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老朱家的受益,恰恰是建立在剥夺底层基础上的。明朝初期的政策,是影响中后期混乱的主要原因。如果今天所说的这位皇帝能改革成功,绝地不会再有满清的出现。他是谁?是怎么做的?一位堂堂皇帝为何最后却惨遭毒手?
·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很多喜欢明朝的朋友提到满清就破口大骂,说满清大搞文字狱、闭关锁国、愚民统治……其实,满清搞的这些东西,那个朝代不在做?从商鞅写了商君书之后,就没停过,到了宋之后则加剧了这样的进程。这才导致著名的“黄宗曦效应”,也就是越往后越差。
很多喜欢明朝的朋友替朱元璋解释说“片板不得下海”,仅仅是海禁,并没有禁思想。这样自欺欺人的说辞,稍微有点思想深度的人都没法接受吧。且不说老朱搞的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仅仅海禁这一条就阻碍了多少东西?而正德皇帝,正是从郑和下西洋的经验中看到了希望,他的计划就是重启海运。
·明朝最赚钱的生意
海运,不仅仅是明朝时期最赚钱的生意,也是自古至今世界各国最赚钱的生意。为了争夺海上的霸主地位,西班牙、葡萄牙、英、法、德、美等国曾打得一塌糊涂。
当很多人说“郑和下西洋”仅仅是明朝皇室的游戏,是朱棣为了炫耀国威而搞的政治造势,完全是劳民伤财的。
作者都怀疑,说这些话的人,都不会上网吗?不会在网上查资料吗?不会独立思考问题吗?朱棣是造反上位的,多年战争后大明穷得裤子都快穿不起了。他靠什么大修国书《永乐大典》?靠什么镇压反抗他朱允炆残余势力?靠什么打了几十年的仗?他养的鸡会下金蛋吗?
不,恰恰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为他提供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巨额的文化投入。既然郑和下西洋如此挣钱,怎么就变成后人嘴里劳民伤财的东西了呢?
·能把白的说成黑的的一群人
问大家一个很幼稚的问题:戚继光抗倭是和谁打了十几年的仗?有读者会生气的说,这个作者是不是白痴,民族英雄戚继光打的当然是日寇了。
但事实上呢?事实是“十倭九寇”,真正的幕后老大是江南的文官集团势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嘉靖和文官之间为了海运权打的十几年的内战。
也是此战彻底伤了明朝的元气,为后来明朝的覆灭埋下了重大伏笔。自土木堡之变之后,文官集团就几乎掌握了大明的控制权
。为了攫取更大的财富,这些土族在掌握了话语权之后,是无所不用其极,贪婪到了极限,其后来的代表人物就是反对正德下西洋的“刘大夏家族”。
而年轻有为的正德朱厚照,就是想通过海运来取得财政权,从而进一步改革明朝当时糟糕的政体环境。
但读书人最大的本领就是能把黑的说成白的,谁危害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骂谁,难道不是吗?
·抗争到死的皇帝
在明朝史官和后来的继承者嘉靖的操纵下,聪明绝顶而又文治武功的正德朱厚照,被他们黑成了“煤球”。
这位曾经亲自披甲上阵,亲斩敌军一人,大败“小王子”,确保大明十年太平的勇者之王,只因想改革,想收拢文官集团的权力,就被他们写成“荒淫无道的昏君”,正德从懂事都在抗争。
朱厚照看不惯那些满嘴仁义道德背后却男盗女娼的上层官僚,他装疯卖傻,一是为了自保,二是韬光养晦,躲过杨延和等这样的权臣的陷害。
他真的不能生育吗?他真的昏庸不堪吗?他培植“太监”,不就是等着有着一日和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吗?他出关带兵,不是为了收拢军权吗?他重启郑和下西洋计划,不就是想把财政权抓在自己手里吗?如果他的计划能成功,打败文官集团的控制,做一个真正的帝王。
以他的文韬武略,对外开启像永乐时代的国际贸易,大发外贸之财。对内,开放思想,巩固边境,甚至还会在经济丰盈之后开疆扩土,这样,明朝还会颓废下去吗?
·臣民为何反对皇帝?
提到明朝的文臣,包括后来的东林党,有些人是赞不绝口,说他们多有骨气。如果真的是那样,也不会看着崇祯活活穷死,家里却钱财堆积如山。更不会因为“水太凉”、“头皮痒”而剃发易服,为还没站稳脚跟的满人出谋划策了。
当三千道士下山抗清,却有万名举人上京赶考,这不是明朝自己多年教育的结果吗?最后我们每个人总要为自己的过错买单的。
明朝文官反对的是皇帝吗?他们反对的是危害他们利益的人。从皇帝、太监到普通百姓,谁想从他们嘴里夺食,谁都会被骂,谁都死的不明不白。
·改革失败被害的皇帝
明朝皇帝们真的都很奇葩、都很傻吗?不,他们比谁都聪明。他们只是在没有实权的时候,装傻而已,目的就是为了多活几天。
在明朝,能自然死的皇帝有几个?崇祯、天启、正德……至少有六位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仅仅“落水感冒死的”就两位,这是不是太蹊跷了?看看唐宋元明清,那个朝代的臣子敢像明朝那么大胆?这些自私自利的保守势力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关键,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那就朱元璋。
为什么你们老朱家,就可以自私,我们就不能自私呢?对于作者这样的观点,读者您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