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端午节只是纪念屈原吗?178年前他以生命殉国,道尽端午节意义

端午节只是纪念屈原吗?178年前他以生命殉国,道尽端午节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11 更新时间:2024/1/16 11:45:57

[var1]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尽管还有其他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但最受人们认可的还是屈原,这与屈原的爱国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1842年的端午节,鸦片战争还没结束,在抵抗英军侵略时,也有一位将领为国捐躯,他的名字叫陈化成。

[var1]

影视剧中的屈原

一、吴淞战役的发起

时间回到1842年的6月,清朝在世界第一强国英国的进攻下已是接连丢城失地,英军自南向北先后攻下广州、厦门、定海、宁波等诸多东部城市,并将其下一步的进攻目标转向上海一带,长三角一带危在旦夕。

英军此次北上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要拿下大清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先取上海,再控长江,而一旦长三角被英军控制,江南地区所产粮食就无法通过漕运运送至北京,这对于北京城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var1]

京杭运河

英军舰队上的翻译郭实腊,其实早在1832年,就曾跟随“阿美士德”号来到中国上海,因此对上海一地的战略地位很清楚,他向英军“复仇”号船长说:“

上海和中国腹地各地方,保持着无限的内地交通网。这座城市位于全国生产最发达、财富最集中的地区。

”这句话清晰地预见到了上海在对外开放之后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与地理位置。

[var1]

传教士郭实腊

那时的吴淞镇,就是今日的上海宝山,并不隶属上海而是属于江苏宝山县,它正好处在长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因此得名“吴淞”,其地理位置可同时管控水路两道,一旦被攻克,上海乃至南京都将直接暴露在英国舰队的炮火之下,因此保卫吴淞,也就是保卫整个大清国。

二、端午节战争与陈化成

1842年6月13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英军正式发动对吴淞口的进攻,面对强大的英军,清政府再也无法轻敌,时任两江总督牛鉴,此时正在上海县城坐镇,而先前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缉拿海盗数十年的老将陈化成也在1840年被调往江南,担任江南提督一职,全权负责吴淞地区的防务问题。

[var1]

陈化成将军雕像

吴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江南防务的重点地区,在顺治时就在吴淞镇东、西两侧设立炮台,历经200年的不断加固,到陈化成到任后更是十分重视吴淞炮台的整顿。

但即使如此,立国200年却没有在火炮技术上有任何突破的大清朝,使用的防御手段与火炮技术依旧是200年前大明朝就已经用过的,面对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工业化帝国,即使再怎么加固所谓的炮台,也只能化为英国炮火下的炮灰。

[var1]

吴淞炮台

但面对英国的进攻,陈化成作为清军的最高长官,必须要拿起十二分的勇气带领士兵上阵杀敌。6月13日,英军进驻长江口之后,陈化成亲自坐镇吴淞西炮台,16日清晨,英军利用水面雾气的保护向吴淞炮台发动袭击,陈化成在西炮台也不甘示弱,令士兵向英国船队开炮并击中帆船“布朗底”号。

清军修筑的吴淞炮台无法转向,只能朝一个方向进攻,因此遭到了英军十分猛烈的还击,伤亡十分惨重,最终清朝舰队仅留下2艘木船,其余全被英军击沉。

[var1]

大清水师在英国炮火下不堪一击

除在水面上发动袭击之外,英军还利用清军炮台的劣势,派陆军从炮台后方与正面同时发动进攻,出其不意的进攻使得清军面临双重进攻,手忙脚乱,防守濒临崩溃。两江总督牛鉴率兵自上海前来救援却遭到英军阻击,率兵仓皇逃回上海,只有陈化成依旧带领部分清军坚守阵地。在收到牛鉴的撤退命令之后,陈化成依旧决心杀敌,最终在英军巨炮轰击之下,陈化成及部署共80余人英勇牺牲。

[var1]

三、身后之纪念

陈化成为国捐躯之后,道光皇帝老泪横流,陈化成驰骋疆场数十年,最终马革裹尸,令道光帝十分感慨。

按规定,陈化成子嗣得以承袭世职,并在原籍与牺牲殉难处建立祠堂,享受香火的拜祭,上海陈公祠就是这样建立的。直到1910年,陈公祠早已破败不堪,在同仁辅元堂的支持下得以重修。

1937年上海遭到日军入侵时,陈公祠依然矗立在上海内,继续注视着一代代侵略者如何被中国人民击退。

[var1]

上海陈公祠

陈公祠建成之后,香火十分旺盛,每年还会举办一个小型的祭祀典礼。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开,陈公祠的功能也愈发丰富起来。

1890年代,著名洋务家经元善身居上海,他热心公益事业,并在上海设立多座学堂。1898年,他在陈公祠后边的时化堂建立了正女书塾分校,所以多次途经陈公祠并时常出入祠堂。随后他就想修整陈公祠,并借此机会召集仁人志士在陈公祠集会,共商天下事。

[var1]

经元善

陈公祠的意义就被再次放大,陈化成虽在战争中牺牲,但其去世之后,其祠堂却依旧发挥着积极正面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陈化成是上海乃至中国的“守护者”是没有异议的。

文史君说

端午佳节祭祀屈原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1842年的端午节毫无疑问是残酷而悲壮的,屹立在东方数千年的文明古国遭到西方工业强国的袭击,无数百姓倒在炮火之下,守护上海的陈化成将军,在战斗中英勇抵抗敌军,壮烈殉国。就爱国来说,陈化成和屈原一样,胸腔里跳动着赤诚的爱国心,所以今年的端午节,我们不光纪念屈原,也纪念陈化成老将军!

