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巫蛊大祸,让一位宽厚的太子背负谋逆恶名,全家被诛杀的同时,也令汉王朝陷入动荡不安中。当雄才大略的武帝溘然而逝,将皇位传给年仅8岁的幼子时,想必朝中所有大臣在脸上露出悲伤神色的同时,内心也暗暗舒了一口气,庆幸自己全家终于熬过去了。
但是,这和刘病已,似乎没什么关系——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皇位想都不用想,就比自己大3岁,却是自己祖父一辈的新皇帝刘弗陵,似乎也不关心自己。虽说武帝已经留下遗诏,让自己不再背负罪名,还能接受一定的教育,但刘病已完全是个闲人。
刘弗陵英年早逝,没有留下继承人,于是在权臣霍光的指使下,大臣们找来他的侄子作为新皇。这个荒唐的皇子完全没有当皇帝的能力,仅仅当了27天就被废黜。眼看这些皇子都扶不上墙,在昔日恩人邴吉的提议下,刘病已——此时应该叫刘询,这个废太子的孙子,居然奇迹般地重返皇宫,当上了新一任的皇帝。
霍光不是个安分的臣子,刘询自知,自己只是新一任的傀儡,身边几乎找不到可信的党羽。在历史上,傀儡皇帝并不少见,霍光也不是个没有能力、掌控不了朝政的权臣,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挣扎不脱命运,而刘询则能一步步取回权力,并将霍家灭族?
首先,在民间长大的刘询,没有深宫皇子的傲慢和无知,他非常懂得进退。刘贺固然是荒唐,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干出1000多项罪状,想想都是不太可能的。权臣不怕一个只知享乐的皇帝,真正触犯到霍光的,是刘贺刚一上位就大肆封赏自己的亲信,这自然会被霍光理解为皇帝要夺走自己的权势。
刘询始终表现出尊重甚至谦卑的态势面对霍光,他没有提拔一个亲信,连邴吉这个大恩人和功臣,被授予高官的表面理由,都是他身为霍光的长史。他也没试图宠幸霍光的政敌,继续把权力交给霍光,专心养名望。他唯一固执的一件事,就是婉拒了霍光希望自己女儿成为皇后的要求,以暗示的方式,坚持让自己的贫贱妻子扶上皇后位置。霍光虽然有点遗憾,但也不会因为这个猜忌他,反而会觉得这个皇帝把感情看得比皇位还重。
当霍家将挚爱害死后,刘询不可能一点都没察觉到,但他依旧不动声色,接受了强行塞过来的骄横皇后,自始至终没有露出破绽。霍光在得知妻子和女儿参与阴谋之后,有些不安,假装想把权力还给皇帝,借机试探,而刘询也强行按捺住愤怒与激动的情绪,陪他演戏,坚持不受。霍光即便是想要废掉他,也根本找不到理由。
虽说汉代崇尚儒学,但骨子里还是法家那一套。法家非常讲究“势”,这也是统治的精髓所在。即便是开国君主,他往往并不是统帅武力最强的,也不是智力最高超的,但他却始终能把控局势,任意差遣或是贬斥麾下的英杰们,这就是“大势”所向。天下人都不认他是皇帝,他哪怕是个神仙也会被赶下去;反之,他一句话就能送人上路。
皇帝想要积累势,比大臣容易得多。刘家掌握了100多年的天下,刘询只要不犯错,他的势非常强。而霍光作为权臣,他必须要让属下和别人都要服他,要么靠压服朝政,要么靠战争掌握军权。霍光废掉刘贺就是借了势,但废掉一个皇帝势必会损失相当多的政治资源。若是他继续立下不世之功,比如彻底断绝匈奴命脉,永保北方和平,他的势还能涨得更高,但他并没有能做到。
几乎每次斗争,不管是皇帝还是权臣一方失败,都是被权力蛊惑住了,没有看清真正的势,而急于求成,甚至铤而走险。刘询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霍光的权势无人可以撼动,但年龄方面是弱项。只要自己一直隐忍下去,等到霍光犯错或者老死,自己就胜利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刘询是少年英主,而霍家子孙没有一个有才能。霍光自己再有权势,他去世后又不能留给儿子,一个空名头根本挡不住长期以来对朝野上下对霍家的不满和怨恨。汉室的威名还在,只要刘询振臂一呼,家里有再多的侯爷都不管用。
霍光不比曹操,他的权势完全是武帝授予的。霍光去世后,刘询终于熬出了头,他暗中联系宦官和大臣,掌握了一定的军力,借新皇后毒杀原配和太子的事件,将霍家一门全部诛杀,借此独掌大权,成为武帝之后又一位颇有作为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