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来孙被告谋反,查明后证实其无辜,为何他仍然撞墙自尽

朱元璋来孙被告谋反,查明后证实其无辜,为何他仍然撞墙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252 更新时间:2024/1/31 4:41:32

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出生于洪武三年。一个月之后,便被封为鲁。洪武十八年,朱檀前往山东兖州就藩。然而洪武二十二年,年仅二十岁的朱檀就英年早逝了。他去世以后,独子朱肇辉承袭鲁王爵位。

朱肇辉去世后,其子朱泰堪又承袭了爵位。朱泰堪死后,其子朱阳铸又承袭了爵位,因此朱阳铸为朱元璋的玄孙。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朱阳铸的幼子朱当沍,也就是朱元璋的来孙。

朱当沍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棒,史书记载:“正德中,贼攻兗州,帅家众乘城,取护卫弓弩射却贼。”因为他率护卫击退了进攻者,从而得到父亲朱阳铸的赏识,此后他便更加喜欢练武了。

当时有个叫梁谷的人,平时无恶不作,原本与鲁王府中的袁质和赵岩交好。后来梁谷当上了吏部主事,就渐渐看不起袁、赵二人。有一次,梁谷在和两位老乡,西凤竹和屈昂喝酒时,恰巧谈论到袁、赵二人。

没想到这两位老乡,都曾和袁、赵二人有过节,于是梁谷便打算联合两位老乡,铲除自己不喜欢的人。于是他便在老乡面前说袁、赵的坏话,当时他还有个对头叫高乾,本来没有他的事,梁谷硬是将高乾列入袁、赵一党。

就这样,梁谷、西凤竹、屈昂三人,就开始部署他们的计划。他们编了一个谋反的故事,谋反的主人公就是袁质、赵岩和高乾。之后,梁谷利用职能之便,将故事告诉了吏部尚书杨一清。杨一清一听这还了得,赶紧就将事情告诉明武宗,明武宗便派人去兖州监视一切。

那么朱当沍又是怎么牵扯进来的呢?

鲁王府有个叫马魁的长史,朱当沍受到鲁王赏识后,他便想着巴结朱当沍。结果朱当沍根本没有理他,这让马魁心存怨恨。后来朱当沍看中一个护卫,想收为自己的亲随,就让马魁帮个忙。

结果马魁借此事报复朱当沍,将那个护卫给贬职了。朱当沍一气之下,就去找马魁理论。父亲朱阳铸劝他不要无礼,朱当沍却说什么宁愿造反,也不受马魁的气,这可让马魁抓住了把柄。

没多久,袁质、赵岩等人“谋反”的事情传了出来。马魁想到当初,朱当沍曾与袁质等人一起射箭,还因为袁质箭术好赏赐过他,于是便鲁王告发,称朱当沍就是幕后主使,又说朱当沍私藏兵器,这是最好的罪证。

原本朱当沍与此事无关,就算真的调查起来,也查不出什么。可是万万没想到,还真的在朱当沍家里查出了兵器,这下算是实锤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兵器呢?难道朱当沍真有谋反之心?

其实这些兵器,并非是朱当沍准备来谋反的,而是当年他率人退敌时,向鲁王府护卫借的兵器,之后就一直放在这里。可没想到的是,这些兵器却变成了他“谋反”的铁证。

鲁王见儿子真的私藏兵器,心想这下不得了,他害怕祸及全家,只好主动向朝廷揭发了儿子的“罪证”。

之后,朝廷马上派了大理寺卿王纯、锦衣卫指挥韩端等人去往兖州调查。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此事疑点重重,而且也证实了朱当沍的兵器,是当年退敌时向鲁王府护卫借的。如此一来,案情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马魁一看朱当沍可能会无罪释放,马上又去找了两个人,设局要诬陷朱当沍,谁知这两个人反而被抓了。不仅如此,他们还招供了一切,称所有事情都是马魁指使的,朱当沍并没有谋反。

这样一来,朱当沍的清白终于得到证实,马魁也被判处斩首。这件事可谓是峰回路转,但反转还在后面。按理来说,朱当沍就应该无罪释放,继续回去过宗室子弟的富贵生活,然而他最终却选择撞墙自尽。

朱当沍被告谋反,朝廷查明后,已经证实其无辜了,为他仍然撞墙自尽呢?

原来朱当沍案件发生的时候,明武宗正好因为在豹房玩乐受伤了。所以整个案件,都不是明武宗亲自处理的。众所周知,明武宗宠信宦官刘瑾,所以整个过程,几乎都是由刘瑾处理的。

虽然朱当沍已经被证实无罪,但当时并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因此仍然维持了之前的判决:“以藏护卫兵器违祖制,废为庶人。”

朱当沍已经知道自己无罪,所以当太监准备押他去流放的时候,他还毫不知情。太监骗他,是朝廷派他去拜谒祖陵,结果到达目的地之后,他才发现这是要囚禁他。于是朱当沍大喊了一句:“冤乎!”紧接着撞墙自尽,以证清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侄儿毒害嫡母,陷害兄长,为何朱棣却让他承袭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叔侄皇位之争,朱棣的皇后在朱棣多少岁时死的,朱棣抢侄子的皇位说明了什么

