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何谓“道德”,甲骨文解释得简洁明了,至今仍值得学习

何谓“道德”,甲骨文解释得简洁明了,至今仍值得学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323 更新时间:2023/12/28 10:24:07

衡量一个人如何,首重“德行”,从德艺双馨、德高望重、厚德载物、以德服人(古人为何不说“以才服人”)等成语可见一斑。因此,曹操推出“唯才是举”,在当时属于进步思想,将“才”放在了“德”之前,却被不少古人批评。

司马迁更是将君王的“德行”与国家命运挂钩。《夏本纪》中说商汤修德、夏不修德,所以商兴夏亡;《殷本纪》中说文王修德,纣王不修德,所以周兴商亡......司马迁对王朝兴衰的解读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无疑说明古人将有没有道德与国家兴亡联系了起来。

除此之外,古人对道德重要性的著述汗牛充栋,笔者不再一一说明。

问题在于,“道德”究竟是什么呢?按照现代名词解释,“道德是一定社会阶段形成的通过舆论约束人们言行的准则和规范”,属于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然而,甲骨文中的“道与德”却简洁明了,非常清晰地说明了什么叫“道”、什么叫“德”!

甲骨文中的“道”

老子眼里的“道”,已经上升到了哲学范畴,代表主宰世间万物的真理,或者说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绝对真理,但在造字之初,“道”的本义就是代表道路。

甲骨文中的“道”(见下图),由“行”与“人”组成,本义是一个人行走在十字路口,前后左右都有路可走,即为道路。其中,甲骨文中的“行”字,代表的是“十字”型大路,反映出商代对城市道路已经有所规划。

但在周代之后,“道”字出现了重大变化(图D),其中的“人”变成了“首与止”,“首”代表脑袋,意味着思考,“止”代表行走,因此此时的“道”是且思且行。后来,“道”字字形又有一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依然保留了“道路”的痕迹。

最终,“道”由“道路”引申为方法、技艺、规律、道义、思想学说、绝对真理等。

甲骨文中的“德”

甲骨文中的“德”字,笔画比今天的要简单很多,由“彳”与“直”组成,其中“彳”代表行走,“直”字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代表眼睛要看正,因此两者合一的意思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

周朝之后的“德”字,起初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将眼睛表现得更直白一些,随后的“德”字下面加了一颗“心”,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德”标准越来越高,于是又加了一条“心正”的标准,因此完整的“德”就是“行正、眼正、心正”。

“德”字还有一个异体字为“惪”,原因在于古人认为“直”是“德”的重要特征,于是就在“直”下加了一颗心,从而变成了“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通过“德”字字形可见,古人眼里的“德”,就是“行正、眼正、心正”,光明正大,不走歪门邪道。显然,相比今天的抽象化表达,古人对“德”的定义更为具体一些,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可见,“道”是符合自然与人世运行的绝对真理,“德”是“行正、眼正、心正”的具体行为规范,“人道”就是“德”,“德”也符合“道”。因此,“道德”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运行的道理,具体要求是“行正、眼正、心正”。

更多文章

  • 商朝之前没有文字,早期的华夏文明是个“偏科生”的概率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此时,我们不禁要思考,本应该是优等生的华夏文明,怎会被文字拖后腿,变成了“偏科生”,是先商时期(商朝建立之前的中华文明形成的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还是仅仅尚未发现?这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商时期华夏文明的“成绩单”,了解一下她“偏科”的可

  • 入得书房,出得沙场的那些北宋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著名太监,太监影响北宋的历史,北宋太监陈琳的故事

    小时候提起太监,脑中往往浮现出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御书房中,万圣至尊正奋笔疾书批阅奏章,时不时停下笔来,低声地吩咐着什么,身边红顶子穿花衣的近侍则毕恭毕敬地回应着诸如“奴才遵旨”的话;另一幅画面则是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甄子丹饰演的东厂曹少钦一副妖里妖气的样子,冷峻的眼神

  • 唐朝有唐太宗、清朝有清太宗,为何明朝却没有明太宗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太宗vs唐太宗,西方评价明太宗与唐太宗,明朝评价唐太宗

