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讨厌谈不上,更多的是父子之间感情淡薄,而且个人理念也不同。
1、淡薄的父子情
历史对于乾隆皇帝儿时的记载并不多,很可能是因为并没有得到重视的原因。当时正是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夺位的关键时期,父子之间的情感互动肯定不会很多。
另外,从史料分析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并不受宠。“钮祜鲁氏”虽然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但主要是来自开国元勋额亦都一支,而这位钮祜禄氏是来自额亦都的叔伯兄弟额亦腾。从种种迹象推断,十三岁的钮祜鲁氏进入雍亲王府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丫头,一般称之为“格格”。即使在生育弘历之后,也没有什么晋升,直到雍正继位后才混了一个熹妃的称号,到了雍正八年才成为贵妃,当时的弘历已经被确认是下一任皇帝了。
弘历能够成为皇储,一是因为自身能力出众,二是因为康熙皇帝的加成。与电视剧不同,这爷孙俩第一次见面已经是康熙六十年了,当时的老皇帝十分喜欢这个孙子,并在宫中养育了半年,上次有这个待遇的还是康熙的皇长孙呢(废太子长子)。
当然,成年后的弘历和父亲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2、雍正的执政风格
雍正的十三年,可谓是兢兢业业、奋发图强。但其改革家的形象确实令很多人不喜,其本人的性格也是令人望而却步。雍正皇帝令人反感的原因有三:
一是其刻薄的个性让人不敢亲近;
二是对自己手足兄弟和心腹大臣的薄情残忍;
三是其为政过于严猛,凡事过犹不及。
作为皇子时期的乾隆对父亲的所作所为肯定是有不满的,但为了能够顺利继位,他也是不声不吭。当乾隆继位后,由“严”一下子转向了“宽”,这让很多人认为乾隆在打脸自己的父亲。其实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原因。
3、树立儒家治世的典范
与沉迷道教的雍正皇帝不同,乾隆可是儒家的信徒,起码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就在雍正驾崩后的第三天,乾隆就把父亲十分信任、供养宫中的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赶出了皇宫,因为他知道,父亲的死亡肯定和那些丹药有关。紧接着,乾隆又禁止了一切关于“祥瑞”的东西,之后又免于征收百姓在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欠的赋税银。一个月后,又将被父亲摒出宗籍之外的人恢复了皇家的身份,并在乾隆四十三年彻底平反了多尔衮、允禩、允禟等人。不到一年,乾隆皇帝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乾隆这样做,有很多理由:
第一,新君即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赢得人心。要有效赢得人心,最直接的手段无疑是让他们马上得到眼前利益;
第二,作为一位立志做“有道明君”的儒家信徒,自然会以“宽仁”为基本施政纲领;
第三,经过雍正十三年的铁腕治理,大清社会政治纪律严明。此时化严为宽,既可享受父亲严治的成果,又可享受百姓对自己的感恩。
所以说,乾隆看似违背父亲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政治智慧。在多数人得到利益的时候,谁还在乎所谓的“孝”呢。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最终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在乾隆十三年后,其执政风格也是巨变,怎么看都是一副刻薄寡恩的样子,而且还继承了康熙的耗费无度。在其执政晚期,大清帝国又恢复了康熙末期财政捉襟见肘、贪腐横行的样子,帝国也开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