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为什么有人劝曾国藩造反呢?主要是当时的晚清已经是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国门被打破,国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当年打下大清江山的八旗军,早已连拉弓骑马的力气都没有了。此时的曾国藩手里却都是硬货。他从1853年亲手创建湘军开始,到拥兵30万,控制当时中国的半壁河山。可以说,曾国藩在当时的清国绝对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清王朝的日渐腐朽与曾国藩的逐渐强大,许多人看在了眼里。1864年,曾国藩率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在被俘时就劝曾国藩自立为王,说定能推翻满清,恢复汉室江山。无独有偶,曾国藩手下的大将,时任安徽巡抚的彭玉麟,给曾国藩写来亲笔密信: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无意乎?还有曾国藩的手下李元度,甚至与人合谋,在一天晚上将湘军高级将领30余人聚在一起,打算重演一出“宋太祖黄袍加身”的历史剧。逼鸭子上架当皇帝的山雨欲来,可曾国藩却一点不为所动。难道他真的不爱那万人之上的荣宠吗?曾国藩给大家一个答复,如果这个答复通俗一下,就是:他自己只是个笨人,实在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料。
曾国藩会是个笨人?您不要不信,他小时后就有一个故事:曾国藩幼年读书时。一天,家里来个小贼。那贼先爬在曾家梁上,打算等曾家人睡着后,再下来偷东西。正赶上曾国藩在背书,可本来很短的一段,曾国藩反复读了好几遍。到了最后,梁上的贼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是背不下来。气得贼直接从房梁上下来了,东西也不偷了。临走还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从湘军的发展历程来看,曾国藩给出的答复似乎很有道理。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在治军打仗方面,提出过一条著名的原则:扎硬营,打死仗。扎硬营,就是营垒坚固;而打死仗,就是身为军人,要踏踏实实,不玩阴谋诡计,这种实打实的作风,才是湘军胜利的根本。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后来的曾国藩,主动向朝廷请求裁撤湘军,急流勇退,最终得以善终,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臣。可是,谁也不曾想到的是,曾国藩晚年,与弟弟谈及此事时,却是另一番说辞。
事实上,曾国藩还真动过心思。但是,他对时局却有着极其精准的判断。首先,曾国藩号称统兵30万,但实际上能归他掌控的也只有10万湘军,而这10万湘军,也并非精锐,真正的精锐,早已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其次,曾国藩很清楚,左宗棠,李鸿章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可是,一旦曾国藩起兵,胜势时,还好办,一旦遇到挫折,即使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二人也会领兵单干,另立山头,往重了说,甚至会毫不犹豫地对他反戈一击。更可怕的是,当时的清政府虽然重用曾国藩,却根本不信任他,朝廷的嫡系官文驻守长沙;富明阿和冯子材守扬州和镇江;僧格林沁屯兵皖鄂两地,朝廷已经布置下了一个大口袋,曾国藩想要造反,这帮朝廷的精兵悍将,哪能会让他轻易得逞?
所以,如果曾国藩真的起兵造兵,虽然未必会失败,但想成功,付出的代价一定十分巨大。曾国藩是个十分具有政治智慧的人,权衡之下,他才决定自剪羽毛,安心做一个真正的“田舍翁”。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日后名垂青史的曾文正公。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