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反清就必须复明?让朱元璋、郑成功和孙可望来告诉你:别太天真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502 更新时间:2023/12/18 18:12:58

其中与清朝对抗时间最久的南明各政权继承的是明朝法统,机会也最多,还是被清军一个个打爆。

了解一点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南明灭亡最大的原因不在于清朝的强大而在自身的内斗,从弘光到隆武再到永历,内斗贯穿南明各政权,是其灭亡的主因。

其中最可惜的,要数永历政权。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出滇抗清后,永历朝廷声势大振,李定国更是两厥名王威震天下,永历帝朱由榔一度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可惜最后还是毁于内斗。

李定国两入广东,满心指望东南沿海的郑成功配合,郑成功这时拥兵十几万,战船千艘,如果与李定国联合,广东战役可成。

但郑成功两次都放了李定国鸽子,李定国在新会遭遇大败,损失兵力一半以上,郑成功的不配合是主要原因。

还有另一位大佬孙可望更加过分,因为与李定国不和,竟然亲提大军大举进攻昆明,兵败后干脆降清,向洪承畴献上滇黔地图,为清军随后大举进攻云南送去了钥匙。

这些个大佬的操作让人看不懂,好好的一起抗清不行吗,干嘛要整天内斗?

孙可望和郑成功,是对永历政权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一个表现在内,一个表现在外。

这两人一个争权篡位,一个拥兵自重,历来被指责为无大局观,目光短浅,是内斗的典型代表。

但孙郑二人接手的都只是自己老子留下的一部分残兵旧部,能在乱世中发展出如此的势力,自己本身无疑也是颇有才干的。

能发展成最强大的两股反清力量,他们就真这么看不清天下形势,看不出如果不团结就无法对抗清朝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有个并不矛盾的问题:反清就必须要复明吗?

当然不是,反清归反清,复明归复明,这是两码事。

有人反清是为了复明,有人反清只是为了自己当皇帝。

反清可以有无数个理由,但要让大家铁心跟你干,让部队有凝聚力,得打个都能接受的旗号出来。

也就是先画个大饼,让大家都有点盼头。

孙可望出自大西军,但大西的口碑早被张献忠玩崩了,他要再举大西旗号就是自己找打。要灭了永历对孙可望是轻而易举,但郑成功、夔东十三家和明朝遗臣不会听他号令,这是平白为自己树敌。

郑成功在南京国子监读过书,还被隆武赐姓,打出大明旗号更加名正言顺。相反他要是自己称王,孙可望、永历、夔东十三家都不能容他。

就当时情况而言,没有比高举大明旗号更合适的办法,凭他们自己实力,都无法号令天下,时间又不允许他们像朱元璋一样“广积粮、缓称王”,必须迅速把全国反清力量集合到一起,才可能与清军掰一掰手腕。

这就只有打大明旗号能做到了。

要论能力,孙、郑两人显然比永历高得多,但血统问题不是能力能解决的,朱由榔哪怕是个傻子,他也是万历的孙子,最具法统的大明帝位继承人,不尊奉他,尊奉谁?

这样的政治套路,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玩过。

龙凤四年(1358年),朱元璋离成为明太祖还差十万八千里,当时他只是小明王韩林儿手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的平章。

这一年底,朱元璋攻下婺州置中书浙东行省,打出两面大黄旗,上书: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旁边又立两个木牌,写着: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这就是当时的情况,天下各路反元势力,只要是红巾军系统,打的都是反元复宋的旗号。哪怕南宋灭亡已将近百年,打出宋朝的大旗还是团结天下力量最有效的方式,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等人拥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国号就是宋。

最大的敌人都是元朝,奉小明王为共主,能避免诸路反元势力过早互相厮杀,对大家都有好处。

到了后来,各路义军或被兼并、或被剿灭,朱元璋先后击败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后,实力极大膨胀,对自己的政治目的已无需再遮遮掩掩,小明王给他封的吴王早已不能满足胃口。龙凤十一年,他派人暗中除去小明王,宣布不再以龙凤几年,在1367年改为吴元年,第二年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改元洪武。

