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语文老师为何不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老师:实在太惨烈

语文老师为何不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老师:实在太惨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918 更新时间:2024/2/16 19:34:22

[var1]

时间回到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主谋五国伐齐,结束了齐秦抗衡时代,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日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此乃后话,因为这个时候秦朝还有一个巨大的敌人,那就是位于秦国东北部的赵国,若想东征,必须解决赵国。

那么到底以什么作为突破口呢?秦昭襄王思来想去,没想到还真让他找到了机会——价值连城的绝世珍宝和氏璧出现在赵国,这个原本属于秦国的宝贝,如今却被赵国惠文王收藏,你说赵国是不是要“意思意思”?但为了彰显出“大国风范”,秦昭襄王表示,自己愿意出15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var1]

可想而知,“15座城池换1块和氏璧”的消息在当时会引起多大的反响,其实细细分析,秦昭襄王这一招实在是高,首先,他主动提出用“15座城池换”,而不是“抢或拿”,体现出了秦国的大度和谦恭,在舆论上可谓占尽上风,若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还“不识趣”,那么两国开战便是转瞬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下,赵惠文王自然只能答应。

可这时候赵国的大臣们也不乐意了,你说把和氏璧给秦国吧,万一对方不给城池,不是白白受骗,被对方羞辱;可不把和氏璧给秦国吧,他们岂不是分分钟攻打赵国?简直是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闪亮登场,他表示自己可以完美解决这件事。

[var1]

当赵王提出自己疑虑的时候,蔺相如信誓旦旦地说道:“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看着眼神坚定的蔺相如,赵惠文王决定让他试一试。

很快,蔺相如便带着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出发了,好不容易抵达了秦国,秦昭襄王却有意羞辱他,找了个偏殿招待赵国一行人,等到正式会面,秦昭襄王看着和氏璧那是赞不绝口,又是拿去给大臣们看,又是拿去给妾氏们看,总之就是绝口不提城池的事情。

[var1]

蔺相如何等人物,自然看出了秦昭襄王的用意,他突然大呼“不好”,引起秦昭襄王的注意,然后说道:“这和氏璧上有一点小毛病,方才忘了告诉大王,不如我现在指给您看看?”秦王大惊,立马让蔺相如来查看,结果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立马冲去柱子前,高举和氏璧,让秦王当众说出,自己要用哪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若说不出或赖账,他就当场摔碎和氏璧!

[var1]

看着蔺相如“视死如归”的样子,秦王害怕了,他是想赖账,但和氏璧他也是真的想要,于是立刻让人拿来地图,找出了15座城池,但从他的神情上,蔺相如还是看出了不真诚,于是接着表示:和氏璧乃国之重宝,秦王应当斋戒五日,并完成“九宾”之礼,他才会把和氏璧给秦国。秦王无奈,遂答应。

趁着秦王斋戒的日子,蔺相如立马偷偷派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等秦王斋戒完毕才得知,秦王此时虽然无比愤怒,但也知道为时已晚,于是故作大度,继续以上宾之礼对待蔺相如,最后还放他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完美完成了任务,故而被赵王封为上大夫,这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var1]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被蔺相如的胆识和谋略所折服,同时还觉得秦王简直是“又蠢又坏”,最后啥也没捞到,还要被世人嘲笑,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秦昭襄王真的如此不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当年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朝便把“攻打赵国”提上了日程,次年,秦国战神白起便3次杀入赵国西境攻城拔寨,血洗此处20000余人(《史记》: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如此血腥的后续,语文老师自然不会告诉孩子们。

[var1]

赵国虽然暂时保住了和氏璧,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惨重的,接下来,秦赵两国战争全面爆发,赵国很快被强大的秦国打得节节败退,再后来,秦朝便成了一统天下的唯一霸主。

后来,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对“完璧归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一文中,他从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得出并非秦王怕蔺相如摔碎和氏璧,而是当年的秦王根本不想和赵国为敌,所以才忍下了蔺相如种种挑衅的行为,故意让蔺相如完成“完璧归赵”,等待时机成熟,再向赵国发起进攻。

[var1]

其实权衡利弊,当时赵国若是将和氏璧送给秦国,既能赢得舆论,也能作为未来牵绊秦国的手段,延缓两国战争的爆发。对此,你怎么看?

