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谁才是真正的刽子手?从战神白起看长平之战背后的故事

谁才是真正的刽子手?从战神白起看长平之战背后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362 更新时间:2024/1/17 12:19:58

[var1]

一、长平之战,白起到底功大于过?还是反之?

1. 长平之战爆发前因以及战役后果

公元前262年,秦国与赵国爆发了一场持久且又双方兵力消耗极大的战役——长平之战。要说起这场长平之之战的爆发,还得要从“上党之争”开始说起:公元262年,秦出宜阳,拿下了韩国的“野王”城。因秦占领了“野王”之后,韩国的上党和韩国都城的联络都切断,导致了上党成为了一块孤立无援的地盘。在这个紧要的关头,韩王不得不选择把上党十七城送给秦国来给自己一丝喘息的机会。

秦国的目的也很明显,拿下“野王”城,就是要上党这块地盘。因为这样可以完成秦武王时期的战略目标:“寡人欲容车通三州,窥周室,死不恨矣。”说白了,就是要取代周室王的天下,而这一步战略性必须要东出,其中最为大的一个阻碍就是赵国。如果拿下了上党,那么紧接着就可以攻进赵国的都城邯郸。只是没有想到,上党最后落入了赵国的手中,于是就爆发了这一场长平之战。

其实一谈及长平之战,很多的人可能只会记得赵括,毕竟“纸上谈兵”的印象太过深刻。其实在最初,并不是赵括为主帅,而是廉颇。公元前260年,赵国任命廉颇为主将,秦国任命王龁为主将。赵国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而秦国也攻不下来。为此,两军展开了长期的对峙。只是没有想到,赵国的后备军需粮草不再支持长期的坚守,为此赵王也很是不满廉颇,加之又听信秦国反间计,用赵括换掉了廉颇。

结局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史记中有过对此战役的记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秦国秘密换掉了王龁的将领,改用了白起上场。对于一个初上战场的赵括,白起利用他急于求胜的心思,假意失败,最后围困赵括,让赵括陷入了包围且孤立无援的状况,最后失败了长平之战,秦国赢得了胜利。

[var1]

2. 长平之战胜利,白起功过不能相抵

诚然,这场战役能够胜利,是因为白起的上场,利用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打的对方兵力损失惨重。从这个层面来说,白起是有功之人。不过,他也同样有过。史记中对这场战役有过很详细的记载,“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说得也并不是假话。

可以说,白起这场战,靠的就是“自损八百,伤敌一千”的战略,导致了秦国在短时间内军事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还败给了赵国。同时,该场战役的胜利并没有达到最开始的目的——“上党之争”。在这之后,上党的十七座城池仍然在赵国的手中,所以秦国真的不算胜利。

而且因为战后,白起设计坑杀了赵国几十万的投降士兵这件事情,导致了秦国一下子受到了政治外交上的限制。在邯郸之战中,赵国能够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仍旧采取外交政策赢了秦国。这其中不乏有白起的“坑杀”杰作。所以他所谓的功,跟其过错相比,真的不值一提。

[var1]

二、白起之死,是君主所为,还是死得其所?

1. 历史固有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前有例子,后有迹可循

在长平战役三年之后,白起以一句“我何罪与天下爱而至此哉?”,在流放之前被秦昭王赐死。可以说,他是被逼迫的。而世人谈及白起之死,也不免大多有些义愤填膺,皆道秦昭王无任何容人之心,有过河拆桥的嫌疑。

但是否真的是秦昭王无容忍之心?不尽然。且看一开始,白起欲在长平之战之后乘胜追击,满足历来战役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计划,被秦昭王下令退兵之后,便一直称病不起,找着借口不再带兵。后来甚至在秦昭王屡次三番邀请出战之时仍旧拒绝,甚至在秦昭王攻邯郸接二连三败退的时候,白起还来了一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来嘲笑秦王。这样的下属,想必没有任何一个君王愿意有容人之心。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秦昭王是害怕白起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位置而采取了这样的做法。不过,这放在历史中,秦昭王也不是第一例,甚至也不是最后一例,这实在不能成为秦昭王赐死白起的黑点。

[var1]

2.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总归逃不过死得其所

如果非要评价白起之死,也始终逃不开死得其所四个字。诚然,如此之说,或许很多的人会反驳,白起是谁?一代名将,为了秦国付出了这么多的精力,乃至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秦国。不置可否,白起的军事才能几乎是公认的。按照后人的诉说,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得到功成身退的圆满结局。可白起真的不是死得其所吗?是的。

