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来,李自成、张献忠都坚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实力却长江后浪推前浪!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从起义到最后失败,总体实力变化都不大,甚至说后期的实力要强于崛起时的实力,战斗力总体上是在线的。
但是,明朝后期的军队,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干活,喜欢“打活仗”。而且很多管军和民军都是乡里乡亲,很多时候不忍心弄得鱼死网破,所以明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
反观清军,创业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舍得玩命,又因为是外来户,没有人情债压力,所以打起仗来没什么顾虑,能够将民军打得狼狈逃窜。
所以,民军面临的对手时不一样的,当然结局也就不一样!
1、先说明军
从1628年明末起义军的第一把火烧起来开始,整个崇祯年间,农民起义的烽火就不曾熄灭。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明朝曾创造了多次可以一举消灭起义军的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纷纷失败,虽然一再失败,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为彻底扑灭农民起义军做着努力。
在明朝剿灭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明军虽然出现了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等优秀将领,但是由于明朝固有的军户制度,导致明朝官兵积极性大为降低。甚至因为明朝为剿匪而加设的“三饷”,导致很多官军也加入了民军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将领出工不出力,导致明朝始终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征剿部署,最后导致农民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像洪承畴这样尽职尽责的将领,虽然干活努力,但是手里也没有足够的白银,这就导致很多将领只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唤起广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后为了江山社稷消灭走投无路的农民兄弟。
这本来就扯淡,没有钱,谁也不愿意饿着肚子扛枪打仗!
2、再说清军
相比于明军的空洞,清朝很务实。
务实到什么程度呢?在关外时,只要是主动投降过去的汉人,后金都以礼相待,让人感觉到组织的温暖,所以投降过去的汉人无不感激涕零,进而舍生忘死。
因为舍得付出,舍得将抢来的东西分给给自己卖命的小兵,所以清军的战斗力强悍无比。
在入关后,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延续。这就导致很多明朝降将,比如吴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组织一样,感激之余不忘立下誓言:不剿灭起义军誓不归!
和明军相比,清朝统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尝到甜头的汉奸们无不以一当十,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自然不是对手。
清军的八旗,是一个兵农合一的组织,也是一个类似于股东大会的组织,因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满人是,蒙古人是,汉人也是,所以,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说,制度和利益决定战斗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将领在明军阵营中碌碌无为,而到了清军阵营就生龙活虎。
这样的对手,李自成、张献忠等是应付不来的!
再加上天灾人祸,比如肆虐华北的鼠疫灾变,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饷,都导致农民起义军战斗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军的对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