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是明朝嘉靖年间海盗,但是他却不是一般的海盗。他从小聪明伶俐,却不喜读四书五经,而喜欢做生意。嘉靖十九年汪直乘明朝海禁政策松缓之时,与同乡一同赴广东进行海外贸易。干走私是违法的,所以汪直投靠了海盗集团,在海盗的庇护下,继续走私贸易,这期间他已经积攒了不少的财富。
后来海盗集团被明军给歼灭了,汪直便自己干,自立为船主。汪直成为当时东亚一个大型武装海商集团的首领,并接受日本战国大名邀约,以九州长崎县为基地,从事海上贸易。此时明朝对海禁越来越严,汪直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他便纠合亡命之徒,以宁波双屿为大本营,进行武装走私,号称“五峰船主”。明朝朝廷多次派兵围剿,都是败多胜少,收效甚微。
伫立在日本的汪直塑像
嘉靖二十一年汪直定居日本长崎县,自立了一个“宋国”,自称徽王。他的“宋国”设立了官员,因为他控制了要害之处,所以日本三十六岛的蛮夷大中小名们都对他俯首帖耳,归他指挥。而此时的汪直已经成了东亚和东南亚最强的海盗势力,当时海上的贼寇,不受汪直节制的,将不能生存。
为什么汪直能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就能成为最强大的海盗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呢是西班牙人也到了中国沿海经商,他们需要汪直手上的茶叶,但是他们没有钱,只好用手上的枪来换,他们还怕自己手上的“废铁”在汪直眼中不值钱,所以纷纷贱卖。而汪直则利用日本当时处于混战时期,将这些从西班牙人手里低价换来的枪,又高价卖给日本人,从中谋取暴利。当然除了枪支外,日本人因为只顾混战,导致生活资源短缺,所以生活必需品也得从汪直那买。
汪直剧照
还有一个原因是大明朝的海禁越来越严,沿海百姓不得不冒险走私,很多人由商、民转为寇、盗,然后这些人趁机被汪直所吸收,成为了他的部署。
此时的汪直直属的部队有五千人,各个装备着精良的武器,而当时东亚东南亚甚至是日本本土最强大的大名,最多的也只有三千部署左右,完全不是汪直的对手,而且他们还得靠汪直卖给他们枪支,所以他们对汪直只能唯命是从,俯首帖耳。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一个大名对汪直不满,然后汪直就将枪支卖给他对手,不卖枪支给他,于是他的枪将越来越少,对手越来越多,最后就只能被人吞掉。而汪直也深知平衡之道,一直都是拉一方扶一方打一方,反正就是不让任何日本大名威胁到他的地位,都得听他的话。
而且和一般海盗不同的是,汪直还是希望能和大明朝和平共处,甚至愿意为大明御边,只希望朝廷能开海禁,通贸易,当然了前提是贸易通道得由他掌握。
为了达到此目的,汪直在地方官员默许“私市”的暗示下,他主动配合官府,十分卖力,平定了陈思盼等多股烧杀掠夺的海盗,维持沿海秩序,逐渐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地位,并试图在舟山沥港重建双屿港的繁华。然而大明朝廷背信弃义,嘉靖三十二年,总兵俞大猷率官军偷袭沥港围歼汪直。
汪直不得不再从事海盗活动,纠集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不过他的目的依然是八个字“要挟官府,开港通市”。他希望通过壮大自己的力量,让朝廷在剿灭他不了的时候,不得不答应他的条件,开港通市,让他的海外贸易披上合法的外衣。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胡宗宪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为招降汪直,胡宗宪先将汪直的老母妻儿放出监狱,优裕供养,后遗使至日本与汪直养子王滶(毛海峰)交涉,遂见汪直,晓以理,动以情。
胡宗宪剧照
汪直见亲人无恙,又得到开港通市的允诺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可是在去杭州谒见巡按王本固时,被王本固这个书呆子给诱捕了,最终汪直还被砍头。
不过汪直至死觉得他冤枉,他至死都觉得他是国家的大功臣,是为国家剿灭海盗而不是海盗。下狱时亦连声追问:“吾何罪?吾何罪?”他还分析了日本国内的情况,告诉嘉靖只要在广州开放海禁,允许贸易,倭患自平。历数自己剿贼的功劳后,他仍祈求嘉靖开放海禁,并承诺“效犬马微劳驰驱,愿为朝廷平定海疆。”
被斩前他只求再见儿子一面,子抱持而泣,汪直拿一根髻金簪授其子叹曰:“不意典刑兹土!”伸颈受刃,至死不挠(到死也不愿意给朝廷增加麻烦),最终他被斩,其妻子被赏给功臣之家为奴。
而深知倭患之根源,和知道没有汪直压制的倭寇将一发不可收拾的胡宗宪,得知汪直被斩后““亲临海边望祭之,恸哭不已。”汪直死前所说的“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便一语成谶,很快“新倭复大至”。汪直死后,其义子毛海峰发兵进攻中国沿海,倭寇再不受控制,从而导致了嘉靖末年的严重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