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节度使的老赵,不但武功了得,还是一位好的导演。陈桥事变之后,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成了一位南征北战的开国皇帝。世事轮回,烛光斧影,命丧黄泉。赵匡胤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收复中原的屏障——燕云十六州。虽然宋朝军事上不算强大,但自保之力还是有的,不然就宋朝那点地盘,周围群狼撕咬,有西夏、辽、金,还有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宋朝能在如此强悍的高手中生存300多年,其朝代年限仅次于汉,这可不是吹出来的。能保证大宋王朝强大军事实力的恰恰是经济,而有些历史说,大宋明明是个财政赤字、军事孱弱的朝代,何来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呢?那咱们就来看看大宋的真实情况。
所谓军事孱弱是相对的。大宋生活的年代,高手太多了,自然就显得他弱小了。宋朝面对的军事压力,比唐和明要大得多,而地盘又小得多。经济赤字,不代表这个国家就贫穷,看看美国……二、宋财政赤字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朝廷征收老百姓的东西,不是无偿征收,而是用钱购买。这就大大增加的货币的流通,也就是在宋时代,纸币能得到了普及应用。这一方面反映了赵家的信誉良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是观念先进。宋朝那么大的军事开支,那么繁华的大都市,是靠什么维持的呢?那就是大宋的开放的政策。
对外,大宋不像元明清一样收紧海运,而是大量从事海上贸易。从亚洲到欧洲,乃至非洲的东海岸,都有着数不清的大宋商船的来回穿梭。这种贸易不仅有官方的,还有民间的。宋朝把国内过剩的茶叶、瓷器大量运往海外,来换取大宋需要的真金白银,这对欧洲乃至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广阔的交流,大宋的文化和科技,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看看古代的四大发明,著书立说,有多少来自宋朝?元明清为何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因为皇家势力太聪明,太封闭,为了更有效的治理,不是严酷地统治,就是思想和文化的禁锢,这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皇族利益的长治久安,但同时也敲断了民族的文化脊梁,阻碍了对外交流,长期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宋朝有多有钱?我们就拿宋朝的城市化水平来说吧。
宋朝的城市化率达到了22%,民国才10%,更不要说明清时代了。无论是《东京梦华录》,还是《金瓶梅》,都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宋的城市生活。宋朝的东京汴梁,人口拥有一百多万。不仅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城市,即城墙防御和集市的总称,还在周边发展了12个卫星城市。在东京,商业化精细到了,那怕是做帽子的商人,都要分为是为读书人做的,还是为道士做的。宠物饲料专卖店,外卖,快递,小吃,酒楼,古玩城,金融街,超级会所更是数不胜数,这在各种文献和清明上河图中都能展现出来。除了民间百汇,皇家也很会享受。一条御街就修了300米宽,城墙四十多里,分为三环,还建立了著名的皇家园林“艮岳”,著名的花石纲就是为这个园林提供石头。宋朝的财政收入80%来自工商税,你能说他是一个农业大国吗?而且有意思的是,由于城市发展太快,房产税居然占据了宋朝的大部分财政收入。由赵匡胤的2%发展到了后来的10%,但即使这样,也抑制不住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控制大宋的城市发展,宋朝还制定了城乡户籍政策和城市规划标准,完全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开端。可惜几次黄河泛滥之后,曾经的东京已经被埋在了如今地下两米。除了民间繁华,宋朝都市,还建立了施药局、漏泽园、安居方、消防队等各种福利、公共设施,这在后代的王朝中很少看到。
大宋的经济再牛,文化再强,最后还是亡国了。原因有很多,但作者归纳为两点,一是重文轻武的国策,二是对外的不断讨好和巴结。大宋的外交,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买、买、买。为了讨好国外,不惜搜刮全国百姓,这才激起民变,造成靖康之变的主要原因。如果大宋能把对内的心思用到对外上去,大宋还会灭亡吗?大宋从鼎盛时代到亡国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这也是一个奇迹。而后世朝代为何不学宋朝呢?
看看元之后的朝代,无论是海运,还是思想,都一代比一代严格。目的就是宁可抛弃宋时的繁荣,也要把底层死死按在自己的面板上,任由皇家宰割。什么中华文化,什么天下苍生,有比我现在过得舒服更实在的东西吗?你以为元明清的皇帝有明治那么愚蠢、英国女皇那么笨拙吗?他们比那些傻帽聪明太过了,而聪明有时总会被聪明误。宋朝的灭亡,是中华文化的一次重大创伤,这当时是赵家自作自受的结果。十万百姓随皇跳海,不是眷顾赵家,而是不愿生活在蒙元的残酷统治之下。日本历史学者说:崖山之后无中华,这话怎么理解,读者您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