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仁宣二帝驾崩后 明朝的盛世即宣告结束 其实一切早有预兆

为何仁宣二帝驾崩后 明朝的盛世即宣告结束 其实一切早有预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295 更新时间:2024/1/4 19:04:47

明朝的盛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自从朱元璋时期,经过他的励精图治,一直到明宣宗末期,这一段时间都是明朝的盛世,而之所以有了仁宣盛世,是因为这个时期是明朝的最鼎盛时期。但是凡事都有盛极而衰的现象,一个朝代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仁宣二帝在洪永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军事、化等方面的政策做了一些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有些方面的改制恰恰为后来社会不安定埋下了伏笔。

仁宣之治下的明朝盛世现象

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于永乐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阁大臣有了处理政务的权力。其实早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因为政务处理需要,就仿造宋朝的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参谋政务,但是此时这些阁臣只是以秘书的形式辅助朱元璋,是没有实权的,这一方式一直延续到永乐初期。朱棣当皇帝后,因为既要领军打仗,又要处理国家政务,是在分身乏术,最后就在朱元璋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内阁。至此明朝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只是这时,阁臣职位级别只有五品。

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

到了仁宗继位后,他一是为了回报帮他登上皇位的大臣;二是让阁臣在朝堂上更有威信,于是就让阁臣各自兼任一个二品或三品官衔。另外,个别阁臣还会加三孤头衔(少师、少傅、少保,都是从一品),这一时期是明朝阁臣最位高权重的时期,后来的宣宗也继续采用。不仅如此,到了宣宗时期,又给内阁阁臣了一个更大的权利——票拟。至此,明朝虽然在名义上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经过仁宣二帝的改制,反而让阁臣的权利更高于前朝的相权,而且人数也又两人(正副丞相)增加到了七人(内阁一般为七人编制)。

内阁权利过大在仁宣二帝时期还没有显现副作用,这是因为他二人都是贤明勤政的皇帝,而大臣也都是守正有礼的臣子。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一个赛一个的懒政,这些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就不得不重用宦官压制文臣,因此后来宦官专权时有发生,成为明朝衰败的原因之一。

仁宣时期加强阁臣地位和权利

仁宣二帝鉴于洪永时期的严苛铁律对百官和百姓过于严格,就采用宽松治国的方式,而这一体现就是广开言路。在洪武、永年时期,因为两位皇帝都是搞“一言堂”的主,平常不找官员的麻烦就很不错了,所以百官自然也不敢随便说皇帝的不是。而到了仁宣时期,他们则发扬了李世民纳百官之言的优良传统,不管是谁、不管品级都多低,都可以皇帝直接进言。因此从这开始,言官们就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事实证明,这些言官都是吃饱了没事干的角色,他们的谏言并不能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反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仁宗多娶了两个老婆,言官就说他好色;宣宗在闲暇之余斗了两次蛐蛐,言官就给他起了个“蛐蛐皇帝”的外号。可见广开言路也是要分进言对象的,仁宣二帝作为贤明的皇帝自然不会和言官们一般计较,但是后来的皇帝为了避免言官喷自己口水,就会主动挑起文官之间互相掐架,也就是党争。所以仁宣二帝做梦也没想到,广开言路会引起这样一个祸端。

明宣宗因为个人爱好被言官骂

不得不承认,仁宣二帝的各种改制和为政方针,确实让明朝的国力更上一层楼。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比较安定的情况下,上至皇帝、下至臣僚,都渐渐沉浸在这一歌舞升平现象中,从而放松了对地方官员的治理。恰逢这一时期一改洪永的严苛治吏方式,使得地方官员贪污现象十分严重。

