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历史来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谁对文学贡献最高?

从历史来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谁对文学贡献最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037 更新时间:2024/1/19 8:10:59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二,四个人的关系

从四个人年龄来看,欧阳修比司马光大12岁,司马光又比王安石大2岁,王安石又比苏轼大16岁。也就是说,苏轼在司马光、王安石面前,就是个小老弟;在欧阳修面前,简直就差了几乎两代人。

王安石和司马光私交还算不错,但在政治上,观点却是截然不同,后来甚至成为死敌。王安石主张“变法”、“开源”;司马光主张“守旧”、“节流”。

欧阳修曾经跟随范仲淹搞过“庆历新政”。作为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特别欣赏王安石、苏轼,也曾经提携过王安石。但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过反对,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私交。何况,这时候的欧阳修,年龄大了,基本处于休养状态了。公元1007年生的欧阳修,和公元999年生的包拯是同时代人,他们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宋仁宗时期。

王安石和苏轼,尽管他们之间年龄相差16岁,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惺惺相惜、相互欣赏、成为忘年交的障碍。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没有过明确反对,但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苏轼写过很多诗讥讽变法。这使得两人关系有过一些尴尬。也正因为如此,苏轼后来被牵扯进乌台诗案中,险些要了命。

但在“乌台诗案”中,除了弟弟苏辙极力想办法营救苏轼以外,这时有两个人也在皇帝面前极力替苏轼求情,一个是章惇,另一个就是王安石。讽刺的是,这两个人和苏轼私交都不错,但也都是被苏轼讥讽过的变法领袖。可见,作为一个政治家,王安石的格局非常大。

王安石被罢相后在江宁闲居时,苏轼曾经去看望过王安石。那是元丰三年的事。苏轼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调往汝州途中,路经江宁,想起王安石对自己的搭救之恩,专程去拜访王安石。赋闲在家的王安石郁郁寡欢。见到苏轼,十分高兴,和苏轼煮酒吟诗,通宵畅谈。

苏轼和司马光的关系有点尴尬。尽管两人原来的关系非常不错,但在后来,慢慢疏远了。在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和苏轼都持反对意见,不过两人反对变法的出发点不同。司马光是守旧势力的代表,对王安石的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全然不管变法内容的是非对错。这是司马光在历史上的一个污点。由反对变法,到在实际工作中变得非常偏执,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要处处和王安石作对。

苏轼倒并没有全然反对变法,他对变法的看法,一是认为某些变法项目不切合实际,二是认为王安石在变法中任用人才的方法、原则有问题。

但在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司马光尽废新法,苏轼又反对司马光的保守和偏激。因为,在被贬斥途中,苏轼的确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给现实社会带来的许多好处,逐渐改变了对新法原有的态度。因此,苏轼又遭到司马光等守旧势力的排斥、打击,不断被贬。

也就是说,不管哪一派上台执政,苏轼一直在被贬的路上飘荡。可以说,苏轼因为被贬,倒也得到了不少好处,那就是公费周游了大半个中国。

谈到苏轼和欧阳修的关系,欧阳修应该是苏轼小时候的偶像和榜样。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文坛领袖欧阳修。据说,欧阳修在审阅苏轼的考卷时,立刻被苏轼华丽奇绝的文风所吸引,赞不绝口。当然,他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苏轼的考卷,以为考卷是自己的门生曾巩的,本来想判定为第一,但为了避嫌,便把苏轼的考卷评定为第二名。后来,当他知道是苏轼的考卷时,又后悔没有让苏轼当成状元。不过,据说苏轼倒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是心甘情愿地成为欧阳修的弟子。

如果说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那么,苏轼就是北宋文坛的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将。

三,四个人的成就

总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造诣都非常高。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名篇。

欧阳修、王安石又都属于改革家,在当时和后世的政治地位比较突出。

从整个历史看,苏轼的文学成就又明显高于其他三位,成为后世敬仰的文学大家。

而司马光,尽管和欧阳修、王安石同样都是政治家,也担任过北宋宰相,但在政治方面的成就实在乏善可陈。特别是在王安石下台后,他尽管全盘否定了王安石的新法,但面对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又毫无办法,束手无策。而且,他不惜牺牲王安石、章惇等人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割让土地,以保边境的苟且偷安。可见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故此,他的主要成就更多偏重在史学方面,最出名的,就是他主编的《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这四个人各有千秋,各领风骚。论政治成就,王安石第一;论当时的文学地位,欧阳修是文坛领袖;论文学对后世的影响,苏轼当之无愧;论史学方面的成就,司马光是独一份。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从宋朝开始,百姓不再有尚武精神,都不想当兵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为什么不尚武了,尚武最后的下场,宋朝的兵很弱吗

    从中华文明诞生之初开始,百姓都比较崇尚武力。我们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就知道了,他们都是佩剑的。而且孔子也是武文双全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七十二贤者就是六艺都精通的,而六艺里就有驾车、射箭这两项。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都是崇尚武力的。宋朝之前的唐朝有边塞诗人,这些人就常年在外打仗。李白除了会