参考文献

张生:《城市之神:陈化成与近代上海》,《史林》2013年第4期。

刘东生:《为国捐躯的抗英名将陈化成》,《民国档案》1997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名将白起为何禁止将士吃羊肉?白起:你走50步试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长平之战白起为何禁止士兵吃羊肉,长平之战白起到底干什么,长平之战白起厉害吗

    [var1]长平之战的经过白起一生指挥了许多有名的战役,其中长平之战更是为世人所熟知,当我们知道这一战役中,白起一共坑杀了四十五万赵人,就可以想象这场战役的庞大规模和残忍程度。[var1]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重大战争,这场战争是因为一座城池而起的,当时秦国攻打韩国,韩国知道自己国力无法和强秦抗

  • 长平之战的赵军,真是毁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专家:我们错怪他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括兵败长平的真正原因,长平赵括,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赵军

    [var1]长平之战的失策,真的是毁在纸上谈兵的赵括手上吗?也有专家表示,其实我们错怪了他千年,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原因。首先,“纸上谈兵”不应该成为一个黑点。至少赵括熟读兵书,总比没有任何经验的大老粗要强,而过去的名将,韩信和霍去病,同样是年轻时期,没有任何经验,却能够大破敌军,也能说明一个问题。而一

  • 长平之战,白起放掉了赵国240名童子军,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孝成王担心接收上党会招致秦国的不满,于是就又问道:“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白起是秦国第一名将,连攻韩、魏、楚,打得三国胆颤心惊,赵王一想到白起心里就打哆嗦。赵胜安慰他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 郭开:赵国第一“内奸”,逼走廉颇,害死李牧,将赵国拱手送秦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特别是郭开作为赵国最后一任相国,赵国为秦所灭,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剧中一样,历史上的郭开作为赵偃的伴读,与赵偃朝夕相伴,形影不离;赵偃对其甚是亲切。在赵偃成为新任赵王之后,郭开也水涨船高成为了赵国的新一任相国。郭开,此人并没有啥真才实学,最大的本事便是溜须拍马,讨好主子,这也是他历经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军30万,全歼匈奴10万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长平之战赵国真有40万军队吗,长平之战赵国真的没有胜算吗,长平之战后赵国怎么还没灭

    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有白起、范睢、廉颇和赵括。秦国之所以能赢,一方面是秦军有能征善战的战神白起领军,另一方面是因为赵孝成王赵丹的昏聩,中了秦相范雎的离间计,阵前换帅,启用了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替代了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说到这里,插个曲,知道范睢的人并不多,但如果说起成语“睚眦必报”,知道的人肯定多,

  • 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何司马迁将吴越争霸放到战国史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越王勾践最后灭了吴国吗,吴越和勾践谁厉害,越王勾践靠谁打败了吴国

    然而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到底是什么,一直有争论,通常史学家会以公元前475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假如告诉大家,越王勾践灭亡是发生在公元前473年,大家可能会震惊的发现,难道春秋五霸中的吴越争霸是发生在战国时期?[var1]就这个问题,纵横跟大家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分期问题,春秋和战国到底应

  • 都知道廉颇是赵国名将,可你知道后来他叛变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国名将廉颇图片,赵国名将廉颇被谁换下来,廉颇对于赵国的贡献

    说起廉颇,我们就能想起“将相和”这个典故,廉颇成了历史上知错能改的代名词,大家似乎都忘了这件事是廉颇犯错在先了。廉颇的能力我们就不用多说了,终赵惠文王一朝,廉颇所受到了十分的尊崇,地位仅次于蔺相如一人而已。赵惠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孝成王赵丹当上了国君,虽然廉颇的地位没有动摇,但是君臣之间已经产生裂痕了

  • 赵韩魏三家当初能够一起对付智氏,后来为何不能一起对付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韩联合能打过秦国吗,赵韩魏和秦国的关系如何,赵韩魏三家是如何崛起的

    在《六国论》中,苏洵详细论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也详细阐明了其余六国失败的原因。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被秦国吞并,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的团结在一起,抵御秦国的侵略,而是争先恐后的贿赂秦国。最终使得秦国越来越强,自己的国家却越来越弱。[var1]而所谓的贿赂秦国,其本质就是六国没有很好的同心协力,一起

  • 贾诩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贾诩能搭配吗,贾诩和司马懿谁的爆发高,司马懿有没有贾诩厉害

    司马懿和贾诩最大的交集,就是在216年以后,这时候两人都在朝堂为官,而且在立太子的事情上,贾诩的一句话,成就了曹丕,使得曹丕被立为太子。这一利益上,司马懿要感谢贾诩。司马懿是担任过曹丕的黄门侍郎,自然是想拥立曹丕的。但是曹植更受曹操青睐,想立曹植。贾诩的一句话,也算是帮了司马懿一个大忙。公元220年

  • 谨慎的诸葛亮深得刘备父子信赖,仍有两件事让人怀疑其有不臣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聪明如诸葛亮,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做会徒增别人猜忌,甚至可以说是授人以话柄,那他为何还要如此做呢?难道他真的有心称帝?诸葛亮深谙君臣之礼,却仍掌控朝堂迟迟不交权,其实这其中大有深意。首先,刘禅继位时年仅十七岁,而在此之前一直是由刘备掌控大局。刘禅虽然已经学过《六韬》《韩非子》等治国之书,也曾习武,但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