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宋真宗之后再无帝王“封禅”?连乾隆帝都特别强调只是祭祀

为什么宋真宗之后再无帝王“封禅”?连乾隆帝都特别强调只是祭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30 更新时间:2024/2/21 16:57:04

洗刷耻辱,真宗封禅

其实封禅是一种神圣的祭祀活动,这项活动的起源非常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不过史料明确有关封禅最早的记载是秦始皇,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举行了次封禅大典,至此以后,这项祭祀活动就被视作了古代帝最高的荣誉奖,也因此封禅被历代帝王所喜,秦始皇之后,封禅的帝王有汉武帝等等,最后直到宋真宗便消失了。

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发生战争,宋真宗作为天子御驾亲征,提高了军队士气,战争获得了一定优势。后来双方和谈,签订了以宋为兄,辽为弟的“澶渊之盟”,这个盟约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北宋需要每年辽进献岁币,其他的条件几乎都是利宋的,但陷入思想误区的宋真宗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是“奇耻大辱”,为了一改这耻辱的形象,宋真宗决定的封禅,以求来拔高自己的历史地位,为了制造封禅时必须的“祥瑞”,宋真宗与群臣一起演了一场“天书神降”的戏,这就是宋真宗封禅事件的始末,而这次封禅也让这项活动永久成为了历史。

极尽嘲讽,“君臣无样”

封禅对古代的帝王来说虽好,但想要进行这项活动是有条件的,不是任何一个帝王就能随随便便封的。首先最主要的就是要完成一统,帝王在位时政绩卓著,第二国富民强,起码国库里得充盈,第三就是所谓的“祥瑞”了,“祥瑞”也被视作封禅的“入场券”,意味着上天认可了,正是因为这些条件不好完成,所以宋真宗以前能去封禅的帝王很少,因此这些帝王的历史评价都会比较高。其实宋真宗不知道的是,前几代帝王之所以会获得较高的历史评价,不是因为去封禅才得到的,而是因为具备满足了封禅的条件自然评价就会高,而封禅仅仅只是让评价锦上添花罢了。

据《宋史》记载:“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人们对于此次封禅事件的评价是影响历代帝王再无封禅的主要原因,看看史书上对此是怎么评价的。《宋史》中对这次封禅事件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糟糕,君无君样,臣无臣样,而宋朝的儒生们也对宋真宗封禅一事极尽嘲讽,什么“取笑当代,贻讥后来”等等。

神圣变闹剧,无人再封

正是这种“君臣无样”的评价彻底摧毁了封禅原本带有的光环,以及那种祭祀时的神圣性,导致后世的帝王,只要一想到封禅这个事,宋真宗的惨痛教训就会浮现在脑海里,帝王重视评价,谁也不想在史书中留下个“君臣如病狂然”的评价,即使是帝王想去,做臣子也会劝诫君王,可以说此次封禅已经让原本一项神圣的活动变成了一场闹剧,好好的一项神圣的祭祀盛典结果被弄成了不伦不类。

既然都知道“天降祥瑞”只是一个借口,为什么别的帝王可以?宋真宗就不可以,其实归根结底来说,无非就是宋真宗的功绩不够,如果真的天下一片大好,或许史书中对此又会是另一种评价,可以说宋真宗错就错在没有认清自己,自欺欺人,以致后世帝王才谁也不愿再去与宋真宗齐名,怕再被人冠上这个“君臣如病狂然”的评价。

从政治功绩方面上来说,宋真宗的确是比不过前几位封禅的皇帝,更何况唐太宗世民都不在封禅的名单上。但假如说宋真宗不去封禅的话,政治评价应该还不错,原本被他视作奇耻大辱的“澶渊之盟”,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肯定的,反而是宋真宗认为能够提升他历史评价的封禅,却成了他一生的败笔,对于宋真宗来说,世事的变化无常不过如此罢了。

参考献《宋史》《资治通鉴》《细说宋朝》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武松听说宋江被毒死后并不伤心,只是冷冷说出六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相信大家对武松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他非常的正直,而且武功也很高强,非常的重义气,那他为什么在得知宋江被毒死之后,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伤心的地方呢?宋江跟武松是非常好的兄弟,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是会感到很悲伤的,那他为什么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而且还说了六个字:一切都结束了。也许有些人觉得武松可能会有些冷

  • 交趾省:明朝历史上短命的一个省,存在仅仅20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代交趾在哪里,交趾属于明朝吗,明朝时的交趾是现在哪里

