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有唐太宗、宋朝有宋太宗,为何明朝却没有明太宗?

唐朝有唐太宗、宋朝有宋太宗,为何明朝却没有明太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22 更新时间:2024/2/5 11:42:30

那么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

这涉及到庙号礼制这么一个知识。

什么叫庙号?皇帝在宗庙里供奉牌位上的名号。也就是咱们常见的什么太宗、太祖这些。

原本这个庙号评选是很严格的,不是谁都可以评得上的。比如西汉王朝,十几个皇帝里面评上庙号的也就四个。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因为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咱们在称呼这些皇帝的时候,一般是称谥号,也就是汉文帝、汉武帝之类的,因为每个皇帝是有谥号的。

然而在隋朝以后,庙号泛滥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而谥号则变了味道,不断地加谥,导致一个皇帝地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清朝随便一个皇帝都是二十几个字。为了称呼记录地方便,大家开始改用庙号相称。而这个庙号该如何称呼也是有规矩的。庙号一般分两类,一类称之为“祖”、一类则称之为“宗”。

谁该称祖、谁该称宗,称什么祖,称什么宗,那都是有着相应的评价标准。

一般古人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这么一个标准来给予祖或宗的庙号,至于中间的字也是有讲究的,例如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

一般来讲,只有开国之君才会才会称“祖”,因为他们有着开国之功嘛,而其余的皇帝一般称“宗”,靠的是所谓地守成之德。

所以其实每个朝代基本上就只有一个“祖”,因为只有一个开国之君嘛。当然,出于对父辈德尊敬,一些开国之君门往往会追封自己的父辈。比如隋朝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他的庙号是高祖,而他的父亲则是太祖。还有唐高祖李渊,其追封祖父李虎为唐太祖。

至于子孙后辈,那就只能是称宗,这个定律连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开拓帝王都未曾打破。

但是在明朝,却出现了两个祖。一个是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另一个则是他儿子,明成祖朱棣。

那么朱棣为何敢称祖呢?是他太膨胀了吗?

显然朱棣没那么傻,要知道他这靖难之役抢来的帝位可不光彩,低调都还来不及呢,如果称祖,很明显是在标榜功高。

所以朱棣死后,其被评的庙号是太宗,即明太宗朱棣。这个庙号太太庙里供了上百年。直到一个叫朱厚熜的小屁孩儿当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朱棣这个庙号才被改成了明成祖。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话说明朝有个痴情皇帝,乃是一夫一妻制的严格践行者,他叫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其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自此后宫再无其他女人。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朱祐樘身为皇帝,一生只娶一人,确是一段佳话。但就皇帝角度而言,朱祐樘此等作为,未免欠了些大局考虑。

因为他只娶了张皇后一人,而张皇后仅仅只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这导致他这一脉,人丁稀少,有断绝之危险。比较就朱厚照这一个独苗,没了也就没了。

果不其然,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年仅三十一岁。而朱厚照死后并没有留下子嗣。甚至连兄弟都没有。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传统的继位法则,在这里都不管用。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嫡系中没有,那就去旁系中找。而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朱厚熜便被推上了前台。他朱厚照的堂弟,其父兴献王乃是明孝宗亲弟,而且按长幼顺序来算,兴献王一脉乃是现存于世最长的一脉。

于是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便糊里糊涂,毫无准备的成为了皇帝。当时张太后与杨廷和也是看中了朱厚熜年幼,而且他父亲兴献王已经去世,这样一个毫无背景的孩子来当皇帝,再好不过。

可是他们没想到,这个孩子,虽然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什么帝王权术的教导。但的心智城府却超乎常人,他似乎就是一个天生的皇帝。