对朱元璋而言,反元是真的,复宋是假的;对孙可望、郑成功而言,反清是真的,复明是假的。

他们都只是想自己做皇帝而已。

所以孙可望和郑成功其实不能算真正的明臣,他们学习的对象是朱元璋。

孙、郑二人不可能是傻瓜笨蛋,不然早就给人做掉了,相反他们相当精明。

两位大佬选择的动手时机都相当完美,看得出是经过长期策划的。

孙可望提兵大举进攻李定国时,李定国刚在新会遭遇大败,损失兵力一半有余,在曲靖之战时,即使有白文选战前倒戈,加起来他们也只有三万兵力,孙可望的兵力是十四万,怎么看孙可望都是必胜之局。

郑成功发起长江战役的时间恰到好处,他在清军三路大举进攻云南时勒兵不动,保持观望。等永历被赶进缅甸了,远征西南的清军还没来得及班师之时,抓住机会发动全力一击。这不是为了救永历,更不是为了复明,也是为了他自己的皇帝梦。

这样的时机都堪称完美,岂知人算不如天算,两人都在顺风局被逆转,功亏一篑,原因都是输在了心理上。

假设孙可望或郑成功其中之一最后击退了清朝,收复两京,这天下也不会再叫大明,而是他们自己建立的新朝。

孙可望与郑成功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南,其实两人基本就是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把他们调个位置,选择也基本相同。

孙可望本来是可以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无奈身边的李定国大出风头实在太耀眼,再让他成了气候,孙可望就得被挤下去,形势逼迫他为了自己的皇帝梦,不得不对李定国动手。哪怕代价是得手后大明这杆旗号打不下去了,也比自己愿望破灭要好得多,何况他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这看起来就是一步十拿九稳的棋。

郑成功怎么可能会出兵和李定国合攻新会,李定国胜,则控制两广,直逼福建,继而图谋江浙。到时候,东南沿海是听李定国的还是听他郑成功的,不听李定国就是不听永历,他这个明臣还要不要做了,大明旗号还要不要打了?听了李定国,郑成功又怎肯甘心?

表面看来,这是永历政权的内斗,实际它的性质就跟方国珍、张士诚、陈友谅不会和朱元璋合作抗元一样,各自以自己派系的利益为重。

永历就好比元末的小明王,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孙可望、郑成功从来就不能算真正的明臣,他们反清但并不想复明,只是借着明朝旗号想要问鼎天下的势力。

所以,郑成功不会和李定国配合,孙可望也不可能甘心屈居李定国之下,这都会颠覆他们的政治目的,万万行不得。

这些大佬并不是不识大局,相反他们对大局清楚得很,军事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基于自己的目的,做出那样的选择才是再正常不过。

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院的专栏《大明帝国的最后十八年》,正是讲述这段真实的历史,人情冷暖,尔我诈,在这个时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称帝后,却把老丈人的孙女直接给娶了,这究竟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一直过着衣食不饱的日子,就连他父母去世以后都没有安葬的费用。后来,朱元璋通过努力证实了自己的能力,成功的当上了皇帝。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背后的那个女人就是马皇后。马皇后贤良淑德,格外勤俭,而且十分体恤百姓

  • 北宋开国名将,被皇帝提拔后瞬间变哑巴,临终前却突然开口说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开国十大猛将,北宋四大猛将谁最厉害,北宋最厉害的将领

    当初赵匡胤一手策划“杯酒释兵权”,不仅收回了兵权,解决了自己心中的忧患,还在人们心中建立的“仁义之君”的形象。然而这也导致了后来朝中无将可用,为了找到一个可靠的将领,赵匡胤可谓是费尽了千辛万苦,本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个靠谱的张琼,准备让他做禁军将军,却因为一件无故的诽谤案,导致张琼不得不被杀。 就在赵匡