这还要说到秦国的军事制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的其中一个内容。在商鞅变法的军功授爵制度中,不同的爵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将有不同的待遇。以此来诱惑士兵们奋勇杀敌,在战场上打下一场又一场胜利的战役。

而其中的细分就有些更为的诱惑了,《韩非子·定法》中曾这样记载过秦国的军功奖励制度:“商君之法曰:斩首一者爵一级...斩首二者爵二级...”。大意大概是如果斩杀了敌方一个士兵,就可以进一级的爵位,如果说斩杀了两个敌人,就可以进两级的爵位。甚至还有更甚者,在《商君书·境内》中指出:其战也,五人来薄为伍,一人羽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大意是说,五个人为一个队伍,如果说在这个队伍中一个人战死,那么其他的四个人就会获罪,唯一能够将功折罪办法就是杀更多的敌人,并且在杀敌数量上超过战死数量的时候,就可以得到赏赐。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有的军功奖励和敌方的斩杀数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士兵想要更多更好的待遇,更高的爵位,那么就要不断的斩杀多个敌人。虽然,这样的军功奖励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把利剑,这样可以让士兵在利益的加持下更加奋勇的在战场上杀敌。可是商鞅似乎忘记了,利益太大的时候,人也是会在利益中迷失自我,这样的军功制度存在太多的弊端。

再次回想起长平之战之后,被白起坑杀的几十万的投降士兵,你们还会认为白起是一代战神,而不是一代杀神吗?我们根本不能排除,他是否是为了军功制度才采取这样残忍的做法,毕竟长平一战,秦国士兵也死伤惨重。如此说来,武安君白起又何谈不是因为自己的杀戮而死得其所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进尽阬之,是足以死”。

[var1]

三、战神名将逝去,后人惋惜,而那几十万的士兵终于闭上了眼

1.白起之死值得,至少安抚了那几十万的士兵亡魂

白起的死对于秦国来说不值得,后人也一直再说,秦昭王不应该在那个时候就赐死白起,若是留着他,其他国家都会因为白起的存在,而率先就会在心理压力上输掉,更别说战役上了。事实上,在后面的邯郸战役中,因为失去了一代战神,秦国也是接二连三的败退,可见,失去白起秦国的损失有多么重大。

可是,对于那几十万被坑杀的士兵来说,白起之死值得,至少他们终于能够彻底的“闭上眼”。就好像,白起在临死之前说“是以足死”的话语一般,他的死足以慰藉那数十万的亡魂。

2.利益熏心的时代,我们很难保持初衷

白起有坑杀几十万降兵这样深重的杀戮之风,我们不能全然怪白起。要知道,在这样利益熏心的军功制度下,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住自己的初心,更何况是依靠着杀敌建立众多军功的白起了。尝到了更多甜头之后,谁愿意停步不前?

是的,利益熏心的时代,我们很难保持自己的初衷。也难为可以记得“人之初,性本善”的真理,这不是白起的错,错是那个时代铸就了一个如此的白起!

一代英雄逝去,我们应该惋惜的是其才能没有得以最后的价值,也应该惋惜他最后没有风光的战死在沙场。不过,我们不可以对之过错放任不理,谁又能替那群数十万被坑杀的士兵们原谅一代将神白起呢?

参考文献:

《战国策·秦策二》

《韩非子·定法》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吕氏春秋·应言篇》

《商君书·境内》

更多文章

  • 语文老师为何不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老师:实在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从完璧归赵中分析蔺相如的特点,蔺相如为什么敢完璧归赵,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var1]时间回到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主谋五国伐齐,结束了齐秦抗衡时代,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为日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此乃后话,因为这个时候秦朝还有一个巨大的敌人,那就是位于秦国东北部的赵国,若想东征,必须解决赵国。那么到底以什么作为突破口呢?秦昭襄王思来想去,没

  • 蜀国灭亡,西晋为何等到十七年后,才消灭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蜀国被灭后吴国坚持了多久,蜀国灭亡后吴国能统一吗,吴国怎么看蜀国灭亡

