公主服丧下葬,可弃朝一日。如果是君王或者大臣的话,最多在年末离朝一天。即便是极受恩宠的大臣,也只是离朝三天。朱棣为了朱能不仅停朝五日,还将其封为亲王,可见朱能在朱棣心中地位有多重。朱能雕像 四公之一 朱能之所以在军事方面十分突出,主要是遗传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