    其一,“平阳王济熿,幼狠戾,失爱于父。”说明朱济熿从小性格就凶狠暴戾,连其父朱棡都不喜欢他。其二,“济熿与燕王子高煦、周王子有爋动邪诡相比,不为太祖所爱。”当初朱元璋召秦王、晋王、燕王和周王的世子,以及庶子中年纪较长者进京读书。可是晋王三子朱济熿、燕王次子朱高煦、周王次子朱有爋三人因品性问题,均不受

  • 安徽凤阳:一个本有机会成为明朝都城的地方,为何被朱元璋放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安徽凤阳哪的,明朝时凤阳是现在的哪里,凤阳在明朝属于什么样的存在

    在明朝之前,定都应天的政权大都是身处整个中国分裂时期,如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没有哪一个同意中国的政权定都在这里,故而明初大臣和朱元璋都认为应天缺少作为都城的霸气。不久之后,明军北上,相继占领原北宋都城开封和元大都北京,建都在何处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上议程,然而意见却非常难多:支持建都开封的认为,开封地处中

  • 明朝第一场国考:有外国人考中,但最后放弃官职直接回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参加科举有多少人,明朝科举如何授官,明朝的科举怎么考

    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个人写过这种事,在《万历野获篇》就有一篇文章是介绍了当时的第一次国家考试。因为在此之前国家还没有完全收复,所以直到建国第四年,也就是1371年的时候,才搞了第一场考试。那时候是刚刚平定下来,所以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需要人才来帮助他治理自己的国家。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多找一些人才,所以

  • 宋代古装美男我只服这13位!帅得很有古典感,个个龙章凤姿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十大惊艳古装美男,让人一眼惊艳的古装美男,最帅气的古装美男

    想也是如此,毕竟宋朝的手工业发达得很,可是比唐朝盛世还要富有诶。而如今也有不少良心剧还原了宋朝时期人们的服饰打扮,生活面貌。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宋朝时期各种各样的男子的风华!一、陈晓由于最近《梦华录》的热播,陈晓一时间风头无两。未播前便引发讨论,开播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虽说后来有些争议,但其实若不

  • 三国时期的克制骑兵战术:诸葛亮的战术一直到明朝都在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怎么战胜骑兵,诸葛亮使用的三个兵种,三国诸葛亮输出战法

    一,诸葛亮克制骑兵的战术我们知道,魏国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北方原野的战斗中这往往是吴蜀军队的噩梦。缺乏强大骑兵部队的刘备集团,难以,“士卒所凭,以阻突骑之冲突”(《读通鉴论》卷10)。可以大大减杀曹魏骑兵的威力,充分发挥兵精器利、擅长山地作战的刘蜀步兵的长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

  • 如果他不被人害死,明朝还能再活300年,此人想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历史上宁死不屈的人,明朝历史上逃过一劫的人,明朝时期死得最惨的人

    如果有幸遇到了一位“好”皇帝,这个帝国就繁荣昌盛了。如果遇到一位“坏”皇帝,这个帝国就会国破家亡。所以,作为网络时代的现代人,绝对不要相信什么千古一帝的鬼话。无论是秦汉,还是唐宋元明清,他们只要是帝制时代,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唯一所不同的是,明朝离我们很近,我们对明朝的历史知道的多一点而已。很多不懂明

  • 盘点对明朝影响最大的五个人,既有名相,也有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抗金名将韩宇飞,明朝100名将排名,明朝最厉害的十大将领

    张居正,他出身寒门,天资聪颖,胸怀济世之才,历经官场数二十年,终成大器。万历朝任内阁首辅,主政十年间:推行考成法,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推行一条鞭法,革新税赋,梳理财政,百姓为之欢颜,国库充盈,可支10年有余。拯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他敢于改革,锐

  • 宋代水运:体系成熟且发达,为何宋朝漕运资源利用如此高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水运图,宋代江苏漕运,宋朝水运最新消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收入水平和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一个朝代,其财政赋税的收入之高,商品经济贸易的吞吐量堪称整个盛唐的三倍有余。而作为宋代经济发展和发达商品贸易的承载体,宋代的水运可谓是功不可没。(1)陆地交通系统的破坏,无法担负起宋代经济腾飞的重任宋代之前的五代十国是一个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局面。而长

  •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宋朝,曾靠这个“武器”制衡对手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朝最软弱的一个王朝,历史上最软弱的宋朝,宋朝军事实力真的很弱小吗

    可辽国拳头硬,宋朝没他壮,却比他胖,耐揍。双方谁也吞不了谁,所以在后来,签订了 “澶渊之盟”,宋朝每年给辽国一点好处费,总算不用挨揍了,辽国也不用受穷了。 “澶渊之盟”里有一个提议—— 在边境开放榷场,也就是宋辽双方在边境的贸易据点。开放榷场后,辽国发现,宋朝打仗是不在行,但做生意,他们真玩不过。宋

  • 明朝灭亡有个重大因素,为何至今还有人想模糊?这要追溯到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明朝灭亡朱元璋能救过来吗,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那就是海禁。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先生就制定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这是为了海防。但如果明朝按老朱制定那套东西玩下去,明朝早就亡了。作者上篇已经谈过了,在此就不多谈了。在郑和之后,嘉靖年间又开始了严厉的海禁,这也促成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后来隆庆被逼开关,稍微松弛了一点,但终究没逃出海禁的危害和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