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宣太后与义渠王生的两个儿子,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秦国宣太后与义渠王生的两个儿子,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528 更新时间:2023/12/15 8:50:54

事实上,宣太后在秦朝历史上的出现也得益于一个人的出现,他就是赵武灵王。秦武王死后,秦国发生了短暂的内乱。谁应该做秦国的国王是个问题。毕竟,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所以秦国的国王只能由秦武王的一个弟弟来做。

赵武灵王介入之前,秦国已经有了两个实力均等的派系。其一就是惠文后支持的公子壮,国内有樗里疾支持,国际上则有魏国支持;其二就是芈八子支持的公子芾,国内是魏冉支持,国际上则是楚国支持。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此时,如果有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站出来支持一方,那么这一方一定是赢家。

[var1]

介入的人不是别人,就是赵武灵王。他看到秦国为接班人争论不停,决定干涉秦国内政。但是他没有从公子壮和公子芾中选择一个拿来支持,实际上他选择的是被秦国人遗忘了的此刻正在燕国做质子的公子稷。赵武灵王和燕国那边通了气,然后又和芈八子(公子稷是芈八子的其中一子)通了气。于是公子稷就这样被护送会秦国,又在芈八子和魏冉的辅佐下最终登基,成为秦国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国君,即秦昭襄王,而芈八子成为秦国的太后,即宣太后。

秦国和义渠的决定性战役就发生在秦昭襄王时期,实际上早在秦昭襄王之前尤其是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和义渠之间就多有战事发生,义渠位于秦国的西北方向,很容易在秦国东进的时候成为秦国的制约因子。而且本身义渠也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而扩大地盘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从秦国手中夺取土地,因此数年来一直冲突不断,秦国虽然曾经夺取过义渠的不少土地,但想要一举灭亡义渠却还是很难做大的。

[var1]

义渠是一个游牧民族联盟,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战斗力,使秦国难以将其一网打尽。然而,晚年的秦惠文王在抗击义渠的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曾攻占义渠25座城市。因为这个原因,义渠国沉寂了下来。

等到秦昭襄王被护送回秦国继位之后,继位的朝贺期,义渠王也来到秦朝向他表示祝贺。当时,襄王还很年轻,政治事务由宣太后和魏冉控制。宣太后和义渠王经常接触,以至产生了感情。然后他们在秦朝发生了关系。宣太后甚至为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

很难说宣太后和义渠王的感情是不是真的,但后来,是宣太后和襄王密谋将义渠王约来秦国,然后杀了他,义渠国也被消灭了。从整个事件来看,后人通常认为宣太后是伟大的,为了秦国的缘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美色来推翻义渠。

[var1]

我更愿意相信,宣太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秦国才和义渠王走在一起的。两人很可能在最初的接触中也是有摩擦产生的,毕竟当时秦国和义渠就是敌对国,但是随着义渠王在秦国待的时间加长,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并真的就在一起了。这个时候两人或许是有真感情的,这段感情甚至维持了很多年。而秦昭襄王作为一个还未亲政的国君,根本没有能力阻止宣太后这样做,他只能看着自己的母亲为义渠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只是这两个儿子并没有留在秦国,而是都被带回义渠抚养。

义渠王每年都要和宣太后在秦国生活一段时间。但随着秦国野心的不断增强,秦国东进成为必然。宣太后不得不在义渠王和秦国之间选一个,毕竟不能两者兼得。最终,宣太后选择了秦国。作为秦国的太后,她不得不考虑秦国的未来。于是,他开始和襄王商量,要把义渠除掉。直接出兵是一种方式,但一旦大规模出兵进攻义渠,很可能让其余六国会找到攻击秦国的机会。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不流血地抗击义渠,或者至少把秦国的损失降到最低。

[var1]

由宣太后约义渠王来到秦国,然后将其杀死,再出兵攻打义渠就成为上上策。于是宣太后将义渠王约到了秦国的甘泉宫,义渠王这么多年到秦国的次数是很多的, 他并没有想到宣太后会真的对他下手,但是偏偏宣太后动手了,他死在了秦国,义渠失去了他们的王,群龙无首,军队最是薄弱,于是攻灭义渠成为非常简单的事情。

宣太后为义渠王生下的两个儿子一直生活在义渠,和宣太后并没有多少感情,因此宣太后任由秦昭襄王将这两个儿子杀掉,毕竟他们算是义渠的王子,于公于私都是秦昭襄王必须要除掉的人。

[var1]

更多文章

  • 秦王被荆轲刺,侍卫为何不去救?侍卫: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秦王是被荆轲杀死的吗,荆轲刺秦王谁救了秦王,秦王被刺杀为啥周围大臣不去帮忙

    [var1]有人说这很简单啊,原文中就有答案:“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意思就是说,秦国有法律规定,如果不是君主明确的召见侍卫,侍卫是不能带着兵器进殿的。当时事发突然,秦始皇来不及召见,因此众侍卫只能在

