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持的,为何最后是五牛分尸的结局?

商鞅变法是得到秦王的支持的,为何最后是五牛分尸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63 更新时间:2023/12/8 12:47:49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改革真正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商鞅之后的变法和改革,最终都走向了失败。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时候就被中止,虽然后来宋朝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不断内斗争权,有时候是改革派主政,有时候是保守派主政,但改革始终没能落实到位,更没有实现宋朝的所谓富国强兵。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卓有成效,但也只限于张居正主政的那几年,张居正死后,立马就人亡政息,改革措施也被神宗给一一废止。

[var1]

那么商鞅的改革为什么是成功的改革呢?商鞅不是被秦惠文王给五牛分尸了吗?是的,商鞅虽然被秦惠文王给五牛分尸了,但即便在商鞅死了以后,他的法令在秦国也依然能够贯彻执行下去,并且执行得非常有效,成为了秦国的国策,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商鞅最后为什么会落得五牛分尸的下场呢?其实原因还是在于改革者悖论,即商鞅的改革,动的就是秦国既得利益者,也就是秦国贵族们的蛋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商鞅与秦国贵族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所以也就与秦国的贵族们结下了很大的仇怨,这股仇怨最终葬送了商鞅。

那么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是如何得罪那些贵族的呢?这还要从商鞅变法本身说起了,当然,商鞅的变法能够成功,也与他变法的策略有关。

[var1]

商鞅正式推行自己的变法政策,是在秦孝公在位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59年开始的,那么在具体变法的前三年,商鞅在做什么呢?虽然史书上没说,但想一想我们也应该知道,商鞅应该是在和秦孝公为变法做准备,无论是法理、人事还是政治上都做了充分的安排,在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变法才正式开始。

而商鞅的变法政策,也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推行,而是一个逐步推行的过程,在商鞅变法的前9年里,商鞅的政策都只停留在了经济层面,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层面。

其实对于秦孝公来说,他在政治上要解决的问题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蛋糕做大,二是如何分蛋糕。所谓把蛋糕做大,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如何把经济搞上去,经济上去了,国力就强了,国力强了,秦国自然就能出去搞事情。

对此,商鞅在前9年的变法中,主要是奖励农耕,农民种地种的好就有奖励,种的不好就要受到惩罚,同时大量招揽国外移民,分给移民土地,让他们开发秦国的荒地,同时农民交给贵族的租金并没有减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秦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了,蛋糕做大了,贵族的利益不但没有遭到损失,反而还享受到了秦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得到的利益比以前更多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商鞅与秦国的贵族并没有发生什么冲突,改革措施在各方都没有反对的情况下得以顺利推行。

但无论如何发展经济,最终还是要解决政治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分蛋糕的问题,如果贵族势力太大,那么贵族最终就会分走秦国几乎所有的利益,这个情况在当时各国都有,比如说楚国,就是因为贵族权力太大,楚王权力太小,整个国家被贵族所绑架,如果楚国要发动对外战争,贵族不愿意帮忙的情况下,楚王的动员能力就非常有限,国家就无法调动所有的资源为战争服务。

[var1]

而商鞅变法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秦王成为秦国至高无上的存在,秦王能调动秦国所有的资源为秦国的对外战争服务,鉴于这点,变法的最后就肯定会涉及到秦国的政治层面,也就是加强秦王的权力,削弱贵族的权力,商鞅这才与秦国的贵族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所以商鞅与秦国贵族的冲突,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利益冲突。

只不过商鞅经过了前面9年的改革后,他的改革势力在秦国的政坛中已经形成势力,贵族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再加上有秦孝公不遗余力的支持,商鞅在政治层面的改革才最终得以推行。

而商鞅在政治层面的改革,说白了就是把原本属于贵族们的蛋糕拿走,统统交给秦王,比如以前的贵族是世袭的,但商鞅变法之后,贵族的爵位就不再世袭,而是会逐代递降,也就是每往下传一代,爵位就要降一级或是降好几级,除非后代能上战场立功,才能保住家族原先的爵位,战功大了,甚至还能升级。这套改革不但对贵族有效,对平民也有效,任何一个平民,只要能在站场上立功,就能成为贵族。这就是商鞅在奖励军功上的政策,这个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了虎狼之师,但也打破了原先贵族在政治权力上的垄断,自然就引起了贵族的强烈不满。

[var1]

但是当时商鞅在秦国的权力很大,地位很高,那些贵族拿商鞅没办法,于是贵族们就想到了太子嬴驷。而嬴驷为什么会替贵族们出面呢?其实原因也很好理解,毕竟嬴驷从小到大,是在贵族圈里长大的,自己的什么亲戚、朋友都是贵族,这些成天在身边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时刻都把自己当大哥(毕竟他是未来的秦国国君),自然就要有当大哥的样子,见小弟们受到了欺负,也自然要替小弟出出气,不然自己这个大哥以后还怎么当呢?