    司马氏之所在十七年后才灭亡吴国,并非是因为魏国和西晋实力不强,而是其它原因所造成的。首先,司马氏需要稳固自身的统治。司马昭主政时魏国是有机会灭亡吴国的,只不过由于司马昭突然去世,司马氏才暂时放弃了对吴国的征讨。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建晋,由于国内情况不稳,晋武帝遂又再次放弃了灭亡东吴的想法。西晋是一

  • 秦灭六国,为何最先选定的是韩国,将其第一个灭掉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灭韩国过程,秦灭六国视频讲解,秦灭六国哪年开始哪年结束

    秦国崛起后,就开始不断的攻打六国,蚕食六国的土地,削弱六国的实力,这让六国有了危机感,随后六国想通过连横的策略,抗衡秦国,但是最终被秦国通过远交近攻,以及合纵策略给破坏掉了。到秦王政时期,六国已经今不如昔,实力下降严重,不具备抗衡秦国的实力了。秦王政长大后,除掉了嫪毐和吕不韦,将权力揽在了自己手中。

  • 秦灭六国时,为什么赵国和楚国最难打,他们究竟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灭六国为何赵国难打,楚国赵国,秦灭六国最难打的是赵国吗

    秦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孤独的国家,一步步蚕食掉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国家,这其中少不了绝对聪明的战略手段以及谋臣武将之间的巧妙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嬴政的伟大战略眼光,其实秦国在统一六国的时候也非一帆风顺,最难啃的两根“骨头”便是赵、楚两国?[var1]秦国的一步步崛起离不开秦孝公时期对于人才的培养,

  • 管仲生活奢侈,晏子生活节俭,却都被称为贤相,带给人生启发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晏子和管仲有哪些不同,管仲千古贤相分析,管仲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这两个人都是齐国的贤相,为齐国的强大作出巨大的贡献,也深受百姓的爱戴。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着两人的生活方式。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晏子当上国相之后,自律的行为令人佩服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如果按照后世的评价标准,晏子的品行都受到赞美,

  • 秦统一六国的第二战场:间谍战花三十万金,仅十年灭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统一六国的经典战役,秦一统六国演示图,大秦帝国秦灭六国

    引言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自东周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为大一统的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功绩甚大,被称为“千古一帝”,可见评价之高。那他是如何在自己亲政以后,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亡,而没有出现六国再次联盟的阻力呢?又为何能够放心去逐一攻打其他国家,直至六国被一个一个歼灭,六国还是无动于衷。其

  • 罗布泊的那些干尸,能否证明,《山海经》中记载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干尸里的欧洲人是怎么来的呢?会不会与楼兰的灭亡有关联呢?据史料记载,罗布泊所在区域,当年曾存在着一个名叫楼兰的古王国。它具体建国的日期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公元前176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到了公元630年时却又离奇消失了。[var1]据专家判断,楼兰古国之所以灭亡主要源于恶

  • 纵横家张仪,如何以一己之力破坏六国合纵,逆转秦国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仪怎么打破六国合纵的,纵横家张仪的资料,大秦帝国张仪合纵之论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加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的方法,在学成出山之后,便创造了连横这一外交策略,想要联合六国一起。后来得到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国,负责出使其他国家,用横的方法来破纵。使得其他国家纷纷改善与秦国之间的关系,这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等到秦惠王去世之后,秦武王继位,或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 秦孝文王为何只做了三天的秦王,就突然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孝文王简介,秦孝文王和秦昭襄王是什么关系,秦孝文王之死的真相

    [var1]我们先来看一下秦昭襄王嬴稷是如何成为秦王的。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他的生母便是宣太后羋八子,即电视剧《芈月传》中羋月的历史原型。秦惠文王嬴驷在公元前311年去世,他与王后惠文后所生的嫡子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对于秦武王,我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就那位嗜好比气力,因举鼎而折断胫骨,气绝而

  • 秦王为何要赐死功勋卓越的白起?是感性使然,还是出于理性的考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为什么白起被秦王赐死,秦应侯赐死白起,大秦帝国白起被赐死

    很多人都觉得那时候的白起是在忏悔,可实际上,白起说这话可能自嘲的意味更多一些。他为秦王四处征战,最后却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他的内心自然是非常悲凉的,他的自杀不是因为秦王要他死他才死,更多的是因为他心寒。[var1]确实,白起贵为一代名将,他一生征战沙场,为大秦开疆拓土,立下无数功劳,即便是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