    在开国皇帝之后,第二位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庙号为“太宗”的帝王包括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那么,问题来了,唐朝有唐太宗,宋朝有宋太宗,元朝有元太宗,清朝有清太宗,为何独独明朝没有明太宗呢?换而言之,明朝的明太宗去哪了?一首先,对于唐朝来说,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庙号为唐太宗;就

  • 唐朝有唐太宗、宋朝有宋太宗,为何明朝却没有明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vs明太宗,西方评价明太宗与唐太宗,明太祖和唐太宗谁厉害

    那么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这涉及到庙号礼制这么一个知识。什么叫庙号?皇帝在宗庙里供奉牌位上的名号。也就是咱们常见的什么太宗、太祖这些。原本这个庙号评选是很严格的,不是谁都可以评得上的。比如西汉王朝,十几个皇帝里面评上庙号的也就四个。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因为不是每个皇帝

  • 唐朝因此衰亡,宋朝借鉴教训,反其道行之,为何结局殊途同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是怎么被宋朝灭的,唐朝如何结束宋朝如何开始,宋朝灭亡对唐朝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真正的盛世,但是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很快就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安禄山只用了三四十天就从范阳打到了东都洛阳,而此时,唐朝守将们非降即逃,此时的唐玄宗急了,大声呼喊:“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因为,洛阳距离都城长安很近很近。为何太平盛世下的唐朝面对安禄山叛军如此狼狈?因为从唐太宗开始,制

  • 为宋朝续命并非赵构?4人起了关键作用,其中1人只是个渔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构死后宋朝维持了多少年,赵构在宋朝的地位,南宋是从赵构开始的吗

    两宋交替背景1130年,金朝派4路大军侵略南宋,第一路挞懒领兵主要方向是山东、淮北地区;第二路是完颜宗弼率军进攻河南商丘,准备南下渡江,直取建康,主要目标就抓获赵构。第三路大军管勾太原府路兵马事拔离速与大将马五统兵入河南,再南进过江;第四路完颜娄室率军进攻陕西。且说完颜宗弼(金兀术)这一路军,进展非

  • 同样是得位不正,为何朱棣的口碑却要比李世民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跟李世民谁厉害,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对李世民的影响

    虽然两位君王都堪称是一代明君,也都在各自的带领之下大唐王朝、大明王朝都逐渐走上鼎盛,可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便是一样得位不正的二人,朱棣的口碑却明显要比李世民差的多,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那便是在对待臣属之上。唐太宗李世民讲究以宽治国,即便是对待曾经从属于太子李建成一党的魏征等人也是待之深厚。反观朱棣则

  • 同样是开国皇帝,为啥刘邦、李渊是高祖,赵匡胤、朱元璋是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谁厉害,刘邦朱元璋李渊到底谁最强,刘邦李渊朱元璋三人谁更厉害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凿的说法,目前比较多的也只是推测而已,笔者在此就讲述一下自己的推测。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其实不应该叫汉高祖,而应该叫汉太祖,现在流传的汉高祖刘邦之名,追根溯源其实还要从司马迁说起,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记》,其中,关于汉高祖的章节被称呼为高祖本纪,也就是从这时

  • 元朝和明朝之间,其实还有一朝代?其后人现居海外,坚持说普通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朝和明朝哪个强,元朝跟明朝中间的朝代,元朝与明朝相隔多少年

    说起这个朝代就要先来说一下元朝灭亡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在后期的统治中,鱼肉百姓、疯狂敛财,百姓苦不堪言,由于宫廷内斗、朝廷混乱,元朝统治岌岌可危。此时一个叫明玉珍的湖南人带领贫苦百姓开始起义,他在1353年的出山大战中大败元军,经过十年征战,明玉珍所到之处人心皆向,他当时平定多方地区

  • 元朝建立之后,建立了多元的法律体系,这种体系存在哪些弊端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的法律是什么,元朝法律主要特点,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来管辖地方

    一、元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元朝时期的法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元世祖在平定南宋后对混乱的法制状况,"始定新律,颁之有司,号曰至元新格"。到仁宗即位后,又将《至元新格》内有关风纪等内容单独列出,辑录成书,号《风宪宏纲》。时至英宗,又在前代帝王的基础之上加以损益,成《大元通制》,其中主要包含了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