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朝之前没有文字,早期的华夏文明是个“偏科生”的概率有多大?

商朝之前没有文字,早期的华夏文明是个“偏科生”的概率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375 更新时间:2024/1/19 9:14:36

四大明古国示意图

此时,我们不禁要思考,本应该是优等生的华夏文明,怎会被文字拖后腿,变成了“偏科生”,是先商时期(商朝建立之前的中华文明形成的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还是仅仅尚未发现?这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商时期华夏文明的“成绩单”,了解一下她“偏科”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玉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五六千年前,中国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以及稍后的石家河文化,都以高度发达的玉文化而闻名。在这个时期,玉器不单单是用来装饰了,已经渐渐与神权、军权甚至政权结合在了一起。如,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有两类,一是动物类,很有可能与部落崇拜或者图腾有关系;另一类为神器类或玉礼器类,有大量的玉璜、玉璧等礼仪用器,这些与龙山文化中盛行的玉璋,良渚文化中盛行的玉琮、玉钺等等,一起组成了华夏民族用以祭祀天地的用玉制度(玉礼仪)、三代(夏商周)以降的礼仪玉器,如六器,都是原始古玉中“法器”变化而来,几千年来几乎一直沿用,可见在先商时期的玉文化已经发达到相当的程度了。

注:六器,据《周礼》,主要是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形状各异

《周礼.春秋.大宗伯》:“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是为“六器”。

玉之六器在新时期时代已经有雏形

中原地区,似乎给人一种玉文化面造诣不高的感觉,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原人只是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专注于青铜文化了,精力没放在玉器上面,但玉器打磨技术还是一流的。以37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举例,已经掌握青铜文化的二里头人,有着比海岱和良渚地区更高超的玉器“片切割”和“线切割”技术。二里头时代较红山和良渚文化明显不同的是,出现了大量的有刃大型玉器,最大的有近60厘米长,而这种大型玉器在做片切割的时候,还能保持玉器的规整、光洁,并且线刻花纹、钻孔镶嵌和扉齿等装饰,这都需要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并且工具很难制造出来,有学者推断,二里头时期已经出现了先进的、可以连续转动的砣轮来加工玉器(许宏,《最早的中国》),使得二里头时代的琢玉水平达到相当精巧和细致的程度。

二里头出土的大型玉璋

青铜文明最早出现在6000年前的两河流域。我国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龙山时代,零星发现有用铜的痕迹,多为红铜或黄铜,有学者称此为铜石并用时代(严文明)。到龙山晚期-二里头时代中国正式进入青铜时代。虽然进入青铜时代较两河流域晚,但掌握青铜技艺的华夏民族,立刻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在中国之外的青铜文明,青铜器的制造多是用锻造法和失蜡法,但二里头文化独创了“复合范法”,即铸造青铜容器的时候,在陶器做成的内范和外范的空隙中注入铜汁,以此来“批量生产”一定形状的青铜器。

复合范铸造青铜器示意图

复合范法铸造青铜器先进而独创,即使在现在的农村,依然能看到用合范法来铸锅的例子。甚至在现代工业生产也不乏用范的情形。这种将设计与铸造工艺融为一体的标准化青铜制作工艺,显示出了我国华夏先民们青铜制造中高超的控制和管理水平。

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出现在二里头遗址

提到早期文明的建筑时,很多人都会觉得埃及5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巨大的金字塔,而中国却还是“茅草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埃及文明与中国文明早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古埃及文明是一个神权至上的文明,而中国文明则是权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古埃及、两河流域等地修建高大的金字塔、富丽堂皇的神庙,都是服务于其神权统治的,他们的统治者都是通过宗教神话,并以金字塔、神庙等为舞台,表明自己神人合一。中原王朝则不同,从一开始就没有诞生能够于王权的相抗衡的神权,统治者自然不需要搭建这种超大规模的建筑以凸显自己王权神授。其次,无论西方的石质建筑,还是中国的夯土建筑,都是因地制宜、适应自然产生的,其中蕴含的政权组织形式、建筑文化并没有高低之分。

