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括遭白起围困近两个月,为何赵国和各国都不去救援?

长平之战,赵括遭白起围困近两个月,为何赵国和各国都不去救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82 更新时间:2024/2/29 2:56:35

首先秦国出兵是师出有名,赵国自知理亏却还要派兵接受本该属于秦国的上党地,这纯属是自己找揍,因此各国并没有正当理由出兵救援赵国。其次秦国又设计孤立麻痹赵国,让各国误认为秦赵两国已经和解,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各国出兵救援赵国,为此直到长平之战结束,数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各国也没有出兵救援赵国。

[var1]

而且有些诸侯本身就不想救援赵国,比如燕国和齐国。燕国属于秦国“远交近攻”策略中的远交对象,齐国则是因为之前的赵国参与了五国伐齐之战。而韩国自身都难保,即便想救援赵国也是有心无力,战国七雄中能救援赵国的只剩下的魏国和楚国,但因为秦国刻意设计孤立了赵国,两国还以为秦赵两国已经和解,也就谈不上什么救援。

那么还存在一个疑问:赵国为何不派遣老将廉颇,或者其他将军带兵去支援长平呢?其实当时的赵国是有心无力,长平之战几乎动用了赵国的举国之力,除了必要的边防、守卫部队之外,赵国已经没有太多的兵力去救援长平,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赵国从各地临时征兵,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兵力,就是派谁去都没用。

《史记》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到了长平之战最为关键的时刻,就连秦国也没有主力军队抽调,或是来不及抽调,而是临时从河内地区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投入到长平战场,目的就是拦截赵国支援长平的救兵,并断绝赵军的粮食,想来赵国也是如此,即便派遣了救兵也会被秦国临时征调的兵力所阻拦。在缺乏粮食和没有支援的情况下,注定了赵国会以失败告终。

[var1]

接下来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长平之战的经过,再来看秦国是怎么设计赵国的。赵国的失败并非是偶然,秦国几乎已经将赵国的所有退路堵死,赵国焉能不败呢?

长平之战的经过

魏国人范雎入秦后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便根据此策略展开了兼并战争,首要目标便是相邻的韩、赵、魏三国,经过多年的攻魏战争,秦国前后斩杀魏军二十多万人,攻占以及魏国求和割让的城邑十余座,攻打赵国时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秦国便转向韩国。

《史记·秦本纪》记载:“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攻韩南阳,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

经过多年的战争,武安君白起攻占了韩国的南阳,并断绝了太行山道,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之间的联系。之后秦国又出兵攻打韩国上党,韩桓惠王惧怕秦国,为了避免战祸,便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秦国,并命上党郡守与秦国接洽,不过上党郡守不愿降秦。

[var1]

于是韩桓惠王派冯亭接任,继续完成相关降秦事宜,结果新上任的上党郡守冯亭不仅没有执行命令,还带领上党郡的百姓投降了赵国,并将上郡郡及治下的十七座城邑一同献给了赵国。而赵孝成王明知韩王已经将上党郡割让给了秦国,却依然派人接收了上党,并且为了防备秦军,还专门派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

赵孝成王此举必然会引起秦国的不满,结果也确实如此,秦昭襄王眼看到嘴的“肉”却让赵国给截胡吃了,当即便命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去攻占上党,并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经过短暂休整后,秦军接着又向驻守在长平的赵军发起了进攻,秦赵因上党之争就此爆发了长平之战。

《史记》记载:“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秦赵两军多次交手,由于秦军士气正盛,而赵军不仅兵力上处于劣势,加上又是长途跋涉而至,因此多以秦军获胜,秦军斩杀了赵军一名副将,俘获四个尉官,并且还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了两个城堡,赵军不敌,只好高筑围墙,坚壁不出。不过随着战事愈演愈烈,秦赵两国开始向大规模长平投入兵力,合计有百万之众。

[var1]

由于老将廉颇数次战败,从而引发赵孝成王的反感,加上秦国使用反间计,最终赵孝成王用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了廉颇,而秦国这边也暗中用白起替换了王龁。赵括改守为攻,白起则设计佯装战败溃退,进一步引诱赵军深入,接着截断赵军后路,并用一支骑兵穿插分割,将赵军孤立为两支部队,同时切断粮道,最后完成了对数十万赵军的包围。

之后便是长达四十六天的断粮包围,期间赵括率兵多次突围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无路可走的赵军只好选择了投降,不过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除了二百多名娃娃兵被放回了赵国,数十万赵军全部被白起下令坑杀,山东六国中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元气大伤,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胜利而告终。

那么长平之战持续了至少数个月时间,仅赵军被包围的时间就长达近两个月,那么在此期间,其他诸侯国为何不救援赵国呢?

