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明诞生之初开始,百姓都比较崇尚武力。我们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就知道了,他们都是佩剑的。而且孔子也是武文双全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七十二贤者就是六艺都精通的,而六艺里就有驾车、射箭这两项。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都是崇尚武力的。宋朝之前的唐朝有边塞诗人,这些人就常年在外打仗。李白除了会写诗,剑术也非常好。可以说我国的尚武精神是自古就有的。但是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消失了,宋朝之后文人除了舞文弄墨其他的都不会。那么为什么我国这么久的尚武精神到了宋朝会没有了呢?
首先和宋朝的开国方式有关。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当皇帝的,他是个武将。所以他成了皇帝后非常害怕再有武将向他一样造反,他对武将进行了很多限制。他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把武将的很多权力都分散了,还受到文人的限制。还有武将的官职比较低,即使武将功劳再大都不能当枢密使,这几乎成了规定。也就是说武将很难入朝掌握大权。
其次是和宋朝的征兵方式有关。宋朝为了防止地方造反,把很多精兵都收到中央,这就是所谓的禁军。不过宋朝的禁军产生方式有很大问题。哪里有人造反,朝廷就派人去征兵。这样造反的人就归顺朝廷当兵去了。《水浒站》里宋江他们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归顺朝廷的。还有当兵的人需要在脸上刺字,方式你逃跑。脸上刺字在古代是极大地侮辱,只有囚犯有时才会被刺字。而当兵的脸上也刺字,说白了地位和囚犯差不多。之所以这样是防止当兵的逃走,方便抓捕。
第三和科举制有关。科举制虽然是隋朝时出现的,不过是在宋朝才发扬光大的。隋唐两朝录取的人数并不多,而且读书人地位并不高。宋朝时录取的人数非常高,有时候一次都能录取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非常多;除了这些当时读书人考试还是皇帝监考,他们成了天子门生,地位非常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官场上地位非常高,做到宰相都是常有的事情;最后就是宋朝皇帝一直鼓励百姓读书,所以民间的读书文化非常浓厚,相对于当兵,他们更喜欢读书。
最后和宋朝的对外战争有关。宋朝虽然有钱,但是对外战争并不顺利,他们对外开疆拓土上做得并不好,而且长时间被人打。主要是因为宋朝打仗老是输。要知道古人当兵都是要建功立业的,结果宋朝老是打败仗,大家肯定不愿意做这样的士兵。毕竟这看起来太窝囊了。
这就是宋朝人不再上尚武的原因,毕竟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当然除了这些,和宋朝有钱也有关系。毕竟宋朝百姓生活比较好,老百姓肯定不愿意过刀尖上舔血的生活。从宋朝之后,后世的百姓就很少再崇尚武力了,武力值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