当初从封地来到京城,朱厚熜还未正式登基称帝,便给所有人来了一次下马威。

当时朱厚熜在城外由礼部负责接引,按照礼部的章程。朱厚熜还未称帝,要以太子之礼接待,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朱厚熜当即就不干了,这不是硬生生的将他矮了一辈儿吗?他说自己以皇帝身份来正式上岗的,而不是皇子。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最后礼部没办法,只能是按照朱厚熜的意思,以天子礼仪接待。当然,这还仅仅只是前菜,朱厚熜登基之后,才是众位朝臣的噩梦开始。

朱厚熜继位后边开始发难,在自己生父尊号和皇后人选的问题上,和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发生了分歧。

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熜乃是继承明武宗皇位,自然要归明武宗一脉,即使与不尊明武宗为父,那么也要以其为亲兄,奉明孝宗为皇考,即名义上的父亲。换句话说,就是让朱厚熜换父亲,称伯父明孝宗为父亲,称自己生父兴献王为叔叔。

对此,朱厚熜自然是不答应。在新科进士张璁等人“继统不继嗣”的理论支持下,朱厚熜手段并用,最终让杨廷和等人屈服。赢得了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的胜利,其也自此正式掌控朝堂,从一个外来者,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明朝的掌控者。

而这个和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得从大礼议之争的结果来讲了,朱厚熜力排众议,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尊为兴献皇帝,并追尊庙号为“睿宗”。

既然尊了庙号,那就得进太庙供奉啊。而当时明朝太庙正殿,也就是家庙的牌位数量是有限的,总共九个。即一祖四昭四穆,是为天子九庙。而多出来的,那就是往祧庙放,史称入祧。

而这个入祧也是有讲究的,除了称祖者以开国之功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之外,其余称宗者,则要按照辈分亲疏关系依次入祧,谁的辈分高,谁先。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除去没有供入太庙的建文帝和景泰帝,当时太庙中就差了一位。而兴献皇帝被追尊庙号后,这个天子九庙就满了。也就是说朱厚熜死后,得移出来一个。按照规矩,明太宗朱棣辈分最高,自然会被移走。

原本正常情况下这么挤走朱棣也没多大问题,但兴献皇帝这身份有点儿尴尬,若是因此就要朱棣少被供奉一世,朱厚熜怕是愧对先祖,更会落人以口实,毕竟朱棣乃是他们这一脉得先祖,且乃一世明君,声威太盛惹不起。于是朱厚熜就另辟蹊径,给朱棣改了庙号,从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这么一来,朱棣同样可以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这就是明朝为何没有明太宗的原因。

更多文章

  • 唐朝因此衰亡,宋朝借鉴教训,反其道行之,为何结局殊途同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是怎么被宋朝灭的,唐朝如何结束宋朝如何开始,宋朝灭亡对唐朝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真正的盛世,但是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很快就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安禄山只用了三四十天就从范阳打到了东都洛阳,而此时,唐朝守将们非降即逃,此时的唐玄宗急了,大声呼喊:“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因为,洛阳距离都城长安很近很近。为何太平盛世下的唐朝面对安禄山叛军如此狼狈?因为从唐太宗开始,制

  • 为宋朝续命并非赵构?4人起了关键作用,其中1人只是个渔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构死后宋朝维持了多少年,赵构在宋朝的地位,南宋是从赵构开始的吗

    两宋交替背景1130年,金朝派4路大军侵略南宋,第一路挞懒领兵主要方向是山东、淮北地区;第二路是完颜宗弼率军进攻河南商丘,准备南下渡江,直取建康,主要目标就抓获赵构。第三路大军管勾太原府路兵马事拔离速与大将马五统兵入河南,再南进过江;第四路完颜娄室率军进攻陕西。且说完颜宗弼(金兀术)这一路军,进展非

  • 同样是得位不正,为何朱棣的口碑却要比李世民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跟李世民谁厉害,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朱棣对李世民的影响

    虽然两位君王都堪称是一代明君,也都在各自的带领之下大唐王朝、大明王朝都逐渐走上鼎盛,可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便是一样得位不正的二人,朱棣的口碑却明显要比李世民差的多,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那便是在对待臣属之上。唐太宗李世民讲究以宽治国,即便是对待曾经从属于太子李建成一党的魏征等人也是待之深厚。反观朱棣则