其他诸侯国为何不救援赵国?

首先是其他诸侯国并没有正当理由出兵去救援赵国。秦国为什么要攻打赵国呢?那还不是因为赵国擅自接收了韩国割让给秦国的上党郡吗!赵国属于理亏一方,而且明知秦国强大,还要从虎口嘴里拔牙,这纯属是找揍,并且还给秦国送上一个师出有名的正当的理由,各国出兵救赵就是师出无名。

[var1]

如果各国不在乎理由,也不怕被秦国报复,非要出兵救赵的话,秦国也无法阻拦,不过秦国在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之前就用计谋孤立了赵国。

事情起因要从赵军处战失利说起,赵孝成王听闻战事不利,便派遣重臣郑朱入秦议和。秦国便利用这点设计赵国,一边对赵国表示友好,用高调隆重的方式接待了赵国使者,以此麻痹赵国,并对各国使者大肆宣扬,让各国误认为秦赵两国已经达成和解,从而防止各国出兵救赵。

实际上秦国却迟迟不肯与赵国使者和谈,另一边却在商量对策,对赵国使用反间计换掉廉颇,并加紧备战。当长平之战打得热火朝天时,各国还认为秦赵两国正在商讨和谈事宜,他们并不知晓秦赵战场的真实情况,因此直到赵国大败,各国也没能出兵救援赵国。

而且即便各国知晓了真实状况,也不一定就会救援赵国,就比如韩国、燕国和齐国。韩国是没能力去救赵国,不然也不会被迫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燕国为了迎合秦国或是趁机打击赵国,在长平之战发生前就不断挑起与赵国的争端,别说是救援赵国,没有背后捅刀子就算不错了。

[var1]

齐国很大可能也不会救援赵国,毕竟在之前五国伐齐之战之中元气大伤,其中赵国出力不少,后来又多次攻打齐国,齐国又如何会去救援赵国呢!那么只剩下战国七雄中只剩下魏国和楚国,而魏王惧怕秦国,从长平之战不久后发生的邯郸之战可以看出,要不是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估计魏王也不会出兵救赵。

不过各国之所以没有救援赵国,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秦国提前做了预防,用计孤立赵国,从而防止各国救赵。那么赵国为何没有派遣将军带兵支援长平呢,比如廉颇等大将?

赵国为何不自救呢?

按照正常逻辑思维来分析,赵括率领的四十多万赵军被白起包围后,赵国无论如何都会派兵支援长平,但实际情况却是有心无力。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双方在此战中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赵国基本上是动用了举国之力,全国征调出来的四十多万大军已经都交给了赵括,就算赵孝成王想派廉颇去救援赵括,也没有什么兵力可供调遣,总不能让廉颇一个光杆司令去长平相救吧!

[var1]

这点可以从长平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发生的邯郸之战得到印证。赵国没有按照要求割地给秦国,秦昭襄王便派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赵国已经无力单独对抗秦国,眼看就要被秦国灭亡。

《史记》记载:“李同曰:“邯郸之民,可谓急矣,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于是平原君从之,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这时的赵国是缺兵少粮,百姓就算吃糟糠都无法吃饱,武器也已用尽,有的百姓已经开始用削尖的树枝来做兵器。即便作为赵国贵族的平原君都迫不得已将自己的夫人妻妾编入士兵行列来分担工作,以此足见赵国已经到了最后生死存亡的关头。

最终还是靠魏、楚两国派兵前来救援,组成三国联军才击退了秦军,这才解除了邯郸之围。因此赵括大军被白起围困后,赵国已经没有什么兵力再去救援长平,即便有,规模也相当有限,对于百万级别规模的长平之战来说,赵国有限的救援力量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var1]

或许赵国也没有想到长平之战会这么惨烈,武安君白起竟然将投降的四十余万赵军几乎全部坑杀。

结语:

秦国之所以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秦国强大,还在于秦国善于使用策略计谋。如果秦国没有设计孤立赵国,预防各国出兵救赵,长平之战就会存在很多变数,甚至最后的胜利者都不一定是秦国。

如果秦国没有使用反间计换掉老将廉颇,即便秦国最后能取得胜利,也不会那么迅速,并且损失也会更大。秦国取胜并非偶然,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假如历史上没有出现三家分晋的故事,统一天下会不会是晋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国是怎样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为什么韩赵魏三家可以瓜分晋国,如果三家不分晋国能统一吗

    [var1]虽然后来晋献公出逃的儿子晋文公成功称霸,可自此以后,晋国国君的儿子一般都不被留在国内,这种奇葩制度导致了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最后走向毁灭,三家分晋的结果。假如没有三家分晋,实际上也会有其他的分晋实践出现。退一万步说,六卿们不瓜分晋室,