  • 为何宋代皇帝画像千篇一律,西夏帝王画像却如此逼真?答案很好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代皇帝画像坐姿,西夏各帝王画像,西夏皇帝的真实画像

    其实西夏是个很会经营的国家,只不过它所处的位置太偏僻,才鲜为人知。没有像同时期的辽国和金国那样让我们了如指掌,更没有像突厥和蒙古那样如雷贯耳。西夏国跟中国内地的渊源很深,早在唐代跟内地就扯上了关系。那时候西夏的根据地在青藏高原,党项人是他们的祖先,后来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个政权吐蕃日渐强大,一山不容二虎

  • 为了减少贪污腐败,朱元璋铸币时加一个字,解决了大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贪财是万恶之源”,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试图解决贪官污吏的现象。虽然无论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根除贪官,但在有效的治理下,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比如在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就对贪污腐败现象极度仇视,他对贪官的打击极其严苛,并为此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为减少贪污推行大写数字有次,朱元璋在核查地方账目时,发现

  • 他一生力主抗金,追封岳飞为鄂王,为何却入了《奸臣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鄂王,岳飞为什么封鄂王,历史上的岳飞抗金故事

    除了皇帝外,文武百官也很害怕史官记载他们不堪的一面,毕竟没有哪个人想遗臭万年。但史官是否能秉持公心记载呢?这就不一定了。因为一旦得罪握笔的他们,官员很有可能就是遗臭万年的下场。比如韩侂胄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韩侂胄成长经历韩侂胄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祖父韩琦曾是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臣,父亲韩诚官

  • 孝庄太后死后为何不入皇陵,是与多尔衮的牵扯,还是其他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吗,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怎么认识的,孝庄为什么没有和多尔衮在一起

    在孝庄病重时,玄烨亲自去天坛求神,并愿意少活数年以延长孝庄的寿命。然而在孝庄死后,更是给了自己的祖母最为尊崇的谥号,简称孝庄文皇后。但是孝庄在生前的懿旨,因为她害怕打扰皇太极的安息,不愿在与皇太极重葬在一起。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皇帝带来了一个大问题:按遗嘱行事,这显然违反了祖先制度;按照祖先的制度

  • 满清太后和袁世凯谈退位条件:任何事情都同意,唯有一事绝不退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袁世凯逼太后退位,电影辛亥革命袁世凯逼清帝退位,袁世凯如何退位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纵然慈禧已经穷尽了对于朝堂和百姓的破坏,可仍然有人坚持不懈地在弥补她造下的过错。比如说隆裕太后,她就是那位默默奉献的女子。尽管拥有一段凄苦的人生,却用她的品德造就了一段佳话。隆裕太后原名叶赫那拉·静芬,出生于1868年的镶黄旗贵族家庭里。本身她应该过着属于千金的生活,可怎料论辈分她

  • 李鸿章混血孙子继承巨额家产,用一生悲剧证明:留财不如留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鸿章的子孙后代,李鸿章家族后人关系,梁启超评价李鸿章

    尤其是在面临巨额财富的时候,如何把控利益的影响也正是家教的体现。倘若迷失在了财富之中,那就是整个家族史里最大的败笔。比如说晚清大臣李鸿章的孙子,继承了传递下来的巨额遗产,却终究以悲剧证明了,留才不如留德。晚清时期,李鸿章绝对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人物。他出生于1823年,年轻时广泛学习博览群书,在18

  • 他出身云南讲武堂,干过清朝大官当过匪寇寨主,最终皈依我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邓允庭比朱老总大7岁,是贫农出身,本来他是上不起学的,但是有一个私塾先生觉得他是一个能成大事的可塑之才,就免费教他读书。邓允庭文采已经不差,武功更是万里挑一,于是他就想通过武科举进入军界。但不巧的是清政府在1904年废除了科举,邓允庭只能参加了黄兴成立的华兴会。在邓允庭30岁的时候,他来到了云南陆军

  • 从海盗头子到三品水师副将,清朝纵横广东的海盗张保仔的逆袭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张保仔简介,张保仔是海盗祖师爷吗,张保仔穿越现代香港

    大航海时代,西方国家很多探险家啊,海军将领啊,那都是海盗出身,有些人还成了传奇,不过其实也不只是西方,东方国家也有例子,比如日本的九鬼嘉隆,还有中国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现代索马里海盗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清朝时期华南著名海盗,这也是个狠人,就是张保仔。听这个名称知道,他是广东人的概率很大,是的,他是广

  • 乾隆请3000老人吃饭,为何老人吃完回家突然去世?看看他们吃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请老人吃饭,乾隆请老人吃饭到底吃的是什么,乾隆晚年吃什么

    清朝自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国内经济政治的发展,自1662年起,清王朝开始进入康雍乾盛世。在这段时期,清朝的国力逐步达到了顶峰。康熙作为“千古一帝”,可以说是为清朝的繁盛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他的儿子雍正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对于盛世的延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到了乾隆这一辈,作为看着父亲和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