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张良的儿子却没有他那样光辉的形象了,《史记》中对其子唯一的记载,只有几句话,而正是这几句话,差点让大汉江山易主。
从历史记载中推断,张良儿子的话恐怕不是脱口而出,极有可能是张良为了保全家族留的后手。
张良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汗马功劳,不过他为吕后也作出不少重大贡献,比如稳固太子刘盈的位子。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道:“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这句话特意点明了张良在保卫太子的诸大臣中出力最多,相关史料甚至把他的计策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张良让太子请出刘邦多次未能请出的商山四皓,把四位老者安排在太子身后侍从,给刘邦看。刘邦看了果然深受震撼,认为太子羽翼已成,不能替换,悲伤地唱出了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随后刘邦把赵王如意送到了封地。
如果说张良效忠刘邦,那么主忧臣死,他自然不能明知自己的做法会让刘邦如此惆怅,还跟他唱反调;如果说张良效忠吕后,似乎更合情合理。
张良帮助刘盈坐稳太子之位后,吕后对他感恩戴德,也更加信赖,而张良是否还为吕后做了其他谋划,史料中并没有提到。
《史记》中只记载了张良要辟谷,吕后强迫他吃东西。辟谷是道家的密术,表面上看吕后是不让张良饿死,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怕他得道后长命百岁,果然,没几年张良去世了。
这么看来,张良审时度势的帮助吕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谁让他那么智慧呢?
张良死后两年,汉惠帝刘盈驾崩,张良儿子张辟强的反常发言,短短几句话差点断送了大汉江山。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汉惠帝驾崩后,吕后在朝堂上对着大臣干嚎,可是怎么也不流眼泪。
这时候张良的儿子恃中张辟彊跟旁边的丞相陈平说:“你看太后干打雷不下雨,知道为啥么?”陈平愕然,张辟彊说:“那是因为现在太子太小,太后担心大臣们势大不能控制啊,如果你建议太后兄弟掌握兵权,她自然安心,而她安心,你们就不会被猜忌,可以免除祸患了。”
陈平听后马上建议太后加权给吕氏家族,太后果然欣然应允,随后声泪俱下。
这件事情也导致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
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吕后成了大汉王朝的实际当家人,而后期的诸吕之乱,也正是由此而发。
说实在的,太后哭的伤心不伤心,站得那么远的张辟彊未必看得清,而他劝说(威胁)丞相令吕家掌权,却一定会大大的讨取太后欢心。
张良如此智慧,不给自己家留后路没人信,而张辟彊这翻话,是不是乃父亲的临终嘱托,还真不好说。
总之,结果是吕后及汉文帝初期,经历诸吕之乱及频繁的改换君主,张家都做到了毅力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