    朱棣听完陈天平的陈述后,内心纳闷,安南国现在的掌权者胡氏不是说,因为安南国原来国王的后人绝后,自己才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举为帝,改陈朝为胡朝,并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册封,这边怎么又冒出来一个陈朝皇族的后裔?为防有诈,朱棣决定让在南京城的安南使团见见这个安南国前朝的皇族后裔。当朱棣将陈天平带到朝堂之上后,

  • 他们明明是失败者,老百姓很佩服,有一位让朱元璋嫉妒得直骂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对老百姓到底多好,朱元璋反腐完整版,朱元璋手下最有能力的三个人

    第一位就是张士诚。张士诚原本是江浙一带的盐商,后来因为官府的剥削,张士诚忍无可忍,十八位同行一同起义,号称十八条扁担起义,而张士诚就是领袖。张士诚为人十分豪迈,邻里之间有困难的,张士诚都会帮一帮。所以说,他的个人魅力很强大,也是很适合做领袖的一个人。起义之后,张士诚先攻占了高邮,在这称王。当时的江浙

  • 为何明朝四分之一的皇帝被人害死?这背后藏有什么秘密?真相在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被太监害死的皇帝,明朝有多少位被严重忽略的皇帝,明朝皇帝为何要作死把自己灭亡

    ·八分之一的皇帝死于落水曾经看过一部古装剧,演的是李卫的故事。从最初的九子夺嫡,到后来的河道、盐道,以及后来涉及了三省七十二道的海上走私案,把整个大清官场的黑幕通过喜剧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作者为何要说这些呢?因为这些事情在明朝同样存在,而且比清代更严重。明朝有两位皇帝死于“因落水而感冒”,一个是天

  • 从历史来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谁对文学贡献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知乎,司马光苏轼王安石是哪个皇帝,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谁能当宰相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

  • 为什么从宋朝开始,百姓不再有尚武精神,都不想当兵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为什么不尚武了,尚武最后的下场,宋朝的兵很弱吗

    从中华文明诞生之初开始,百姓都比较崇尚武力。我们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就知道了,他们都是佩剑的。而且孔子也是武文双全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七十二贤者就是六艺都精通的,而六艺里就有驾车、射箭这两项。也就是说当时的文人都是崇尚武力的。宋朝之前的唐朝有边塞诗人,这些人就常年在外打仗。李白除了会

  • 为何宋代皇帝画像千篇一律,西夏帝王画像却如此逼真?答案很好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代皇帝画像坐姿,西夏各帝王画像,西夏皇帝的真实画像

    其实西夏是个很会经营的国家,只不过它所处的位置太偏僻,才鲜为人知。没有像同时期的辽国和金国那样让我们了如指掌,更没有像突厥和蒙古那样如雷贯耳。西夏国跟中国内地的渊源很深,早在唐代跟内地就扯上了关系。那时候西夏的根据地在青藏高原,党项人是他们的祖先,后来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个政权吐蕃日渐强大,一山不容二虎

  • 为了减少贪污腐败,朱元璋铸币时加一个字,解决了大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贪财是万恶之源”,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试图解决贪官污吏的现象。虽然无论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根除贪官,但在有效的治理下,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比如在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就对贪污腐败现象极度仇视,他对贪官的打击极其严苛,并为此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为减少贪污推行大写数字有次,朱元璋在核查地方账目时,发现

  • 他一生力主抗金,追封岳飞为鄂王,为何却入了《奸臣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鄂王,岳飞为什么封鄂王,历史上的岳飞抗金故事

    除了皇帝外,文武百官也很害怕史官记载他们不堪的一面,毕竟没有哪个人想遗臭万年。但史官是否能秉持公心记载呢?这就不一定了。因为一旦得罪握笔的他们,官员很有可能就是遗臭万年的下场。比如韩侂胄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韩侂胄成长经历韩侂胄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祖父韩琦曾是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臣,父亲韩诚官

  • 孝庄太后死后为何不入皇陵,是与多尔衮的牵扯,还是其他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吗,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怎么认识的,孝庄为什么没有和多尔衮在一起

    在孝庄病重时,玄烨亲自去天坛求神,并愿意少活数年以延长孝庄的寿命。然而在孝庄死后,更是给了自己的祖母最为尊崇的谥号,简称孝庄文皇后。但是孝庄在生前的懿旨,因为她害怕打扰皇太极的安息,不愿在与皇太极重葬在一起。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皇帝带来了一个大问题:按遗嘱行事,这显然违反了祖先制度;按照祖先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