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历史上曾这样评价过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奷雄。在很多人的眼中,曹操是一个奸雄。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一点,曹操是奸雄不假,同时他也是一个功力深厚的文学家,尤其是在书法诗文方面造诣也是颇深。再来对比一下同期的孙、刘二人,在这个方面几乎可以碾压他们。
虽然说在历史上,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有褒有贬,极其复杂,但是,无论各方对其怎样评论或者对立,他的超群能力都是被公认的。
曾有网友在网上调侃道,三国时期是古代人“老谋深算”最具典型的一个时代,曹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说过:曹操独霸北方,占据天时;东吴孙权,长江天堑,占据地利,规劝刘备定要占据人和,则天下可三分。曹操能占据天时,主要还是归功于他确实很有智谋,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这也不无他手下有很多得力的谋臣战将。
人无完人,曹操也不例外,他的性格多重且复杂,致使后人对其评论各有不同。曹操的狡诈多疑,在三国演义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什么“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吾梦中好杀人”,都成为了小说中的经典句,对于喜欢三国的朋友们,耳熟能详。
不好意思,又给扯远了,下面回归正题。不过,曹操在文学造诣方面所展现出的形象,则截然不同于“奸雄”的画风。
曹操曾即兴吟做过两首《短歌行》,苏轼曾对其评价为“横槊赋诗”,《短歌行》的创作,是在曹操南下,赤壁之战前夕所创作出来的。
当时,曹操宴请群臣,聚集文武,边赏月边喝酒,喝嗨了,于是就开始抒发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第一首《短歌行》的经典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其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传世名句,被后世古代文人骚客不断追捧,即使到了现代,也被诸多年轻人追捧,尤其是在“酒桌文化”中,虽然仅仅只是几个字,但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单从“酒文化”来说,曹操与其他文人墨客并无太大差别,例如后世盛唐诗人李白,在作诗时就离不开酒。
虽然酒可以助兴,但在曹操的第二首《短歌行》中,却抒发了自己的志向,曹操在诗中抒发感情,暗示自己不会在有生之年篡汉称帝,果然,在曹操去世后,他也没有自立为帝,只是他的儿子曹丕追封他为“魏武帝”。
史料记载,曹操在写第一首《短歌行》之前,他还曾作诗一首。曹操消灭了袁绍势力后,紧接着就去北方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胜利回师,使北方暂时安定了下来。
此时的曹操已经年过半百,就在曹操班师之际,曹操的内心依然是壮志满怀,不服老,春风得意,想要继续成就霸业。
可是,在嘴上说得不服老,但其也是一个文人,同时也会拥有和众多文人共同的隐忧,怕老不服老,自己已是53岁的老人了,继续驰骋天下,建功立业还能几许?
于是,曹操路过海边,作下了一首《龟虽寿》:,其中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成为了千古名句,被后世流传。
曹操不是一般的人,即使身体已经老了,但自信依然不减当年,他在诗中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千里马即使是已经老了,倒伏在马槽旁边,却依然尚存日行千里的豪情壮,壮志凌云,豪情万千的英雄好汉,即使是逐渐年老,但不向命运服输,志在千里情怀依然不会断绝。
也许,这句话对于那些生活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暂时还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也只有那些经历过蹉跎岁月,打拼于风雨中的中年人,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曹操诗中那种对年老不服的洒脱与抱负!
本文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武帝传》,《白话三国志》,《三国演义》,《品三国》,《百度百科相关词条——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短歌行,龟虽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