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有人说这很简单啊,原文中就有答案:“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意思就是说,秦国有法律规定,如果不是君主明确的召见侍卫,侍卫是不能带着兵器进殿的。当时事发突然,秦始皇来不及召见,因此众侍卫只能在外干着急。
哦~原来如此!
可是,这乃是一国之君生死攸关的重大时刻啊!刺客有匕首,君主来不及拔剑,身为臣子,平常遵守这项规定就行了,如此千钧一发的时刻,不管在哪个朝代,都当以君主性命为重啊!
再观整个历史,救了君主怎么着都是大功一件,少则加官进爵,多则封侯拜相,于公于私,都应该去救君主啊!可这些侍卫,为何就不去救呢?难道只是因为“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这条法规?
那……如果真的只是因为这条法规呢?
这就很可怕了!
[var1]
想当初,商鞅改革,确立秦法,很快就令秦国强大起来。而确立的秦法中,有两则特征尤其重要:
其一、举国一法,法外无刑,此所谓“壹法原则”;
其二、执法不依功劳善举而赦免,此为“明刑”原则。
换成人话就是说:“全国上下都得遵守这套法律,只此一套,谁都要遵守,有功者也得遵守。”
而对于秦国各代国君而言,自秦孝公以来,一直严格施行,从来没有哪位秦王愿意破坏商君确立的这项传统,再看秦始皇本人,本就是一个法家思想的君主,更是坚定不移的维护秦法。
自家君主有难,该不该救?当然该救!
违不违法?当然违法!
违法是违了什么法?私自带武器进殿,形同谋反,无论他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取得了怎样的结果,都不能为他的罪行辩护。
那若不救呢?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不妥当!而最后结果,假若君主不幸遇刺身亡,其结果......未知也!
救?还是不救?
[var1]
比起大殿中的主角秦王和荆轲来说,也许,殿外的侍卫们,才是此刻最煎熬之人吧!而站在众侍卫的角度来看,荆轲死,也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结局!
不过,要说侍卫们最应该感谢的,数不得荆轲,应该是“王负剑”这个人才对呀!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