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会有三家分晋,晋国国君为何不能阻止,后来国君去了哪里

为什么会有三家分晋,晋国国君为何不能阻止,后来国君去了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2 更新时间:2024/1/16 23:11:34

唐叔被封为国君开始,到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被废为止,晋国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晋静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然后晋静公也被废为庶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晋国这个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会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呢?

这就要从晋国独特的历史来说了,周朝实行的是周礼,周礼有一项很重要的规定,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上至天子、中至诸侯、卿大夫、下到士,所有的官职、爵位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其他儿子不能争夺嫡长子的位置,否由会引发周天子和其他诸侯国的干涉,因为这种争夺行为破坏了周朝的基本礼制。

[var1]

一、曲沃代晋

而晋国就是所有诸侯国中,破坏周礼最严重的国家,没有之一,因为晋国发生了一件严重的政治事件,就是曲沃代晋,所谓的曲沃代晋就是指晋国被封在曲沃这个地方的宗室一系通过武力,打败了晋国的嫡长子一系,夺取了晋国国君之位,这种行为也叫小宗取代大宗,宗室是小宗,嫡长子一系是大宗。

曲沃代晋前后持续了70年时间,这是晋国内部的一次严重内战,最终由封地在曲沃的晋武公夺取了晋国国君之位,并且得到了周天子周釐王得承认,这一破坏周礼的严重行为却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这不仅仅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荒唐,预示了周朝的严重衰弱。

二、晋献公屠杀宗室、废长立幼、迫害儿子

晋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晋献公即位为国君,为了稳定自己的国君之位,同时也为了防止小宗再次夺取大宗的国君之位,晋献公来了个残酷的处理方法,他把自己宗室的所有同辈和长辈公子全部给杀了,这样一来,晋国就没有王室宗族了。

[var1]

之后晋献公又干了一件违背周礼的大事,就是废长立幼,晋献公原本有个太子叫申生,后来晋献公又娶了妃子叫骊姬,骊姬生了个小儿子叫奚齐,晋献公违背礼制废除申生的太子之位,而立奚齐为太子,并且晋献公还迫害他的其他三个儿子,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另外2个儿子离开晋国,流亡国外,这2个儿子就是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

由于晋献公杀了所有宗室,所以晋国没有宗室掌权,只有外姓大臣掌权,当晋献公的儿子都离开晋国后,晋国开始频繁发生动乱,后来几任国君都死于权臣之手,比如晋献公指定的继承公子奚齐在晋献公去世后就被权臣所杀,还有奚齐之后的公子姬卓也被权臣所杀,后来流亡国外的公子姬夷吾的儿子晋怀公也被杀,直到晋文公重耳即位为国君之后,才勉强稳定下来。

三、三军六卿制

晋文公在位时期,为了掌控权力,于是搞了一个六卿三军制,六卿就是六个执政官,为了分散权力,由每家轮流执政,一共是六家,三军就是晋国的军队有三支,每支军队设置正副各一位军官掌控军队,三军的指挥官也是由六卿轮流担任,也就是说六卿是掌控了晋国的军政大权。

[var1]

晋文公仍然继承了他父亲晋献公时期的政策,就是驱逐非嫡长子之外的公子,所以晋国除了国君之外,基本上没有王族宗室存在,国君不能事事操作,所以就需要有人帮他执政,晋文公就弄了这么个三军六卿制,让几家卿大夫轮流执政,而且执政的六卿是世袭制,代代相传辅佐国君执政。

但是实际上执政的不止六家,最初有狐氏、郤氏、胥氏、先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后来这些卿大夫不断地进行政治斗争,变成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执政,其他的都在政治斗争中灭了族,再后来六家执政又变成了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执政。

再到最后,就变成了韩、赵、魏三家执政,晋国国君英明的时候,还能够利用几家卿大夫的矛盾掌控政局,一旦晋国国君能力平庸,或者不能掌控大局的时候,执政的几家卿大夫权力就越来越大,因为所有的军政大权都是这些人在处理,就很容易绕过国君自己掌控政权,再到后来,晋国国君就被六卿架空了,成为了傀儡,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六卿手中。

