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蔺相如完璧归赵,人生却归于沉寂,邦交斡旋背后廉颇才是关键人物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生却归于沉寂,邦交斡旋背后廉颇才是关键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192 更新时间:2024/2/16 19:35:37

在邦交斡旋事件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可以算得上,比较经典和著名的事件,提起这两件事,人们大多数会想到蔺相如的功绩,这个人可以说为赵国保全了颜面和利益,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存在,那么赵国很有可能失去和氏璧这个名动天下的宝物,甚至有可能与秦国之间爆发一场战争。

[var1]

在所谓的历史记载当中,蔺相如利用他的智慧成功地化解了这场危机,成功地拆穿了秦昭襄王的阴谋,由此来看,他在这件事情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是非常高超的,他能够以一人之身,深入秦国的都城与秦昭襄王面对面对质,也能看出此人比较有勇气。

廉颇才是影响“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关键人物 ,而非蔺相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完璧归赵或者是将相和的论述,产生了越来越深的怀疑,他们认为蔺相如其实并没有在这件事情当中,付出实际的计策或者是功劳,相反,在这两件事情中,看似不起眼的廉颇才是影响事件最终走向的关键人物。

那么,为什么蔺相如的功绩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否定呢?他在完璧归赵或者是渑池之会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他对于这两件事情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看一看蔺相如的所作所为,到底能不能为赵国谋取实际的利益?看一看到底是不是蔺相如,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想要理解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蔺相如在这件事情当中的表现,同时来分析一下秦昭襄王的心路历程,以及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就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了。

[var1]

在“完璧归赵”和“

渑池之会

”中,蔺相如并未做多大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蔺相如在这件事情当中的所作所为;整个完璧归赵或者渑池之会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最初秦昭襄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向赵国换取和氏璧,但赵惠文王觉得秦国自从强盛起来之后,对山东六国的态度多有欺骗,所以并不相信他们真的会用城池来换和氏璧。

因为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赵惠文王并没有把握为了一块和氏璧就与秦国战场上面对面,所以他急需一个能够进行邦交斡旋的人,为他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他也不能真的就将和氏璧拱手奉上,这不仅是打了自己的脸,也让赵国在整个中原地区的邦交当中失去了颜面,赵国的国家声望和地位受到影响,所以,这件事情处理起来还是比较棘手的,这个时候蔺相如就登场了。

秦昭襄王的大度,使蔺相如逃过一劫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进入秦国之后,秦昭襄王非常礼貌地接待了他,所设的仪式也是比较正规和高规格的,看到和氏璧之后,秦昭襄王将其传给自己旁边的姬妾和大臣们观看,对于一块宝玉来讲,秦昭襄王这样的做法其实并没有超越底线,这种做法也不能直接确定秦昭襄王对赵国是欺骗的态度。

[var1]

可是,蔺相如在看到他这样子做法的时候,就直接断定秦国并没有真正地抱有诚意去交换,之后他也没有采取什么比较高明的计策去处理这个问题,反而是直接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然后在朝堂上对秦昭襄王以死相逼,昭襄王对于蔺相如的这种做法,自然是十分恼怒的,可是秦昭襄王也明白如果单纯因为这件事情,就置蔺相如于死地的话,对于他的声望和秦国的声明来讲,也是不负责任的。

所以,在身边的臣子给予秦昭襄王台阶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就下去了,最终也没能够追究蔺相如的责任,也给自己博了一个比较宽容的名声;我们并不能说蔺相如的做法是错误的,毕竟他保住了赵国的利益,我们只是说他的做法还不值得人们过高的赞扬。

因为蔺相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件事,也并没有采取特别高明的计策,如果不是秦昭襄王大度的话,蔺相如最终的结果还很难说;试想一下,如果他遇到齐湣王、宋襄王这样的人,最终的结局能不是身首异处吗?所以他所谓的勇敢和计策,只不过是建立在没有触及到秦国切身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并不值得大肆赞扬。

[var1]

渑池之会,秦昭襄王本没想拿赵惠文王怎样

接着就是渑池之会,渑池之会上人们对蔺相如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认为他保住了赵王的颜面,但事实上,秦昭襄王最初也并没有想对赵王怎么样,当蔺相如在听到秦昭襄王话时,直接就站起来以死相逼,而秦昭襄王也就顺势下了台阶,并没有为难于他。