  • 同样是开国皇帝,为啥刘邦、李渊是高祖,赵匡胤、朱元璋是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谁厉害,刘邦朱元璋李渊到底谁最强,刘邦李渊朱元璋三人谁更厉害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凿的说法,目前比较多的也只是推测而已,笔者在此就讲述一下自己的推测。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其实不应该叫汉高祖,而应该叫汉太祖,现在流传的汉高祖刘邦之名,追根溯源其实还要从司马迁说起,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记》,其中,关于汉高祖的章节被称呼为高祖本纪,也就是从这时

  • 元朝和明朝之间,其实还有一朝代?其后人现居海外,坚持说普通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朝和明朝哪个强,元朝跟明朝中间的朝代,元朝与明朝相隔多少年

    说起这个朝代就要先来说一下元朝灭亡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在后期的统治中,鱼肉百姓、疯狂敛财,百姓苦不堪言,由于宫廷内斗、朝廷混乱,元朝统治岌岌可危。此时一个叫明玉珍的湖南人带领贫苦百姓开始起义,他在1353年的出山大战中大败元军,经过十年征战,明玉珍所到之处人心皆向,他当时平定多方地区

  • 元朝建立之后,建立了多元的法律体系,这种体系存在哪些弊端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的法律是什么,元朝法律主要特点,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来管辖地方

    一、元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元朝时期的法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元世祖在平定南宋后对混乱的法制状况,"始定新律,颁之有司,号曰至元新格"。到仁宗即位后,又将《至元新格》内有关风纪等内容单独列出,辑录成书,号《风宪宏纲》。时至英宗,又在前代帝王的基础之上加以损益,成《大元通制》,其中主要包含了诏制

  • 元朝严密监控百姓,为什么朱元璋却说,元朝“以宽失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元朝是被朱元璋消灭的吗,朱元璋说元朝以宽仁治天下,朱元璋拿下金陵对元朝的影响

    (朱元璋画像)其一,我们知道,古代统治者都追求“德政”。尧舜时期的德政,是后期历代统治者的样板,是历代统治者积极追求的目标。如果某个皇帝实施德政,那么他在历史上必将留下令名,从而成为历代皇帝学习的榜样。比如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等,就被后世反复提起。既然德政很重要,宽厚仁爱很重要,反过来,严刑峻法与

  • 他是皇后的叔叔,也是宋朝的名臣,却在死后被开棺割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最悲惨的皇后,宋朝名臣名将一览表,宋朝开棺

    历史上对韩侂胄的评价也是很两极化的。有人说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主张伐金,结果战败,误国误民;也有人说,在那个时代背景,没有对与错,只有“和”“战”两种主张,而主战的这一方,又恰恰是比较爱国的一方。不管韩侂胄是忠臣还是佞臣,他为北宋的繁荣发展还是做出了贡献的。皇后韩氏在位时,韩侂胄也算是有可以撑腰的

  • 为除掉这个家族,明朝军队深入不毛之地、断水断粮,也要追击千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初年,元惠宗北奔应昌,依然想着恢复实力,以图中原。明太祖朱元璋连续用兵,逐个消灭了盘踞在内地的元朝残存势力,夺取了辽东、漠南、甘肃等一些地方。朱元璋剧照朱元璋承认元朝的封建正统地位,对其治绩予以肯定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曾多次发表文告,阐明明朝统治集团对元朝的态度。这些文告以及有关文件充分肯定元朝是中

  • 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明军和李自成哪个更强

    简单说来,李自成、张献忠都坚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实力却长江后浪推前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从起义到最后失败,总体实力变化都不大,甚至说后期的实力要强于崛起时的实力,战斗力总体上是在线的。但是,明朝后期的军队,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干活,喜欢“打活仗”。而且很多管军和民军都是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