于是嬴驷就公开出来犯了法,当然,嬴驷敢反法,就是仗着自己是太子的身份,想必商鞅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如果商鞅要依法把他给办了,那就是动了秦国的国本(毕竟他是秦王的继承人),如果不动嬴驷,那就意味着商鞅的法是无效的,今天嬴驷犯法不受惩罚,明天其他的贵族也会出来犯法,那么商鞅的法就推行不下去了,嬴驷的行为,其实是给商鞅搞了个两难选择。

[var1]

于是商鞅就来了个绝的,虽然嬴驷他不能动,但是他却可以动嬴驷的老师,一个是太子太傅公子虔,将其处以了劓刑,也就是割掉了他的鼻子,而另外一位太子傅公孙贾被处以墨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

商鞅这样做,其实就是告诉嬴驷,你犯法虽然我办不了你,但我可以办你身边的人,你要不在意你那些贵族小弟们的性命,你可以接着犯法,反正你犯一次老子就搞一个贵族,这样下去,你这个贵族圈的大哥,还怎么当呢?

这一招也确实镇住了嬴驷,使他此后不再敢去犯法,但也给商鞅埋下了杀身之祸,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得罪的公子虔不是别人,正是秦孝公的哥哥,此人在秦国的贵族圈里有着极高的声望,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

而商鞅对他处以了劓刑,割掉了他的鼻子,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耻辱,在被割了鼻子以后,公子虔在此后的十年里就一直待在家中,只做一件事,为报仇做准备。在十年时间里,公子虔暗中联络了所有的贵族,慢慢积蓄力量,打算等到孝公一死,就去跟商鞅算总账。

[var1]

于是到了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太子嬴驷上位,成为了秦惠文王。新君刚一登基,公子虔就上奏弹劾了商鞅,说商鞅谋反,而此时的秦惠文王对商鞅早已苦大仇深,在收到公子虔的奏折后,就立即下令抓捕商鞅。

虽然一开始商鞅是逃了,但经过一番周折,最终还是落到了秦惠文王的手中,最终就被秦惠文王给五牛分尸了,可以说死的是非常惨的。

不过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政策秦惠文王还是保留了下来,为啥?还是利益,因为商鞅变法的结果就是剪除了所有贵族的利益,将大权都集中在了秦王的手上,当秦惠文王手上掌握了对秦国所有人生杀予夺的大权的时候,他还会把这样的权力还给贵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其中很大程度上也有他一定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安抚贵族们的情绪,把矛头全都指向了商鞅,这样自己就能得到贵族们的拥护,就能更好地掌权了。

所以我们如果把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重新梳理一遍,就会发现,秦王虽然支持商鞅的变法,但最终还是杀了商鞅,决定这个过程变化的,其实还是利益。对于秦王来说,他要富国强兵,把秦国变得强大起来,这就需要最终通过政治改革,将贵族们的权力全部收上来,但是如果秦王亲自出面收权力的话,势必会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而在变法刚开始的时候,贵族们的权力非常大,搞不好秦王(孝公)自己就会被贵族推翻,所以秦王就需要一个白手套来给他干脏活、累活,这个白手套自然就是商鞅了。

[var1]

商鞅通过变法,把权力都收到了秦王的手上,这个过程自然就彻底得罪了贵族,于是贵族就恨不得要杀了商鞅,不过等到秦惠文王继位的时候,商鞅变法已经完成,权力已经归到了秦王的手中,于是到了这个时候,商鞅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杀不杀他也无所谓了,新上台的秦惠文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杀了商鞅还能为自己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所以秦惠文王才会杀了商鞅,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定的私人恩怨,但作为政治人物的秦惠文王,考虑的更多的应该是政治效果。

而商鞅呢?在变法过程中既得罪了广大贵族,也得罪了秦惠文王,还得罪了其他的国家,比如在秦国对外征战过程中,为了使秦军获胜,商鞅还深深得罪了魏国,所以商鞅搞的变法,基本是把所有有权势的人都得罪了一遍,最后自然不会有好下场。

[var1]

这其实也是改革者的悲哀,改革就是一个得罪人的过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改革基本都会遭遇失败的原因了吧。

更多文章

  • 燕国周边的那些部族们:孤竹国的前世今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燕国完整历史,燕国现在什么地方,历史上真实的燕国