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最早的城址是南方的湖南的城头山遗址和北方的西山遗址。尤其是距今5300年的西山遗址,采用夯土版筑的建造技术,这种建造手法,从先秦乃至唐宋时代,一直被后世沿用,甚至到今天的农村,依然可见夯土版筑的土墙。城址在中国大规模的出现是在龙山时代,华夏大地遍地开花,并且形成了三大城址体系:中原地区以夯土版筑城为代表、南方以良渚为代表的水城体系、晋陕高原则是以石砌山城为代表。

到了二里头时代,出现了布局整齐严谨的宫殿系统。二里头遗址中的1号宫殿,面积达10000平方米、2号宫殿面积达4000平方米。据核算,仅仅1号宫殿的夯土量,需要1000个劳力连续工作200天才能完成(数据来源许宏,《最早的中国》,第89-95页)。在人口并不是很多的4000年前,如此的用工量已经是相当巨大了,如此兴师动众的“大兴土木”,已经不是简单的生存需求问题了,而是一种有组织的国家行为。这些都表明,此时的中国已经形成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了,与后世的王朝别无二致。

二里头大型夯土遗址

从上面的城市建筑、青铜器和玉石制造三个方面来看,华夏文明的“硬件配置”,完全算得上的“优等生”了。那么华夏文明的软件配置能否匹配其硬件呢,我们先看天文历法。无论是埃及文明、两河文明还是后来的玛雅文明,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历法体系。天文历法不仅能指导生产,还可以服务于统治政权,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早在舜时期,就已经有关于羲和、羲仲在河洛地区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了。被后世整理的《夏小正》,就相传是夏朝的历法,说明中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而考古资料显示,天文历法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其雏形,在6000多年前的西水坡遗址的大墓中,出现了贝壳摆出的“青龙白虎”图案,就被认为是和星象、星宿等密切相关。2002-2003年,考古学者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道由11个夯土柱组成的半圆形柱列遗址,发掘者推测上层台基夯土柱缝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观象授时,天文专家则倾于这就是一处史前观象遗迹。(《专家论证陶寺遗址大型建筑基址》)。该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

《尚书·尧典》:“(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

陶寺的观象台遗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保有祭祀和维持强大的军力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而祭祀和征伐都需要完整的礼乐文明来支撑或辅助。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在其后的商周时期发展完备,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无乐不成礼,礼和乐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早在7000-9000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就出土了七孔骨笛;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用猫头鹰翅骨做成的五孔骨笛;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过两孔的骨笛(《贾湖骨笛》);到了龙山时代,鼍鼓(用鳄鱼皮做的鼓)、石磬、陶埙、铜铃等打击乐器密集的被发掘出来,证明这个时候的礼乐已经被相当程度的重视起来了。

伴随着二里头文化的崛起,这支唯一使用复合范技术生产青铜礼器的族群,成为了中原大地礼乐文化的代表者。在二里头遗址的贵族墓中,就发现了成组的青铜礼器群,这些礼器群以酒器为中心 ,因为在古代“礼(繁体字为:禮)”字本意就是以“醴(甜酒的意思)”举行的仪式。所以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代的礼,可以说是以酒礼为核心。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有成组的陶酒器(尊、爵、鬶、盉、觚等)和青铜酒器(青铜爵、鼎、鬶等)发现,这表明至少在二里头时代,就已经具备有复杂的饮酒礼仪了。

此外,昭示等级的大型玉器如牙璋、玉钺和玉刀等也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出现,这表明用于维持王权的礼乐制度或已大体完备。著名学者孙庆伟先生就认为,4000年前左右,具有象征意义的牙璋在九州范围内大面积出现,很可能标志着夏朝的建立。牙璋就是夏王朝的核心礼器玄圭,它与夏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4000年前牙璋在九州范围内大面积出现

