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两宋三百年并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存在。相反,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两宋甚至要超越盛唐时期。可即便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两宋在军事上,却一直十分孱弱。终两宋三百年的历史中,宋朝一直都在独自面对,来自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而因为宋朝失去了对燕云地区控制,更是使得游牧民族的铁骑,能够长驱而下,直达黄河。当然,两宋在军事上的孱弱,更多的时候,不只是体现在战略上的劣势。两宋军事上的孱弱,实际上同此前的唐朝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两宋在军事上的孱弱,同吸取了唐朝藩镇之乱的消极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唐朝自府兵制开始瓦解之后,便出现了地方武将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情况。这中间,在唐玄宗年间更是为此甚至了边镇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的职位。而也正是这样的情况,为日后唐王朝的灭亡留下了祸根。因为,在“安史之乱”后,这些人就成为了拥兵自重的军阀,而唐王朝最终也因此而彻底的覆灭。
显然,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继位之后,便着手于改变此前唐王朝留下了的弊端。正是这样的情况下,宋朝则完全的扭转了唐朝时期边镇手握军权的局面。这样的情况在于,到了宋朝的时候,禁军成为了宋朝所依靠的重要力量,而也就在这个时期,地方的厢军则成为了充当地方杂役的存在。这样就造成了两点坏处,一来宋代的禁军经过时间的不断发展后,造成了禁军内部缺额甚多,而且战斗力也有很大的下滑。二来,因为两宋时期,文人对军权的染指,以及对武将的掣肘,则使得禁军武装更难堪重用。
当然,除了禁军制度外,宋朝君臣为了逆转唐朝五代时期,武将屡屡挟兵权,窥伺皇权的做法,更是在当时大力提倡以文治国的朝纲。而且,这不是说说而已,在宋朝出现过诸多文人掌兵的情况,而且更多的时候,为了防止将领与手下将士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更是用文官以掣肘武将的兵权。这样的情况,便导致了宋朝将领在作战的时候,往往受到文臣的掣肘,对于统军作战这样的大事来说,简直是最为致命的。
由此可见,不同于唐朝时期对武将的提拔与信任,到宋朝时期,因为提倡文治,更是使得当时的民众,往往以习武为耻,这样的情况下,更加剧了宋朝文盛武衰。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宋朝过多的吸取了唐朝此前的教训。同时,过度的文盛武衰,也使得整个宋朝的行政机构趋于臃肿,导致两宋时期的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历史就是这样,两宋在军事上的孱弱,实际上同吸取唐朝五代的消极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文盛武衰,这样畸形的发展,也最终使得宋朝在面对来自北方的压力时,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