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中,齐国为何不愿借粮给赵国?一文读懂齐国人的小算盘

长平之战中,齐国为何不愿借粮给赵国?一文读懂齐国人的小算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871 更新时间:2024/1/19 19:39:53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资治通鉴》

[var1]

其实当时齐国之所以不借粮给赵国,齐国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①长平之战前,秦、赵的实力都远强于齐国,齐国不想掺和;②秦国的外交工作做得比较到位;长平之战前,齐国因为“五国伐齐”事情,元气大伤,国力衰退,无力再与秦国相抗衡。而在这种大背景下,赵国又是当时关东六国中唯一还保存有强大实力,能与秦国在军事上硬钢的国家。赵国的这种实力,让齐国对它很是怀疑——怀疑赵国是不是也有秦国一样的野心。

所以在这种一个超强(秦国),一个次超强(赵国),五个弱者(齐楚燕韩魏)的前提下,包括齐国在内的“弱者”们,对长平之战都是抱着看戏的心态对待的。

比如当时的楚国,楚顷襄王重病,太子却在秦国,若不能回楚,则一旦楚王死,王位必定落于他人。秦昭襄王对放归楚国太子一事本来有疑虑,但春申君黄歇秘密派人护送太子返回了楚国,再加上范睢在一旁替楚太子说好话,于是秦昭襄王就默认了楚太子归国一事。

[var1]

楚太子归国后,楚顷襄王果然去世,于是太子立即继位,是为楚考烈王。考烈王考虑到自己新君登基,国内的局势不太稳定,再加上秦王也没追自己,默认了自己归国。因此他也就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没掺和进长平之战。

还有韩国和魏国。韩国因为被打怕了,整个长平之战期间都是战战兢兢,不敢吭声。魏国很搞笑,长平之战期间,魏国国内还举办了一场热烈的廷议——讨论长平之战。最后这场廷议的结果竟然是秦国伐赵有利于魏国,魏国不掺和长平之战……

为此有人反问魏王,说秦胜赵败,我魏国何利之有?魏王大言不惭的说:赵国的羞辱就是我国的福气啊。(邻之羞,国之福也)十足地看热闹不嫌事大。

相比于被打怕了的韩国,暧昧的楚国,不要脸的魏国,齐国的态度比较特殊。其实齐国有救赵国的想法,比如长平之战前,齐国就曾经救援过赵国(中学课本上的《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讲的这次事件)一次。

但是,还是前面提到的老问题。赵国实力强于齐国,而且赵国不知收敛,经常干一些让人怀疑它有野心的事,比如接纳齐国叛逃的大将田单(摆火牛阵的那位猛人),还比如赵国主动收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这都让齐国对赵国很不放心。

[var1]

再加上齐襄王死后,继任的齐王建(最后一任齐王)年少,国事皆决于君王后,而君王后又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不想把齐国拖入战火。因此在长平之战期间,当秦赵双方的规模越打越大,君王后害怕了,她怕齐国也卷入大战。于是她就坚决拒绝了赵国的求援。

当然了,看戏归看戏,各国也不傻,如果赵国玩完了,各国也要跟着倒霉。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各国之所以会坐山观虎斗,与秦国的外交斡旋以及赵国君主在决策方面的失误,也有一定的原因。

长平之战期间,为了断绝赵国的外援,秦国先是忽悠了赵国,借赵孝成王派来媾和的使臣之嘴,大肆宣扬赵国主动来使,骗得其他诸侯国以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谈和,错失了第一时间援救的时机;紧接着,秦国散尽财宝在各国内部运作,使得各国都有“看戏派”在摇旗呐喊,劝各国国君不要管闲事。

[var1]

比如这些人就曾经跟齐国君王后说,齐国如果增援,秦国就会撤退。但秦撤军的后果就是赵国兵不血刃拿下上党地区,并坐得上党十七座城。此事对齐国无益,只会白白便宜赵国。齐国君王后就是因此被说动了心,才下定决心不管闲事。

最后,秦国又派兵守住各国通往赵国的隘口,比如秦军提前占领垣雍这个战略要点,让魏国无法支援。就这样,赵国的外援彻底被秦国断绝。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期间,如果齐国答应救援赵国,秦国是很有可能退兵的。但是以齐国代表的“五弱国”出于坐视秦赵厮杀,想渔翁得利,并且也不想让赵国白捡上党十七座城池的心态,最后都没有援赵。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收藏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当“马其顿方阵”遇上秦国军队,双方之间有何优势?多方面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国箭阵vs马其顿方阵,马其顿王国能打败秦国吗,马其顿与秦国的关系