所以,到这里就可以看到,蔺相如惯用的手段只不过是一些口头上的强硬,所谓的豁出命去这样的方式,从根本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闪光点,反而一个臣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全君主的颜面,从深处来讲其实是让君主丢脸的行为。

因此我们总结一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件事情就会发现,蔺相如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也并没有做什么具有实际价值的事情,完璧归赵的时候是他首先欺骗了秦昭襄王,在秦国没有表明态度时,就擅自违背了之前的约定,然后用自己的生命威逼秦昭襄王,渑池之会更是如此。

[var1]

所以从根本上来看,这个人多少就是从争论的方面有着一定的技巧而已,至于那些将蔺相如也归结于纵横家的人,这样的观点实属不敢苟同的,纵横家虽然不能直接的像军事将领一样纵横战场之上,但是他们都有着自身的主流学说,甚至真的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挡百万之师,像是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范雎的远交近攻,这些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决定着战国时代的格局走向的,反观蔺相如,他并没有这方面的功绩。

蔺相如的成功与秦昭襄王有关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秦昭襄王的心路历程;秦昭襄王想要将和氏璧收入囊中,无非是和氏璧的观赏价值以及物以稀为贵的心思在作祟,毕竟对于这样的好东西没有几个人不想要。但秦昭襄王是一个比较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虽然喜欢和氏璧,却也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去损害国家的利益。

秦昭襄王不会因为和氏璧而去损害秦国利益

因和氏璧事件没有触及到秦国的切身利益,所以当蔺相如欺骗他的时候,他也在有台阶的时候就顺势而下了,在渑池之会上面对蔺相如的果敢,他也没有做出过分的事情,其实对于秦昭襄王来讲,为了一块宝玉就与赵国对决是不划算的,他本身也没想过要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就与赵国发动战争。

[var1]

但是他的话已经说出去了,作为一个君主,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很难再往回收,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其实也需要一个台阶,需要一个台阶为自身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所以说他本身就没有想过要把蔺相如怎么样。蔺相如最终能够脱险也与他所主持的事件本身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关联。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赵国触犯了秦国的利益

之所以这样说,我们来看一下长平之战的起因大家或许就明白了;长平之战被很多人认为是秦国提前的灭赵之战,这场战争在整个战国时代来讲,都是规模比较宏大的了,而提起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因为赵国私自吞并了韩国献给秦国的战利品,这一项可谓是触及到了秦国的切身利益了,等同于占据了秦国的土地和人口。

到这种时候,秦昭襄王就无法在忍耐下去了,哪怕是要跟赵国进行一场硬碰硬的战争,秦昭襄王也在所不惜;这场战争两个国家打了三年多,最终以赵国大败结束,到那时候赵国还是需要向秦国献上和氏璧和太子以求和平,所以说,蔺相如在这两件事情当中能够成功与秦昭襄王本身的个人性格有着很大的关联。

[var1]

对于秦昭襄王来讲,可打可不打的,可以不打,但必须要打的,也绝对不会含糊;虽然和氏璧非常的珍贵,但终究是没有伤到秦国的根本,而赵国私自吞并秦国的战利品这件事情却是给秦国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不仅是伤了秦昭襄王的面子,更是伤到了秦国的发展根基。

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就不会再给赵国台阶下了。而且话说回来,就算是蔺相如获得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胜利,但是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还是得将和氏璧献出去及割地求和。

蔺相如的成功与秦赵两国关系密切相关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同时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廉颇才是这两件事情当中的关键?秦国在实施了商鞅变法后,迅速的强大起来,成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盛的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压迫还是非常之深的。

赵国军事实力强大,秦国避免其锋芒

在这个时候,赵国进行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让国内的军事实力大幅度提升,成为了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同时也是秦国东进道路上最强大的敌人;在完璧归赵发生的时候,正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在位时期,赵国的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先进的,并且有着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

[var1]

所以,秦国之所以不愿意为和氏璧而与赵国发生争斗,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忌惮赵国的军事实力;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秦国和宋国、卫国、中山国这样的小国之间或许就不会有后话了。