  • 商鞅变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持的,为何最后是五牛分尸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商鞅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商鞅变法的历史资料,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最大影响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改革真正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商鞅之后的变法和改革,最终都走向了失败。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时候就被中止,虽然后来宋朝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不断内斗争权,有时候是改革派主政,有时候是保守派主政,但改革始终没能落实到位,更没有实现宋朝的所谓富国强兵。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卓有成效,但也

  • 燕国周边的那些部族们:孤竹国的前世今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燕国完整历史,燕国现在什么地方,历史上真实的燕国

    关于孤竹国的始封,现在最早的记载大概就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永平府志》,其中有“汤十有八祀,三月,王至东郊,立禹后及古圣贤有功者之后,封孤竹等国”,那么孤竹国的始封君,既有两种身份的可能,一种是大禹的后人,一种则是古圣贤有功者,不管哪一种都是能青史留名的。殷商时代的孤竹国,或许还不只是生活在东北幽州之地

  • 春秋有位美男子因长得太帅出名,其实人们忽略了他的真实本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十大美男子,古代春秋第一美男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美男

    春秋战国,是个封建分裂的时代,这个时代里英雄主义膨胀,列国诸侯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攻击。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当时纷争不断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猛将,有善于阵地战的,有善于偷袭战的,有善于闪电战的,这些猛将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成名,皆赖其本领。可是在这些猛将中,也有不因其作战而成名的,有因其美貌

  • 《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们!青龙鲛人一起来看看大集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山海经上古神兽合集,山海经所有神兽总结,山海经鲛人图片原版

    《山海经》确是古代的巫书,是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积累而成。很早以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识广博的知 识分子,主持山川神灵的祭祀典札,接触各种人物,相互交往频繁,享有交流吸收各种文化知识的优越条件,负有传递保留各种文化知识的重大责任。他们的社会

  • 乞丐里的“祖师爷”,孔子找他借粮后,读书人留下一个2000年的传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孔子借米的故事,孔子与要饭祖师爷,古时候有孔子借粮的故事吗

    范丹老祖把家传。天下欠帐要不完,我不上门人不还。谈到乞丐的祖师爷,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起这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所刻画出的人物:洪七公。但是,说到底,也是个虚构出来的人物。不过,在历史上,倒是真有这么一个人,被奉作是乞丐的“祖师爷”,而实际上,他却不是个乞丐。[var1]这人便是范丹,是东汉时期的一

  • 田氏代齐后,齐国历经八位君主,他们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田氏代齐的第一任国君,田氏代齐的历史影响,齐国田氏强盛吗

    [var1]一、齐太公(田和)齐太公,田和(?—前384年):妫姓,田氏,名和。田庄子之子。田氏齐国的建立者。前404年,继田悼子担任齐国正卿。前391年,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建立田氏齐国。前386年,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前384年,田和卒,子田剡继位。由此,对于齐太公田和来说,在取代姜氏齐国后

  • 三星堆出土“逆天”文物,与《山海经》一致,专家:禁止考古挖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星堆出土文物考古全记录,三星堆出土文物列表,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哪些文物

    [var1]这些金乌一旦落下,将双翼收起来,就会变成普通的乌鸦,因此很难有人能够找到它们。我国有个著名的文化遗址,名为三星堆。三星堆是在1929年的时候被一个农民发现的,这个农民发现的是三星堆里的玉器坑,也是三星堆遗址中的一小部分。这农民一家发现了三星堆以后,并没有上报,他们将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 一座战国“凶墓”,“吃”了6名盗墓贼,考古家:他们已成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墓盗墓案,最凶的墓埋了80个盗墓贼,有哪些墓被盗墓贼已经发掘过了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经过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后,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战国稳定在了七国鼎立的局面。公元前221年,嬴政灭齐国,统一六国之后,春秋战国时代就此结束。战国是中国古代农业、纺织业、军事、科技等等的黄金时期,而与此同时,各国为了生存,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变革,在国与国兼

  • 三国时,吴国和魏国接壤的地方很多,孙权为何喜欢攻打小县城合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权为什么要和魏国联手,三国吴国简介资料,孙权五次攻打合肥

    [var1]其实,三国总的战争就是蜀国攻打魏国,然后吴国有时也攻打魏国。毕竟蜀汉和东吴都比较弱,如果他们不联合起来的话,会被各个击破。纵观整个三国,魏国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国家,都是其他国家攻击魏国比较多。吴国和魏国也是这样,魏国主动攻打过吴国一次。不过吴国却攻打魏国很多次,但大多数地方都是攻打合肥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