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何评价才女上官婉儿?冰清玉洁与无耻风流,一个矛盾的可怜女孩

如何评价才女上官婉儿?冰清玉洁与无耻风流,一个矛盾的可怜女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599 更新时间:2024/2/29 7:44:40

唐人将上官婉儿(唐昭容)与之相比,倒不能说是吹捧讨好,尽管上官婉儿在李显复辟以后权势复重,不乏阿谀奉承她的清客文人。但上官婉儿有才不可否认,《全唐诗》收录了她三十二首诗词,摘录有:

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其一》

然而,上官婉儿并不是因才情而荣宠后宫,才情是她的试金石,是她的敲门砖,却并不是真正令她能够在风云诡谲的宫廷之中屹立不倒的资本。简单来说,上官婉儿聪明伶俐,兰质蕙心,但她并不是一个“纸片人”,在才情之下还拥有一颗充满悸动的野心。

她虽富有才情,但更加攻于心计,在她的身上既有薛宝钗的世故,又有林黛玉的才情,更加有王熙凤的狠辣,她是复杂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才女而已。

荣与耻、悲与痛——上官婉儿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对武则天心生不满,意欲将其废除作为惩罚,宰相上官仪适时附和唐高宗的意思,并为其起草废后诏书。但在武则天的申辩下,唐高宗打消了这个决定,上官仪因此得罪武则天被冤杀,此外还有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

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新唐书》

荣与耻因此一起降临在彼时还处于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身上,年幼的她和母亲一起呗发配到掖廷为奴,掖廷是一个专门发配有罪宫女和罪臣家属的地方,当年汉宣帝刘病已便是在掖廷长大。在掖廷上官婉儿因为得到母亲的教习,因此长大后“有文词,明习吏事。”

仪凤二年(677年),十四岁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召见,自此一生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开始侍奉这个最有权势的女人。然而对此时的上官婉儿来说,离她成为后来那个工于心计的上官婉儿还有一段时间。

似乎可以料想,在彼时的上官婉儿心中是否曾对武则天有一丝怨恨,想必她的母亲不可能没有向她讲述家族的过去,又或者她的母亲压根没有说,凡此种种,都只是猜测。又或者是因为年幼的上官婉儿身上还有一丝年轻人所有的锋芒,总之在这一年,上官婉儿因违忤武则天的旨意而被判处死刑。

这是上官婉儿命运的转折点,她的一生就是从这一时刻转变的,有理由相信,尽管武则天因她的文采而赦免了她,但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皇,武则天有必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因此她命令让人以黥面作为惩罚手段。

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旧唐书》

黥面,即在脸上刺字也。

自此以后,上官婉儿猛然意识到宫廷的凶险,因此心性大变,从此以后对武则天曲意逢迎,一心讨其欢心。这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悲,人生之痛,读上官婉儿的诗词就会发现,她的诗词虽工于词藻,然而空洞无物,既无人生之悲苦,又无人生之喜悦。

她最著名的一首诗歌《彩书怨》还是思春闺怨之诗,但上官婉儿一生受困于宫廷,终日面对深宫高墙,权势人物,自然不能以浪漫的情绪付诸于诗词。因此她的诗词总是差一点东西,差的是什么呢?差一点人类的情感。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因此,上官婉儿虽被推崇为才女,却并无出彩的作品传世,因此反倒不如班婕妤了。

才女的茫然自黥面事件以后,上官婉儿小心侍奉武则天,得以受到后者的器重。通天元年(696年)开始,上官婉儿开始被委任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因此日益攀升。这是否让上官婉儿尝到权力的滋味不得而知,但很快发生的一件事使她再次面临巨大的危机。

神龙元年(705年)爆发了“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上官婉儿的命运一片昏暗。不过,才情再次成为上官婉儿的台阶,唐中宗李显复辟的时候,上官婉儿被委任起草诏令,由此被拜为昭容。

自此以后,上官婉儿的人生迎来巨变,终于不必再仰息于武则天的鼻孔之下,她开始密切的和卫皇后、安乐公主来往。聪慧的上官婉儿是否敏感的嗅到政治机遇,我们不得而知,依照当时卫皇后一党的受宠程度来看,上官婉儿向卫皇后她们靠拢实际上更像是不由得她选择的无奈。