而我们在《史记》中,也能够寻找到对这种观点的支持,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的时候,太史公用了这样的一句话,说“赵亦盛设兵于秦,秦不敢动”。意思是为了保障赵国的利益,赵王派遣廉颇带领军队驻扎在秦赵两国的边境,这一点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蔺相如的成功离不开背后强大的廉颇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秦国当时所要面对的,并不仅是蔺相如所带领的使团,最主要的还是在蔺相如背后的廉颇,以及廉颇所带领的进行过变法的军队,虽然说秦国在综合实力方面还是比赵国要强盛的,但是为一点蝇头小利就发动两个大国之间的战斗,怎样计算都是不划算的。

[var1]

所以当秦昭襄王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的时候,他就能够很好地遏制住事态的发展,同时,赵国之所以有底气敢与秦国在这件事情上僵持不下,所凭借的也是国内强盛的军事实力发展。

在赵国看来,哪怕是与秦国发生战争也有着对抗秦国的底气,所以蔺相如才敢在秦国的朝堂上寸步不让,才敢冒着得罪秦昭襄王的风险欺骗于他;因此,廉颇所带领的赵军在这件事情上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虽然它并不表现在事情的表面,可是这才是这两件事情最终能够得以解决的根本。

而且那个时候的秦国才刚刚稳定下来,秦武王举鼎而死之后,秦昭襄王是从燕国回来继承王位的,国家才刚刚结束的季君之乱必须大力度投入发展,选择在这样的时候与赵国硬碰硬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昭襄王放弃和氏璧和放过蔺相如,看的并不是蔺相如的口才有多好,计谋有多高明,而是蔺相如的背后有着赵国的军队加以支持。

小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知,事实上,蔺相如本人真的没有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做出太大的功绩,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的否定蔺相如这个人,他还是有着一定的才华和本领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作为使臣出使其他的国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胆量与最为强盛的国家的国君面对面,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将生死置之度外。

[var1]

但蔺相如所获得的评价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水平,我们对完璧归赵这件事,要有客观理智的态度;促成这件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绝大程度上都是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赵国实力的强盛,比如秦国国内发展刚刚稳定,比如秦昭襄王的个人性格原因,又比如和氏璧本身的价值不足以撼动秦国的地位,也不足以涉及秦国的切身利益等等。

所以说,当我们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不能单从表面上去了解它的表面发展,我们还需要去挖掘事情背后的因素;很多时候真正解决问题的原因并不在表面,就像站在蔺相如背后的廉颇一样,他虽然没有参与表面的运作,但他却是这件事情当中四两拨千斤的人物。

如果没有廉颇带领着赵国军队的威势,没有廉颇在外的盛名,可能秦国也不会忌惮于赵国,赵国也没有胆量与秦国硬碰硬,可能当秦国索要和氏璧的时,就恭恭敬敬的双手奉上了。所以,在对完璧归赵的事件加以深入了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过分的推崇蔺相如,而是看到了廉颇的贡献,也看到了客观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左传》、《史记》、《战国策》、《汉书》、《资治通鉴》等

更多文章

  • 西施服侍夫差近二十年,功成名就回到越国,为什么依然很抢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施和夫差的真实故事,西施和夫差有什么关系,西施最后下场在哪

    [var1]勾践败给夫差是在公元前494年,而后攻破吴都是在公元前473年,这中间大概间隔了21年,所以才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说法,由于史书并没有记载西施生于何年,假设在公元前494年,范蠡找到西施的时候,西施刚好过了笄礼,也就是十五岁,由于西施生于贫寒家庭,因此需要进行训练。因为越王宠爱的一宫女

  • 蜀国的张嶷张翼对战吴国的朱然朱桓,以武力谋略论,哪一方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演义中张嶷和张翼武力值,张翼张嶷武力值,张翼和张嶷谁厉害

    在东吴阵营中,有两位战将,一位名叫朱然,另一位名叫朱桓,他们也为了江东基业而奋战一生。但令人惋惜的是,他们连“十二虎臣”的行列都没能混进去。[var1]那么,如果蜀汉“二张”与东吴“二朱”在战场上相遇,哪方能更胜一筹呢?咱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战斗履历来逐个给予分析。一、张翼(中二流)张翼最早是在刘备入川