青铜礼器群、大型玉器群出现仅仅在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区域出现,其他地区很少见。象征社会等级的奢侈品的生产与消费集中于二里头遗址,反映了二里头都邑核心化程度急剧增强的趋势,表明了此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礼乐制度来配套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早期的国家组织形式大体完备。

玉璋是重要的礼器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距今7000-9000年的贾湖遗址中,就已经在出土的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发现了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了,这些刻划符号的绝对年代大大早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复杂刻划的年代,虽然这还算不上是文字,但也为我国文字起源的绝对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也出现了陶文,如下图,字符虽然不多,但已经具有清晰的指代意义了,很明显代表着日出。再之后的陶寺文化,出现的陶文已经很接近甲骨文中的字型了,有学者释读为“文尧”(何努观点)或“文邑”(冯时观点)。数年前在陶寺建筑区又出土了一件朱书陶扁壶残片,证明陶寺文化晚期扁壶的朱书“文字”并非孤例。

贾湖、大汶口、二里头出土的刻符

此外,在二里头遗址,也发现了陶文,如在洛阳皂角树村出土的陶文,很明显表达的是一个“车”字。除此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数十个陶文,可惜的是由于样本太少,还无法认定为成熟的文字。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贾湖、大汶口、陶寺还是二里头发现的刻划符号,都是在陶器和骨器上,由此设想一下,是否是当时流行的文字载体是木头、竹子甚至帛类等易腐烂的有机质,导致我们还未被发现,也未可知。

详见:

夏朝的文字一直未被发现,或许是我们没搞清夏朝文字的载体是什么

文字载体变迁

由上面的论述可见,在历史学中的商朝到来之前,最晚到二里头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等级分化明显,社会组织方式复杂的政治实体。彼时华夏先民玉石文化炉火纯青,青铜文明也极具特色,城市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礼乐制度也初具雏形,除了未有发现系统的文字,其他方面完全够得上的文明的标准了。成绩如此优秀的华夏先民,是“偏科生”的概率不大。很多学者觉得,以彼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当时没有文字的可能性不大,当时的文字可能是少数人掌握和控制,使用范围较小,只是成篇的文字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尚书》、《史记》、《周礼》

《专家论证陶寺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王晓毅,《中国文物报》2004 年12 月31 日第七版

《贾湖骨笛》,霍锟,宏,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

《最早的中国》,许宏,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孙庆伟,三联书店,2018年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入得书房,出得沙场的那些北宋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著名太监,太监影响北宋的历史,北宋太监陈琳的故事

    小时候提起太监,脑中往往浮现出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御书房中,万圣至尊正奋笔疾书批阅奏章,时不时停下笔来,低声地吩咐着什么,身边红顶子穿花衣的近侍则毕恭毕敬地回应着诸如“奴才遵旨”的话;另一幅画面则是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甄子丹饰演的东厂曹少钦一副妖里妖气的样子,冷峻的眼神

  • 唐朝有唐太宗、清朝有清太宗,为何明朝却没有明太宗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太宗vs唐太宗,西方评价明太宗与唐太宗,明朝评价唐太宗

    在开国皇帝之后,第二位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庙号为“太宗”的帝王包括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那么,问题来了,唐朝有唐太宗,宋朝有宋太宗,元朝有元太宗,清朝有清太宗,为何独独明朝没有明太宗呢?换而言之,明朝的明太宗去哪了?一首先,对于唐朝来说,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庙号为唐太宗;就

  • 唐朝有唐太宗、宋朝有宋太宗,为何明朝却没有明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vs明太宗,西方评价明太宗与唐太宗,明太祖和唐太宗谁厉害

    那么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这涉及到庙号礼制这么一个知识。什么叫庙号?皇帝在宗庙里供奉牌位上的名号。也就是咱们常见的什么太宗、太祖这些。原本这个庙号评选是很严格的,不是谁都可以评得上的。比如西汉王朝,十几个皇帝里面评上庙号的也就四个。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因为不是每个皇帝

