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宣太后在秦朝历史上的出现也得益于一个人的出现,他就是赵武灵王。秦武王死后,秦国发生了短暂的内乱。谁应该做秦国的国王是个问题。毕竟,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所以秦国的国王只能由秦武王的一个弟弟来做。
在赵武灵王介入之前,秦国已经有了两个实力均等的派系。其一就是惠文后支持的公子壮,国内有樗里疾支持,国际上则有魏国支持;其二就是芈八子支持的公子芾,国内是魏冉支持,国际上则是楚国支持。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此时,如果有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站出来支持一方,那么这一方一定是赢家。
[var1]
介入的人不是别人,就是赵武灵王。他看到秦国为接班人争论不停,决定干涉秦国内政。但是他没有从公子壮和公子芾中选择一个拿来支持,实际上他选择的是被秦国人遗忘了的此刻正在燕国做质子的公子稷。赵武灵王和燕国那边通了气,然后又和芈八子(公子稷是芈八子的其中一子)通了气。于是公子稷就这样被护送会秦国,又在芈八子和魏冉的辅佐下最终登基,成为秦国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国君,即秦昭襄王,而芈八子成为秦国的太后,即宣太后。
秦国和义渠的决定性战役就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实际上早在秦昭襄王之前尤其是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和义渠之间就多有战事发生,义渠位于秦国的西北方向,很容易在秦国东进的时候成为秦国的制约因子。而且本身义渠也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而扩大地盘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从秦国手中夺取土地,因此数年来一直冲突不断,秦国虽然曾经夺取过义渠的不少土地,但想要一举灭亡义渠却还是很难做大的。
[var1]
义渠是一个游牧民族联盟,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战斗力,使秦国难以将其一网打尽。然而,晚年的秦惠文王在抗击义渠的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曾攻占义渠25座城市。因为这个原因,义渠国沉寂了下来。
等到秦昭襄王被护送回秦国继位之后,继位的朝贺期,义渠王也来到秦朝向他表示祝贺。当时,襄王还很年轻,政治事务由宣太后和魏冉控制。宣太后和义渠王经常接触,以至产生了感情。然后他们在秦朝发生了关系。宣太后甚至为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
很难说宣太后和义渠王的感情是不是真的,但后来,是宣太后和襄王密谋将义渠王约来秦国,然后杀了他,义渠国也被消灭了。从整个事件来看,后人通常认为宣太后是伟大的,为了秦国的缘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美色来推翻义渠。
[var1]
我更愿意相信,宣太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秦国才和义渠王走在一起的。两人很可能在最初的接触中也是有摩擦产生的,毕竟当时秦国和义渠就是敌对国,但是随着义渠王在秦国待的时间加长,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并真的就在一起了。这个时候两人或许是有真感情的,这段感情甚至维持了很多年。而秦昭襄王作为一个还未亲政的国君,根本没有能力阻止宣太后这样做,他只能看着自己的母亲为义渠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只是这两个儿子并没有留在秦国,而是都被带回义渠抚养。
义渠王每年都要和宣太后在秦国生活一段时间。但随着秦国野心的不断增强,秦国东进成为必然。宣太后不得不在义渠王和秦国之间选一个,毕竟不能两者兼得。最终,宣太后选择了秦国。作为秦国的太后,她不得不考虑秦国的未来。于是,他开始和襄王商量,要把义渠除掉。直接出兵是一种方式,但一旦大规模出兵进攻义渠,很可能让其余六国会找到攻击秦国的机会。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不流血地抗击义渠,或者至少把秦国的损失降到最低。
[var1]
由宣太后约义渠王来到秦国,然后将其杀死,再出兵攻打义渠就成为上上策。于是宣太后将义渠王约到了秦国的甘泉宫,义渠王这么多年到秦国的次数是很多的, 他并没有想到宣太后会真的对他下手,但是偏偏宣太后动手了,他死在了秦国,义渠失去了他们的王,群龙无首,军队最是薄弱,于是攻灭义渠成为非常简单的事情。
宣太后为义渠王生下的两个儿子一直生活在义渠,和宣太后并没有多少感情,因此宣太后任由秦昭襄王将这两个儿子杀掉,毕竟他们算是义渠的王子,于公于私都是秦昭襄王必须要除掉的人。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