    关于孤竹国的始封,现在最早的记载大概就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永平府志》,其中有“汤十有八祀,三月,王至东郊,立禹后及古圣贤有功者之后,封孤竹等国”,那么孤竹国的始封君,既有两种身份的可能,一种是大禹的后人,一种则是古圣贤有功者,不管哪一种都是能青史留名的。殷商时代的孤竹国,或许还不只是生活在东北幽州之地

  • 春秋有位美男子因长得太帅出名,其实人们忽略了他的真实本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十大美男子,古代春秋第一美男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美男

    春秋战国,是个封建分裂的时代,这个时代里英雄主义膨胀,列国诸侯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攻击。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当时纷争不断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猛将,有善于阵地战的,有善于偷袭战的,有善于闪电战的,这些猛将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成名,皆赖其本领。可是在这些猛将中,也有不因其作战而成名的,有因其美貌

  • 《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们!青龙鲛人一起来看看大集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山海经上古神兽合集,山海经所有神兽总结,山海经鲛人图片原版

    《山海经》确是古代的巫书,是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积累而成。很早以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识广博的知 识分子,主持山川神灵的祭祀典札,接触各种人物,相互交往频繁,享有交流吸收各种文化知识的优越条件,负有传递保留各种文化知识的重大责任。他们的社会

  • 乞丐里的“祖师爷”,孔子找他借粮后,读书人留下一个2000年的传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孔子借米的故事,孔子与要饭祖师爷,古时候有孔子借粮的故事吗

    范丹老祖把家传。天下欠帐要不完,我不上门人不还。谈到乞丐的祖师爷,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起这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所刻画出的人物:洪七公。但是,说到底,也是个虚构出来的人物。不过,在历史上,倒是真有这么一个人,被奉作是乞丐的“祖师爷”,而实际上,他却不是个乞丐。[var1]这人便是范丹,是东汉时期的一

  • 田氏代齐后,齐国历经八位君主,他们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田氏代齐的第一任国君,田氏代齐的历史影响,齐国田氏强盛吗

    [var1]一、齐太公(田和)齐太公,田和(?—前384年):妫姓,田氏,名和。田庄子之子。田氏齐国的建立者。前404年,继田悼子担任齐国正卿。前391年,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建立田氏齐国。前386年,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前384年,田和卒,子田剡继位。由此,对于齐太公田和来说,在取代姜氏齐国后

  • 三星堆出土“逆天”文物,与《山海经》一致,专家:禁止考古挖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星堆出土文物考古全记录,三星堆出土文物列表,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哪些文物

    [var1]这些金乌一旦落下,将双翼收起来,就会变成普通的乌鸦,因此很难有人能够找到它们。我国有个著名的文化遗址,名为三星堆。三星堆是在1929年的时候被一个农民发现的,这个农民发现的是三星堆里的玉器坑,也是三星堆遗址中的一小部分。这农民一家发现了三星堆以后,并没有上报,他们将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玉器

  • 一座战国“凶墓”,“吃”了6名盗墓贼,考古家:他们已成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墓盗墓案,最凶的墓埋了80个盗墓贼,有哪些墓被盗墓贼已经发掘过了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经过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后,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战国稳定在了七国鼎立的局面。公元前221年,嬴政灭齐国,统一六国之后,春秋战国时代就此结束。战国是中国古代农业、纺织业、军事、科技等等的黄金时期,而与此同时,各国为了生存,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变革,在国与国兼

  • 三国时,吴国和魏国接壤的地方很多,孙权为何喜欢攻打小县城合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权为什么要和魏国联手,三国吴国简介资料,孙权五次攻打合肥

    [var1]其实,三国总的战争就是蜀国攻打魏国,然后吴国有时也攻打魏国。毕竟蜀汉和东吴都比较弱,如果他们不联合起来的话,会被各个击破。纵观整个三国,魏国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国家,都是其他国家攻击魏国比较多。吴国和魏国也是这样,魏国主动攻打过吴国一次。不过吴国却攻打魏国很多次,但大多数地方都是攻打合肥这个

  • 魏文侯为何要跨过赵国攻打中山国?《吴子》这本兵书里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国魏文侯,战国时魏国为何要攻打赵国,魏文侯可以灭秦国吗

    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战国)吴起《吴子》春秋战国,风云四起。三家分晋,奠定格局。自此中原大地正式开启了诸侯相互兼并争雄的竞争态势,其中又数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最为频繁。战争是把双面的刀,不仅能带来伤害,还能披荆斩棘,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亦是如此,生

  • 为什么会有三家分晋,晋国国君为何不能阻止,后来国君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晋国是怎样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为什么晋国分为三家,晋国国君有哪些

    从唐叔虞被封为国君开始,到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被废为止,晋国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晋静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然后晋静公也被废为庶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晋国这个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会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呢?这就要从晋国独特的历史来说了,周朝实行的是周礼,周礼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