  • 唐朝因此衰亡,宋朝借鉴教训,反其道行之,为何结局殊途同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是怎么被宋朝灭的,唐朝如何结束宋朝如何开始,宋朝灭亡对唐朝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真正的盛世,但是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很快就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安禄山只用了三四十天就从范阳打到了东都洛阳,而此时,唐朝守将们非降即逃,此时的唐玄宗急了,大声呼喊:“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因为,洛阳距离都城长安很近很近。为何太平盛世下的唐朝面对安禄山叛军如此狼狈?因为从唐太宗开始,制

  • 为宋朝续命并非赵构?4人起了关键作用,其中1人只是个渔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构死后宋朝维持了多少年,赵构在宋朝的地位,南宋是从赵构开始的吗

    两宋交替背景1130年,金朝派4路大军侵略南宋,第一路挞懒领兵主要方向是山东、淮北地区;第二路是完颜宗弼率军进攻河南商丘,准备南下渡江,直取建康,主要目标就抓获赵构。第三路大军管勾太原府路兵马事拔离速与大将马五统兵入河南,再南进过江;第四路完颜娄室率军进攻陕西。且说完颜宗弼(金兀术)这一路军,进展非

  • 同样是得位不正,为何朱棣的口碑却要比李世民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跟李世民谁厉害,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对李世民的影响

    虽然两位君王都堪称是一代明君,也都在各自的带领之下大唐王朝、大明王朝都逐渐走上鼎盛,可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便是一样得位不正的二人,朱棣的口碑却明显要比李世民差的多,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那便是在对待臣属之上。唐太宗李世民讲究以宽治国,即便是对待曾经从属于太子李建成一党的魏征等人也是待之深厚。反观朱棣则

  • 同样是开国皇帝,为啥刘邦、李渊是高祖,赵匡胤、朱元璋是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谁厉害,刘邦朱元璋李渊到底谁最强,刘邦李渊朱元璋三人谁更厉害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凿的说法,目前比较多的也只是推测而已,笔者在此就讲述一下自己的推测。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其实不应该叫汉高祖,而应该叫汉太祖,现在流传的汉高祖刘邦之名,追根溯源其实还要从司马迁说起,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记》,其中,关于汉高祖的章节被称呼为高祖本纪,也就是从这时

  • 元朝和明朝之间,其实还有一朝代?其后人现居海外,坚持说普通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朝和明朝哪个强,元朝跟明朝中间的朝代,元朝与明朝相隔多少年

    说起这个朝代就要先来说一下元朝灭亡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在后期的统治中,鱼肉百姓、疯狂敛财,百姓苦不堪言,由于宫廷内斗、朝廷混乱,元朝统治岌岌可危。此时一个叫明玉珍的湖南人带领贫苦百姓开始起义,他在1353年的出山大战中大败元军,经过十年征战,明玉珍所到之处人心皆向,他当时平定多方地区

  • 元朝建立之后,建立了多元的法律体系,这种体系存在哪些弊端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的法律是什么,元朝法律主要特点,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来管辖地方

    一、元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元朝时期的法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元世祖在平定南宋后对混乱的法制状况,"始定新律,颁之有司,号曰至元新格"。到仁宗即位后,又将《至元新格》内有关风纪等内容单独列出,辑录成书,号《风宪宏纲》。时至英宗,又在前代帝王的基础之上加以损益,成《大元通制》,其中主要包含了诏制

  • 元朝严密监控百姓,为什么朱元璋却说,元朝“以宽失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元朝是被朱元璋消灭的吗,朱元璋说元朝以宽仁治天下,朱元璋拿下金陵对元朝的影响

    (朱元璋画像)其一,我们知道,古代统治者都追求“德政”。尧舜时期的德政,是后期历代统治者的样板,是历代统治者积极追求的目标。如果某个皇帝实施德政,那么他在历史上必将留下令名,从而成为历代皇帝学习的榜样。比如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等,就被后世反复提起。既然德政很重要,宽厚仁爱很重要,反过来,严刑峻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