[var1]

四、韩、赵、魏三家分晋

晋平公开始,晋国的政权完全就被六卿所控制,国君沉迷享乐,不理政事,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强大,凭借实力智氏族长智伯向韩、赵、魏三家索要人口与土地,韩和魏都给了,只有赵不给,于是智伯联合韩和魏攻打赵国。

由于智伯太过狂妄,一度引发韩与魏不满,在攻打赵的最后关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反而灭亡了强大的智伯,瓜分了智氏家族所有的人口与土地,成为晋国执政的三巨头,这个时候的晋国国君已经被架空成为傀儡了,除了名义上还是晋国国君,没有任何实力了。

五、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

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在打内战时,当时的晋国国君晋出公已经被架空了权力,当时的晋出公基本上没有土地、人口也没有直属的军队,只是个傀儡,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四家打仗而毫无办法,智伯被杀后,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起来屠杀了所有智氏家族的人,引发了晋出公的不满,晋出公向齐国和鲁国借兵讨伐韩氏、赵氏、魏氏,最终晋出公被打败,被迫流亡到楚国,后来客死他乡。

[var1]

晋出公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赶走后,三家又立了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国君,这就是晋哀公,由于是三家所立,根本就是形式和名义上的傀儡,毫无权力,就这样,晋国国君又经历了晋幽公、晋烈公、晋孝公之后,到了末代国君晋静公时,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废除为庶人,晋国国君正式被废除,而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则被周天子任命为诸侯,这一年是公元前376年,也就是三家分晋的正式开始。

而被废为庶人的晋静公27年后则逃亡到了洛阳,即使是被废为庶人,还让当时的三晋不放心,于是韩昭侯派出刺客刺杀了晋静公,而晋静分的后代则改名换姓,或者逃亡,或者隐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var1]

晋国的三家分晋是周朝诸侯国中唯一的现象,根源就在于晋国没有王族宗室力量的存在,国君只能依靠外姓,还有一点特殊的是,晋国的非嫡系公子属于被排斥的对象,这同样是打击宗族,打击了宗族,自然外姓大臣就会崛起,只有他们同时存在,相互制约,权力才不会一家独大,像其他诸侯国,基本上是依靠王族、外臣和外戚三家势力轮流执政的,当然也有个齐国例外的,是权臣一家改朝不换代,由田氏取代了姜氏。

造成三家分晋的原因就是晋国在数百年发展历史上形成的这种独特现象,国内没有王族,再加上晋文公实行的三军六卿制,取代了国君的权力,让晋国的大权在执政的六卿手中,再加上六卿是世袭的,一代执政,代代执政,几百年发展下来,形成权力错综复杂的执政家族,比国君的权力还要大,国君自然也就沦为傀儡了。

更多文章

  • 从远古到春秋,秦国人就这样一路走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话说春秋时期的秦国,秦国的历史记录,春秋秦国王族

    [var1]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五帝里第二位的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脩,女脩吞下一枚燕子卵,生了个儿子叫大业,大业的儿子叫大费。大费追随大禹治水立了大功,受到了舜帝的奖励,被赐姓赢。大费的儿子里面有一个人叫大廉,大廉的子孙们开发出一样本事,擅长驾车。在商朝时期,他们给国君驾车,地位非常的尊贵,成为一

  • 东周有众多诸侯国,周天子为何看不起秦国,看秦国出身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国和秦国什么关系,秦国的周天子是什么地位,周王朝对秦国的影响

    [var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分部。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是齐国、晋国、楚国、宋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等。战国时的主要诸侯国就是秦、韩、赵、魏、楚、燕、齐这七个国家了,也就是战国七雄。这里面都有秦国,可以说秦国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秦国从战国中后期开始,实力迅速上升,对其他诸侯国有压倒性优势。按