  • 张居正:任尔流言,我自居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五年,深冬,格外萧瑟。上书“反夺情”的官员们即将面临皇帝廷杖的处罚。在当时,廷杖下被打死的官员有很多,何况,脱裤子挨板子,对士大夫名流来说,可谓奇耻大辱。并且,这些官员是在维护伦理道德,是在彰显“正义”,背后有华夏泱泱百姓,与几千年伦理道德作为支撑,怎么能因此受辱!满朝上下,将目光投向了身披丧服

  • 北平保卫战,看到身材肥硕的朱高炽如此表现,堂哥朱允炆一声哀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高炽镇守北平多久,朱高炽北平怎么守住的,朱元璋对朱高炽评价

    不能说朱元璋立储不慎,也不能说朱允炆的削藩有错,只能说他这位叔叔太厉害了,也许是朱家命里注定有这场大劫。朱允炆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学者引为心腹,这三位大咖也深刻影响了年轻的皇帝。继位当年,建文帝即和齐泰、黄子澄密谋削藩,几个实力相对较弱的皇叔相继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燕王的军事实力人尽皆知

  • 宋仁宗最喜欢“女飐”,可是司马光却毫不客气地道:取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仁宗与司马光的关系,司马光真的杀了他母亲吗,司马光名言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是不是太专业了,小编读着都有些拗口。没关系,接下来咱们来点儿大家熟悉的。《水浒传》,大家耳熟能详,讲的就是北宋时期的故事。在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说的就是燕青打擂,与太

  • 最后一个自缢的皇帝,不是崇祯但值得敬佩,死后与十四位大臣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崇祯皇帝在哪里自缢,崇祯皇帝自缢前都杀了谁,崇祯皇帝为何自缢而死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传奇帝王,引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自缢而亡的皇帝——南明绍武帝朱聿鐭(yù)。今人每每谈起明末清初那段屈辱历史,常常会有扼腕叹息之感——在手握江南半壁江山的大好形势下,南明竟然未能效仿东晋、南宋,形成南北对峙之局,保我华夏衣冠

  • 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意义何在?为什么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伯温临死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刘伯温给朱元璋做了什么贡献,朱元璋和刘伯温之间的故事

    (朱元璋和朱允炆剧照)但是刘伯温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最后却只被封为陈邑伯,没有被封公封侯,这应该也是他顾辞不受的结果。刘伯温审时度势,就算有着丰功伟绩,却能够急流勇退,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关于刘伯温送鱼给朱元璋这件事,从正史上并没有找到记载,据说这件事发生在刘伯温死前安排好的。刘伯温的死和朱元璋有间

  • 明朝最强采花贼,用一独特绝技作案183起,结果被一色鬼撞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最奇葩的采花大盗,明朝著名采花大盗,古代采花大盗是怎么作案的

    这个人叫桑冲,由于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被卖给了一个叫做桑茂的人家,被当做养子,虽然他的生活变得好了很多,但是由于被父母抛弃的心情,让他的内心发生了某种转换,再加上正处于叛逆期的他更是无法无天。年仅11岁的时候,桑冲就已经成了有名的恶霸,相处的朋友自然也都是一些不正经朋友,久而久之,桑冲常常在青楼出

  • 咸丰临终前宁愿找外人做顾命大臣,也不用弟弟奕,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咸丰临终,咸丰临终前的史实,咸丰为何不传位奕訢

    清军连连败退,而这还只是内部的争斗,英法联军还在他在位的时候攻入北京城,更是导致清朝损失惨重,咸丰还没有来得及有所作为,就被这些一个个严重的事件搞得晕头转向,再加上本身的身体并不是很好,结果仅在位十一年就撒手人寰。等到咸丰病重的时候,他也是召集了八位大臣,这也是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虽然他也只有这么一

  • 牛!牛!紫禁城研究员盛赞乾隆:即使不是皇帝,也能做建筑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紫禁城,乾隆紫禁城真实图片,故宫专家评价乾隆

    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叛乱,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那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繁荣的时代。他为清朝“康强盛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一代有为的君王。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故宫博物院展览部研究馆员孙淼在一档科普节目中,从展览的专业角度分析了乾隆的书房《三喜堂》,并称赞乾隆虽非一个皇帝。做一个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