    不然秦始皇也是一个足以让西方人倾倒的伟大君主了,那么如果当时强大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中国的话,会和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碰撞出什么精彩的火花呢?其实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表明“亚历山大东征”是奔着中国来的,也有理由怀疑征服中国是否在亚历山大的规划之内。当然了,这并不能够阻拦我们拿它来做一个比较。[var1]时间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亡吴国,那么越国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今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非攻,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墨子节葬下篇》[var1]越王勾践死后,他儿子鼫与继位,这位越王在位时间不长,只在位六年就去世了。鼫与去世后,他儿子越王不寿继位。这位越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他在位期间没有像爷爷勾践时代那样富于侵略,而是专修

  • 合纵连横的意义在哪里?读懂“合纵连横”,就读懂了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研究,战国合纵连横讲解,战国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合纵的成功短暂遏制了秦国的扩张,那么连横的出现让各诸侯再也无力对抗秦国,从春秋时代开始,漫长的兼并战争打下来,幸存下来的六国已然失去把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可能,留给他们的选择无非是“抗秦”或“事秦”而已。而“合纵连横”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愈发鲜明的时代潮流,换言之,读懂了合纵连横,我们就能读懂战国

  • 秦齐争霸: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称帝的目的是什么?看战国政治角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称帝是没用的,不要说称帝,称天皇都没用。因为还有一个周天子在那里呢,虽然是个摆设,但好歹还是天下共主,就像儿子和父母关系不好,但名义上、血缘上还是各个诸侯的父母吧。所以这就牵扯到当时秦齐争霸的一个时代背景。[var1]秦齐为什么要称帝——

  • 田氏代齐:田氏抢走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什么不改国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田氏如何篡夺齐国,田氏与姜子牙什么关系,田氏怎样占领齐国

    [var1]姜子牙本来是东海人,很有抱负,也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此时的商纣王根本不在乎他,姜子牙在商朝没有发展空间,他想去周国碰碰运气。但是周文王并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后来姜子牙在周文王常常路过的地方垂钓,而且还不放鱼饵,他不是钓鱼,他想钓周文王。周文王见到姜子牙以后,经过一番交谈,瞬间变得大喜,

  • 信陵君魏无忌称得上是军事家吗?一个靠名声打仗的奇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信陵君人物深度解析,信陵君魏无忌是现代哪里人,历史上的信陵君有多厉害

    怎么理解这四家呢?中国近代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兵家》中解释说:“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

  • 为什么楚国被攻下首都和陪都后,还能存活五十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国首都被攻破几次,楚国最鼎盛的时期,楚国什么时候发展起来

    [var1]楚国通过对魏、齐、鲁作战,夺得土地人口资源,补充国力。公元前266年,楚国夺取了我国的彭城和萧;公元前257年,楚国夺取齐国莒和琅琊(临沂)。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三次战争使楚国的国土向北扩张,均为中原富庶地区,足以弥补丢失国土损失。楚国国土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楚号为“三楚”,西

  • 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故事?越国三千人就灭了吴国?真相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千越甲真的送给了吴国吗,三千越甲怎么能打败吴国呢,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哪个时期

    两幅大概创作于明末清初的挽联,具体作者尚有争议,并不是蒲松龄写的。这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说项羽灭秦之战,一个是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前联下句表达的都是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后终于达到某种目的。这倒也符合明末清初的形势。[var1]“三千越甲可呑吴”肯定是一种艺术性的描写,属于一种比较夸张的豪迈手法,就

  • 秦惠文王为何不用张仪的策略攻打二周?就因司马错的这一点担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惠文王对秦国的影响,秦惠文王与张仪,秦惠文王和张仪谁厉害

    张仪建议秦惠文王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资治通鉴》张仪的策略是什么呢?[var1]就是把和魏国、楚国的外交关系搞好

  • 朱元璋吃饭发现菜里有“头发”,厨子摘帽道:我是光头!险些丢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发现碗里有根头发,朱元璋厨子,朱元璋电视剧全集免费完整版

    话说,纵观华夏历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老朱外号朱重八,在元末乱世中从乞丐成为和尚之后遇到贵人赏识,历经各种生死成为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一生可谓传奇。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没啥学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朱从小就开始卖力劳作来糊口。悲剧发生一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