  • 他号称太子杀手,隋唐三位太子拜他为师,却集体下岗无一幸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李纲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是他却是隋唐时期,三位太子的老师。这三位太子的名气可就大了去了。第一位是隋文帝的太子杨勇,第二位是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第三位则是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已经想到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没错,他们虽然都是太子,却都是落马的太子。这三位太子没有哪一位是真正登基

  • 为什么魏征死后唐太宗要迫不及待推倒他的墓碑,让他名声受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太宗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魏征死时唐太宗说了什么,魏征死后墓碑被唐太宗毁掉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对于这个经常给自己提意见的老臣,唐太宗十分惋惜地对大臣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度,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其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但魏征刚死,尸骨未寒,唐太宗就迫不及待地推到了他的墓碑,这是怎么回事儿?)但您可曾

  • 什么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司马家的8个王爷,轮流坐庄打了16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晋八王之乱全过程,司马家八王之乱原因,西晋八王之乱的真实情况

    可是到了中后期,司马炎就开始犯糊涂了,他觉得老天爷交给他的任务都完成了,于是开始了风花雪月的生活。所以在选拔继承人的时候,司马炎居然让司马衷继承了大位。有人问,司马衷怎么了?怎么了?这是个傻子好不好!就算不傻,至少智力也比一般人低很多。有一次大臣告诉司马衷:天下百姓都吃不上饭啊,真可怜。司马衷反问他

  • 为何像汉武帝,唐玄宗,乾隆这些皇帝前半生英明,后半生却昏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乾隆皇帝和唐玄宗,乾隆和唐玄宗谁最败家,乾隆皇帝有多昏庸

    先说说皇帝这个职业,这活真难啊,不是人干的!首先是人际关系森罗棋布:后宫里老婆们争宠,还有老婆想夺老公的权;身边的太监还分党分派,关键他们还很厉害,在相当情况下,皇帝软蛋的话太监就是真皇帝了。外面大臣们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在背后拉帮结派,还有很多大臣不是想着咋提升业绩,而是多捞钱。当然还有极少数大臣

  • 为什么李世民要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操和李世民相差多少年,曹操李世民谁名气大,李世民与曹操的智力谁更强

    他李世民那个唐二主的宝座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得来的,名不正又言不顺,还重兵逼宫、痛吮上乳,把个唐太祖弄得失魂落魄、喑哑无语,不得不传位于他。这一段史实又何曾没有人背后议论纷纷。按道理,李世民作为一个万圣之尊,有道明君,是有资格评论先人前辈的,三皇五帝也含纳其中。毕竟,他站在了那个历史舞台的高度上。但无

  •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在长安仍有一支秘密大军,他们在等待谁的命令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势力,玄武门之变李建成随从几人,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有多厉害

    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与李世民分别在河东、晋阳招募人才。在河东地区李建成结交了大批能人志士,他对当时的形势和李渊的处境十分了解,太原起兵后李建成曾对父亲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言:“至前此蓄谋叛隋,则二人(建成、元吉)亦不能不与也。”当时李氏宗族有着习武之风

  • 秦琼凌烟阁排名倒数第一,玄武门之变他到底有没有参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琼有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秦琼凌烟阁武功排名,秦琼在凌烟阁的地位排名

    严宽饰演的秦叔宝这么重要的事情,秦琼当然会参与,只是他应该不在刚开始进门的那九个人中,他在事变中的具体位置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可以推想,李世民带进门的虽然只有九个人,但是太子和齐王有私人武装,而且统兵大将的水平都不低,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都是万人敌,所以李世民一定带来了更多的人预防他们,只是没有全

  • 安史之乱时,李亨为何选择到灵武即位?只因那里有人支持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亨怎么平定安史之乱,太子李亨灵武称帝在安史之乱中吗,唐太子李亨为什么要在灵武登基

    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唐玄宗李隆基向南进入巴蜀之地,太子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那么,问题来了,安史之乱爆发时,太子李亨为何选择到灵武即位?而不是其他地方呢?一首先,对于太子李亨来说,之所以来到灵武即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