  • 谁才是真正的刽子手?从战神白起看长平之战背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白起对长平之战的评价,白起长平之战真的杀了40万赵军吗

    [var1]一、长平之战,白起到底功大于过?还是反之?1. 长平之战爆发前因以及战役后果公元前262年,秦国与赵国爆发了一场持久且又双方兵力消耗极大的战役——长平之战。要说起这场长平之之战的爆发,还得要从“上党之争”开始说起:公元262年,秦出宜阳,拿下了韩国的“野王”城。因秦占领了“野王”之后,韩

  • 语文老师为何不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老师:实在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从完璧归赵中分析蔺相如的特点,蔺相如为什么敢完璧归赵,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var1]时间回到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主谋五国伐齐,结束了齐秦抗衡时代,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日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此乃后话,因为这个时候秦朝还有一个巨大的敌人,那就是位于秦国东北部的赵国,若想东征,必须解决赵国。那么到底以什么作为突破口呢?秦昭襄王思来想去,没

  • 蜀国灭亡,西晋为何等到十七年后,才消灭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蜀国被灭后吴国坚持了多久,蜀国灭亡后吴国能统一吗,吴国怎么看蜀国灭亡

    司马氏之所在十七年后才灭亡吴国,并非是因为魏国和西晋实力不强,而是其它原因所造成的。首先,司马氏需要稳固自身的统治。司马昭主政时魏国是有机会灭亡吴国的,只不过由于司马昭突然去世,司马氏才暂时放弃了对吴国的征讨。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建晋,由于国内情况不稳,晋武帝遂又再次放弃了灭亡东吴的想法。西晋是一

  • 秦灭六国,为何最先选定的是韩国,将其第一个灭掉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灭韩国过程,秦灭六国视频讲解,秦灭六国哪年开始哪年结束

    秦国崛起后,就开始不断的攻打六国,蚕食六国的土地,削弱六国的实力,这让六国有了危机感,随后六国想通过连横的策略,抗衡秦国,但是最终被秦国通过远交近攻,以及合纵策略给破坏掉了。到秦王政时期,六国已经今不如昔,实力下降严重,不具备抗衡秦国的实力了。秦王政长大后,除掉了嫪毐和吕不韦,将权力揽在了自己手中。

  • 秦灭六国时,为什么赵国和楚国最难打,他们究竟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灭六国为何赵国难打,楚国赵国,秦灭六国最难打的是赵国吗

    秦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孤独的国家,一步步蚕食掉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国家,这其中少不了绝对聪明的战略手段以及谋臣武将之间的巧妙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嬴政的伟大战略眼光,其实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时候也非一帆风顺,最难啃的两根“骨头”便是赵、楚两国?[var1]秦国的一步步崛起离不开秦孝公时期对于人才的培养,

  • 管仲生活奢侈,晏子生活节俭,却都被称为贤相,带给人生启发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晏子和管仲有哪些不同,管仲千古贤相分析,管仲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这两个人都是齐国的贤相,为齐国的强大作出巨大的贡献,也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着两人的生活方式。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晏子当上国相之后,自律的行为令人佩服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如果按照后世的评价标准,晏子的品行都受到赞美,

  • 秦统一六国的第二战场:间谍战花三十万金,仅十年灭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统一六国的经典战役,秦一统六国演示图,大秦帝国秦灭六国

    引言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自东周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为大一统的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功绩甚大,被称为“千古一帝”,可见评价之高。那他是如何在自己亲政以后,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亡,而没有出现六国再次联盟的阻力呢?又为何能够放心去逐一攻打其他国家,直至六国被一个一个歼灭,六国还是无动于衷。其

  • 罗布泊的那些干尸,能否证明,《山海经》中记载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干尸里的欧洲人是怎么来的呢?会不会与楼兰的灭亡有关联呢?据史料记载,罗布泊所在区域,当年曾存在着一个名叫楼兰的古王国。它具体建国的日期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公元前176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到了公元630年时却又离奇消失了。[var1]据专家判断,楼兰古国之所以灭亡主要源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