更多文章

  • 蜀国灭亡,西晋为何等到十七年后,才消灭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蜀国被灭后吴国坚持了多久,蜀国灭亡后吴国能统一吗,吴国怎么看蜀国灭亡

    司马氏之所在十七年后才灭亡吴国,并非是因为魏国和西晋实力不强,而是其它原因所造成的。首先,司马氏需要稳固自身的统治。司马昭主政时魏国是有机会灭亡吴国的,只不过由于司马昭突然去世,司马氏才暂时放弃了对吴国的征讨。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建晋,由于国内情况不稳,晋武帝遂又再次放弃了灭亡东吴的想法。西晋是一

  • 秦灭六国,为何最先选定的是韩国,将其第一个灭掉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灭韩国过程,秦灭六国视频讲解,秦灭六国哪年开始哪年结束

    秦国崛起后,就开始不断的攻打六国,蚕食六国的土地,削弱六国的实力,这让六国有了危机感,随后六国想通过连横的策略,抗衡秦国,但是最终被秦国通过远交近攻,以及合纵策略给破坏掉了。到秦王政时期,六国已经今不如昔,实力下降严重,不具备抗衡秦国的实力了。秦王政长大后,除掉了嫪毐和吕不韦,将权力揽在了自己手中。

  • 秦灭六国时,为什么赵国和楚国最难打,他们究竟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灭六国为何赵国难打,楚国赵国,秦灭六国最难打的是赵国吗

    秦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孤独的国家,一步步蚕食掉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国家,这其中少不了绝对聪明的战略手段以及谋臣武将之间的巧妙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嬴政的伟大战略眼光,其实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时候也非一帆风顺,最难啃的两根“骨头”便是赵、楚两国?[var1]秦国的一步步崛起离不开秦孝公时期对于人才的培养,

  • 管仲生活奢侈,晏子生活节俭,却都被称为贤相,带给人生启发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晏子和管仲有哪些不同,管仲千古贤相分析,管仲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这两个人都是齐国的贤相,为齐国的强大作出巨大的贡献,也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着两人的生活方式。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晏子当上国相之后,自律的行为令人佩服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如果按照后世的评价标准,晏子的品行都受到赞美,

  • 秦统一六国的第二战场:间谍战花三十万金,仅十年灭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统一六国的经典战役,秦一统六国演示图,大秦帝国秦灭六国

    引言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自东周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为大一统的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功绩甚大,被称为“千古一帝”,可见评价之高。那他是如何在自己亲政以后,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亡,而没有出现六国再次联盟的阻力呢?又为何能够放心去逐一攻打其他国家,直至六国被一个一个歼灭,六国还是无动于衷。其

  • 罗布泊的那些干尸,能否证明,《山海经》中记载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干尸里的欧洲人是怎么来的呢?会不会与楼兰的灭亡有关联呢?据史料记载,罗布泊所在区域,当年曾存在着一个名叫楼兰的古王国。它具体建国的日期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公元前176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到了公元630年时却又离奇消失了。[var1]据专家判断,楼兰古国之所以灭亡主要源于恶

  • 纵横家张仪,如何以一己之力破坏六国合纵,逆转秦国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仪怎么打破六国合纵的,纵横家张仪的资料,大秦帝国张仪合纵之论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加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的方法,在学成出山之后,便创造了连横这一外交策略,想要联合六国一起。后来得到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国,负责出使其他国家,用横的方法来破纵。使得其他国家纷纷改善与秦国之间的关系,这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等到秦惠王去世之后,秦武王继位,或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 秦孝文王为何只做了三天的秦王,就突然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孝文王简介,秦孝文王和秦昭襄王是什么关系,秦孝文王之死的真相

    [var1]我们先来看一下秦昭襄王嬴稷是如何成为秦王的。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他的生母便是宣太后羋八子,即电视剧《芈月传》中羋月的历史原型。秦惠文王嬴驷在公元前311年去世,他与王后惠文后所生的嫡子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对于秦武王,我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就那位嗜好比气力,因举鼎而折断胫骨,气绝而

  • 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是感性使然,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为什么白起被秦王赐死,秦应侯赐死白起,大秦帝国白起被赐死

    很多人都觉得那时候的白起是在忏悔,可实际上,白起说这话可能自嘲的意味更多一些。他为秦王四处征战,最后却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他的内心自然是非常悲凉的,他的自杀不是因为秦王要他死他才死,更多的是因为他心寒。[var1]确实,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他一生征战沙场,为大秦开疆拓土,立下无数功劳,即便是屠杀

  • 秦孝公重用商鞅、扭转国运,为何谥号却“平“平无奇,“配“不上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孝公任用商鞅在哪年,秦孝公临死前真的想传位给商鞅吗,秦孝公怎么收服商鞅的

    [var1](一)、自孝公起,变法图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秦国相对来说有些劣势。公元前三百六十一年,秦孝公继位。因为前几任的君主,推行政策朝令夕改,所以君王的威信并不高。不论是在朝野之上,还是底层百姓对于诏令,都不敢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秦国的积贫积弱。1. 徙木立信,商君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