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前,雍正特别勤劳,在位期间,每天是朝六晚九没日没夜加班,勤政爱民的雍正将毕生精力放在了改善民生,富强民国上面。只要有人给他提建议,他特别乐意接受,并且全力推广。正因为雍正这些优秀的品质,所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特别拥护与爱戴他。
还有康熙,他14岁就开始执政,当时的形势十分的严峻,但是康熙还是挺有魄力的,他取得了三藩、沙俄的胜利,把台湾的明政政权也清理掉了;创立“多伦会盟”在不开战的情况,又保住了对黑龙江的控制权,对内,他除掉了权臣鳌拜,真正的拿回大权。在经济上,他大力发展经济,笼络汉族人士,虽说到了晚年,唐熙有点偷懒了,但总得来说,他还是一位明君来的。
再往上,努尔哈赤,创业一代当然是很牛的,被说成战神。还有接班的皇太极也相当厉害,他在位17年,推行了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并且还推行减负行动,减轻农民的负担。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不断增强兵力,不断跟明朝开战,为清王朝迅速护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但是,被认为奠定大清国基业的人,却不是清朝的皇帝。
乾隆曾经说过一句话,评价这个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这个人就是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小儿子,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还只有15岁。有的说法,说原本努尔哈赤要把皇位传给多尔衮,这可能不太现实,毕竟后金正处在关键时期,不可能把位子传给一个未成年人。而且他也镇不住皇太极这些大哥们。
而皇太极坐上皇位后,对多尔衮是采取了争取的的办法。多尔衮还有两个同胞兄弟,大哥阿济格,小弟多铎,三兄弟联手,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那皇太极对于股势力,他采用个个击破的分化的政策,拉拢年轻一点的多尔衮,打压年纪大火气也大的阿济格。
皇太极为了进一步拉扰多尔衮,就经常带他出去打仗。有机会有平台,本来就很优秀的多尔衮自然是从众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位有名的战将。这多尔衮可不是个只会横冲直撞的莽夫,他脑瓜特别的灵活,特别多的点子。他跟明朝开战,经常是挑明朝稻熟的时候,这就让大明特别恼火了。而且多尔衮跟其他兄弟不同,他还会搞管理。管着后金最重要的吏部。这个是他拉帮结派最重要的机会。
到了1943年,皇太极突然暴病而亡。史说讲是“端坐无疾而终”,坐着不动就挂了,可能是因为太胖,吃肉太多。
历史的选择到了多尔衮手上。这时候的多尔衮已经掌控了八旗中的正白旗跟镶白旗。这两旗又是清军的主力,可以说多尔衮的实力相当强大。
剩下的基本上都处于观望,不会来争夺皇位,只有另外两旗的大佬例外。这就是拥有正黄旗跟镶黄旗支持的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这么说起来,其实是豪格继位才对,但是清朝可不是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它是旗主推举制,不是投胎决定论。各旗主认同你,你才能继位。就是清兵入了关,也没有实行中原的嫡长制,清朝十二帝,只有道光帝旻宁是嫡长子。
这样一来,就麻烦啦,豪格有两大底票,多尔衮也有两大底票。
大家都想当接班人,两方的实力都差不多,很容易搞成分裂。其实呀,这时的清朝已处于分裂的边缘了,如果这时明朝能抓住机,说不定不会灭国,因为这时清兵还没有入关,那清朝分裂,那大明朝就可以把那强精兵强将从辽东调回来,那打李自成自然不成问题了,
当时,豪格一派坚持要立皇太极的后人接位,多尔衮当然不同意。他想自己上。但豪格肯定也不会让多尔衮如愿以偿。
那怎么办?
这就需要政治智慧了,政治就是寻求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局。找不到就开打。
清朝还是找到了。
豪格派不是要求一定要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嘛,那好啊。多尔衮主动提出来,那我们就选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
这样一来,豪格派就无话可说了,毕竟你们坚持的是必须传给皇太极这一脉嘛。
那多尔衮怎么办?
这又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让多尔衮当摄政王。不是皇帝的皇帝。
这样一来,多尔衮也同意了。
清朝最有可能的一次分裂就这样得到了解决。
后面,多尔衮就率领精兵杀进关来,把李自成打得是落花流水,入主北京。到了北京后,带领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入主北京,多尔衮十分有智慧的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恩威并施,最终顺利地拿下了江山,所以,乾隆才会说他:“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当然,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难免专断,所以他死后还被他扶上来的顺治皇帝掘墓,直到乾隆才平反。这个事情就有些风花雪月了,那些争斗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