  • 他是张无忌的原型?小明王有楚怀王熊心的命,却没有他的本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无忌的故事原型,张无忌真实历史,历史上的张无忌是小明王吗

    后来张无忌无心做皇帝,决定退隐江湖,朱元璋为了纪念自己曾经是明教教徒,所以就把国号定为大明朝。事实上还真有张无忌这个人的存在,不过他不叫张无忌,也没有盖世神功,他便是小明王韩林儿。[var1]01韩林儿是反二代,他父亲的白莲教轰动天下。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话大家一定不陌生,这便是韩山童和刘

  • 秦国之危莫大于合纵,战国二百年遭遇超五次,看历代秦王如何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时秦国秦王有几位,秦国合纵是什么意思,秦国历经六世才最终一统天下

    [var1]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虽然经济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列国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秦国“斩首记功”的二十等爵制,更是被六国视之如蛮夷,斥之为虎狼。待到秦国东出函谷,虎视列国之时,在大秦兵锋之下的六国又从“诸侯卑秦”变成了“诸侯畏秦”。正是在这种鄙夷而又恐惧的心态之下,六国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击败秦国30万大军重创匈奴10万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实力,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没有胜算吗,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谁打得更吃力

    [var1]一、同仇敌忾,外结强援,赵国逆袭的邯郸之战。“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长平之战以后,赵孝成王向秦国割地求和。此时的秦军虽然歼灭了赵军的主力,但自己也是损失惨重,于是双方暂时休战。好死不死的是,赵孝成王思

  • 六国中最愚蠢的国王,咎由自取被灭国后,写下了这首哀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电视剧《大秦赋》的评分和口碑,虽然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但因为是《大秦帝国》的终结篇,还是引人注目的。我们喜欢看秦国故事,就是愿意感受老秦人坚忍不拔的毅力,从一个边陲之地的小国,逐渐成长壮大。即便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他们也要冲破函谷关,完成华夏一统的伟业。秦朝能够一统九州,实在是不容易的。毕竟,春

  • 他是受太阁恩惠的战国武将,为主君集结大军,却意外为其敲响丧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日本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出身低微后来才逐渐发迹,所以并没有谱代家臣,而是从出生的村子及亲族小孩中,选出聪明的少年培育成自己忠实的部下。在这些号称由丰臣秀吉一手带大的武将当中,以在贱岳之战大为活跃,被称为“贱岳七本枪”的年轻人特别受到瞩目。而这七本枪之首便是福岛正则。据说福岛正则是丰臣秀吉的生父弥右卫门

  • 六国仇恨秦朝反秦,为什么到了汉朝能坦然接受汉朝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六国为什么反抗汉朝,秦朝与汉朝谁的实力强,秦朝对汉朝的态度

    [var1]灭国之仇,文化抹除其实六国之所以仇视秦朝,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秦不光灭掉了他们的国家,而且还分割了他们国家的土地。秦始皇一统后废除了原有的诸侯分封制,推行的郡县制,把全国的的土地分割成为了36个郡,从长远的目光来看,这的确是更有利于秦朝的统治,不过这样分割六国原来的土地,更激起了他们的仇恨

  • 他能力不亚于孔子,因人品太差,刚打了胜仗就被扫地出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故事50字孔子,历史上谁比孔子厉害,孔子的人品好吗

    是谁呢?亚圣吴起。[var1]之所以叫他亚圣,就是跟孔子、孟子差不多级别的了。那么亚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人品太差了。吴起,卫国人。卫国是中原十分有名的礼仪之国,孔子先生就特别喜欢卫国,他在卫国待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卫国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出了不少的人才,像商鞅、吕不韦、张仪、李悝这些都是卫国人。可是卫国太

  • 为何说明朝是毁在他们皇族自己身上的?看朱元璋的神操作,别生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在明末可以挽救明朝吗,朱元璋对明朝皇权有什么影响,解读明朝历史朱元璋

    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自然是王朝的覆灭。很多小朋友喜欢在王朝中争执是这个朝代好,还是那个朝代好?但作者想说的是,无论什么朝代,只要是帝制,对于农民来说都是灾难性的。《扑蛇者说》写于唐代,《水浒传》汇编于明代,《儒林外史》写于清代,他们才是那个朝代底层脑海中较为真实的写照。为何说明朝最后死于皇室自己之手

  • 历代最愚蠢的皇帝,在位仅42天,他跟朱元璋根本没法比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比朱元璋厉害的皇帝,哪位皇帝比朱元璋厉害,有比朱元璋还强的皇帝吗

    皇帝制度已成过去式,但是如今再度回顾古代王朝,依旧有许多是是非非供后人点评。在小编看来,历代皇帝中,李自成大概是最滑稽可笑的一位,此帝上位不过四十二天,便将大好河山送了人,他将自己看作朱元璋的接班人,但实际上,两个人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明朝多奇葩皇帝,这想必是共识,先有自任将军的朱厚照,后有不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