卫皇后野心巨大,因唐中宗的受宠而欲效仿武则天的故事,安乐公主的野心也不遑多让,一度光明正大的向唐中宗请求把自己册封为皇太女。其权力欲望之强盛,丝毫不亚于卫皇后,上官婉儿尽管聪慧,然而在我看来她似乎是茫然的,她看似在为自己积淀政治资本。

可总给人感觉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更像是在附庸潮流,风向在哪里,她就往哪里走。武三思为了重振权威,因此勾搭上了上官婉儿,对于久居深宫的上官婉儿来说,寂寞的内心似乎被点燃了某种火花。

实际上早在武则天时代,就有传闻说她和张宗昌保持了某种暧昧关系。

她和武三思苟合私通,一个才女的道德防线溃散了,她昏昏然不知所以,将武三思引荐给卫皇后,三人从此保持某种不正常的关系。

三思通焉,故党于武氏,又荐三思于韦后,引入禁中,上遂与三思图议政事,张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旧唐书》

风云诡谲的宫廷彻底让上官婉儿迷失了自己,她的私生活混乱,和朝中官员多有私通,《旧唐书》中有一句颇为值得玩味的叙述说:婉儿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

这里的“通”既是说她参与政事,干预朝政,又是说她私生活混乱。

“唐隆政变”爆发后,卫皇后和安乐公主垮台,上官婉儿又迅速依附于太平公主,然而这次上官婉儿再也没有迎来改变人生的机会,政变爆发之前,即唐中宗驾崩的时候,太平公主曾联合上官婉儿起草一份遗诏,打算平衡各方势力。

当时李隆基闯进宫廷之中,慌乱之中的上官婉儿将这份诏书拿出来,试图证明自己是站在李氏一族这边,然而李隆基并没有理会她,命令将其杀死,这是否与诏书的内容有关呢?因为诏书中制定的内容是让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为辅臣,韦皇后为摄政皇太后。

但这样的安排显然不符合李隆基的要求,最终一代才女就此被杀,结束了自己茫然的一生。实际上上官婉儿虽然身处权力中心,看起来参与了这段历史的进程,但她更像是一个参与其中的旁观者,附庸者,她改变不了什么,也做不了什么。

她的一生更像是在不断的附庸中以巩固自己的荣华富贵,然而荣华富贵对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恐怕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就像她在《彩书怨》中唯一表现出来的一丝女人的哀怨,她终其一生都孑然一人,没有自己所爱的,自然也没有爱她的,人们附庸于她是因为她手中那份并不算举足轻重的权力。

她在《彩书怨》中写“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劣迹斑斑”的才女来说,恐怕正如她自己所写,书信并无别意,这自然是说没有思念,也没有情爱,仅仅只是深闺帷幔中弥漫的一丝心灵的寂寞而已。

所以,她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然而这种命运在风云诡谲的宫廷之中恐怕也只是常态,都说“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对于上官婉儿来说,她如何能够奢求在这人心摇荡的宫廷中出现一丝温情以抚慰她的内心呢?

因此,她虽富有才情却无佳作,虽有心计却无权力,说到底她只不过是那宫廷之中一个为了自己的命运而茫然附庸的人,说她可怜,但那结果也是应得的,谁让她没有嗅到政治的危险,及时站队呢?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唐朝一宰相写了青鹅两字,武则天看到后很生气,直接以谋反罪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为何因为青娥俩字杀了宰相,太子承乾谋反和武则天有关系吗,唐朝武则天年间著名的大臣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了,武则天成了太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但李显有意要摆脱武则天的控制,这对于要成就一番大事的武则天来说自然是不能容忍的。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就把李显这个皇帝给废除了,堂堂一个皇帝说废就废,可见当时武则天的权力之大。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徐敬业不服武则天,就在扬州以拥

  • 唐朝几大都护府,为何安西最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安西都护府什么时候没了,唐朝六大都护府,唐朝安西都护府设立哪里

    安西都护府设立在唐太宗的贞观年间,为针对西突厥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作为抵抗突厥的前沿阵地。在唐高宗时期,大唐彻底击败西突厥把突厥故地全部纳入安西都护府的统治范围。此后安西都护府辖区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建制一直持续了130多年。也许在安西都护府建立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军事压制吐蕃的想法,但是随着吐蕃的崛起,吐

  • 衣冠南渡后,东晋为什么不像南宋一样叫南晋?主要是由于这些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晋为什么不叫南晋,东晋是南晋吗,东晋是北晋还是南晋

    而宋朝同样也是南渡,却为什么叫南宋呢?其实,这其中就涉及了在划分历史朝代时的不同现实考虑,所以让我们从头梳理,详细说一说这个历史朝代的划分问题。从地理位置上来划分假如我们问:东周和西周是怎么划分的?那么十有八九很多人都会回答说是因为“平王东迁”的缘故,那么为什么“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会称为“东周”呢

  • 揭秘:安史之乱是安禄山挑起的民族矛盾吗?不要再人云亦云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禄山安史之乱从哪里开始,安禄山安史之乱跟河北什么关系,安史之乱安禄山有多少军队

    安史之乱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是上层统治阶级挑起的动乱。除此以外,那些“教科书式”的所谓“经济矛盾”、“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实在都是解读过度,是极为牵强的解释。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它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都会涌现出各种相互冲突的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只有发展到某种阶段的时候才会

  • 慈禧口中的8亿夜明珠,新中国成立后查清了下落,在一位大亨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慈禧8亿夜明珠下落,慈禧口中价值8亿的夜明珠,慈禧口中真的有夜明珠吗

    而清政府如此的腐败无能,其背后真正的掌权者慈禧太后难辞其咎。慈禧这一生,一直都在不断地追求奢华生活,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只图自己享受,甚至连逃亡的时候,都不忘贪图享乐。她在世的几十年,也祸害了百姓几十年,将中华民族直接倒退了上百年,是祸国殃民的一把好手。慈禧不仅作风糜烂,自私自利,还很贪财。在她死后,

  • 光绪女道士2003年去世,晚年生黑发长新牙,活到118岁才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光绪年间的女道士,光绪年间的女道士活了多少岁,女道士死亡真相

    自古以来,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不断增加,对于生命就更加敬畏。在古代科学落后的条件下,人们依然渴望能够多活一些时日,甚至是奢望“长生不老”。前有秦始皇,后有李世民,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望一直在增加。贤能理智如唐太宗,最终还是少不了要掉入“不死”的陷阱中。几千年历史奔涌向前,世上无奇不有,唯独未曾听说过有人

  • 大清亡了,这个满清的孪生姐妹国却在蒸蒸日上,她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清亡国后满清皇族去哪里了,清朝的衰亡全过程,清朝灭亡后满清贵族的生活

    ·和满清一样的发家史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在维持了600多年之后,轰然倒塌。但就在今天,他们的部分势力又堂而皇之地想恢复曾经的辉煌,并为此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此,他们甚至组建了一个什么什么语的国际性的组织。这个少数民族曾经和满清一样,靠着内部的团结和无情的战马,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起来了一

  • 为何说清朝的江山是明朝皇帝送的?看明朝皇帝的操作,不是白送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明朝待明朝只愿卿卿意逍遥,清朝对明朝皇帝的评价,清朝帝王和明朝的关系

    因为他研究发现,欧洲人废了千辛万苦开辟了新航路、贩卖了奴隶、开采了银矿,最后这些钱却全部跑到中国来了。明朝有多富?明朝当时吸收了世界上近70%的白银,但众所周知的是明朝最后是穷死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所赚的这些钱都去了谁的口袋?很明显不是朝廷,而明朝的各大藩王和文官集团。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清

  • 康熙帝为何要武统台湾,称大清是牛台湾是针,一打盹就扎得钻心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还有东南沿海一寓的台湾,郑氏割据着,阻绝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郑氏对清朝所展开的军事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和平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大清王朝可谓是一堆干柴,只要星星之火,便会成燎原之势,清王朝危机四伏,统治极不稳固

  • “三藩之乱”如何爆发的?前期形势大好的吴三桂为何最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藩为什么吴三桂最强,三藩之乱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三藩之乱吴三桂的战略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外族政权在中原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作为外族政权来说,清朝的统治一直都不是顺风顺水的,从努尔哈赤建立起大清,一直到溥仪退位。清朝一直都宛如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叶扁舟沉沉浮浮,颠沛流离。在清朝统治者在位期间,就曾经发生过许多次谋朝篡位,想要夺取皇权,其中三藩之乱算是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