比如:“垦荒田永不起科及洿下斥卤无粮者,皆核入赋额”。这是说,洪武时期对那些开垦了荒地的农民不征收赋税,而到了宣宗时期,地方官吏则不再维持这一政策,而是所有土地,包括洼地池塘盐碱地不能生产粮食的,都统统计入赋税之列,而那些违规收取的赋税则都进入了官员私囊。不仅如此,在宣宗时期北方各地多次发生洪灾和旱灾,朝廷就会立刻下发免费赈灾粮食,但是到了地方官员手中,则成了暂时借给难民,之后还需要难民还给当地政府。还有在土地所有权方面,原本按照洪武时期的政策,百姓开垦的荒地属于自己所有,但是宣宗时期,地方官偏偏要把土地收为政府所有,然后再重新给农民分配减量的土地,而剩下的土地则被地主和官员兼并。

宣宗时期的流民祸患最后危及明王朝

在这样的情况下,山西、山东、北直隶地区年年都会出现不少的流民,他们逃亡他乡不仅带走了当地的劳动力,而且也对其他地区的治安造成不稳定影响。所以说,明朝的流民现象就是始于仁宣时期。

仁宣二帝都是以文治国的君主,所以他们不奢求在疆域扩充上有多大的做为,只求边界安稳,为达这一目的甚至不惜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固有领土。在宣宗五年,经过朝廷的多次商议,最终决定放弃对开平地区的直接控制权,将开平卫内迁到独石堡。这样做的影响就是,完成了以长城为北方主要防御体系的架构,而且也是唯一的、直接的屏障;同时也失去了包括龙岗、滦河在内的险地三百余里。这一做法对明朝中后期防御北方游牧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后来瓦刺在绕过宣府后,就轻而易举的来到了北京城下。

明长城和北京之间的距离

以上说的这些军政改制和社会矛盾所造成的危机,虽然在当时没有触发,绝大部分原因是皇帝和大臣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是皇帝终究会驾崩的、大臣终究会退休的,如果继任者不能继续缓和矛盾,那么这些危机就会一触而发。所以在英宗继位后,明朝的国力就快速的走向了下坡路,从此一蹶不振。

更多文章

  • 明朝恶霸围困官兵,朱元璋怎么处置?三百多人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下令处死贪官老头却大闹,朱元璋惩治恶霸,朱元璋为何一上朝就处死诸多大臣

    一、恶吏害民话说洪武年间,溧阳县有个叫潘富的人,他是县衙里的皂吏(即衙役)。别看潘富不是官,但却是当地的一霸,他教唆县官贪赃枉法,自己趁机“挟势弄权”。在洪武十八年,有个叫李皋的陕西书生被任命为溧阳县的知县,到任后就与潘富同流合污,向百姓收取各色名目的苛捐杂税,然后从中收取好处。为了控制县官,潘富还

  • 既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为什么在宋朝寡妇最受男人欢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妇人生活,宋朝时候一般农村男女的生活方式,宋朝改嫁的习俗

    当宋朝理学盛行时,宋人便会惯于把妇女的贤良与家道的兴衰挂钩起来。司马光提出为人妻者必具“六德”:一曰柔顺,二曰清洁,三曰原妒,四曰俭约,五曰恭谨,六曰勤劳。当中位于第二的“清洁”并非指个人卫生,而是强调妇女应该洁身自爱,夫亡而守节,也就是所谓的“贞女不更二夫”。不过,在家训着作中,也仅司马光一人谈及

  • 在教会太监识字后,明宣宗从中选择秉笔太监,代他用朱笔批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宣宗让太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明宣宗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明宣宗为什么要教太监读书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心思缜密、行为处事都非常小心的人。他常常会怀疑别人,在一篇文章、一首诗、一句话、一个字,甚至是奏折里的词句,只要他认为对他不利的,都会治罪,动辄就会砍头。抱着这种怀疑一切的心理,朱元璋看着身边的任何人都很可疑,宦官也不例外。朱元璋对宦官的危害非常警惕,他曾说“此曹善者于百中不一二,

  • 故宫的地板坏了,专家进行修复时,才发现朱棣的心到底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打开故宫地砖发现朱棣心真狠,朱棣修建故宫的原因,朱棣为什么修复故宫

    历朝历代能够成为一国之君的人,必然都是很有头脑的,而且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杀伐果断。从主导了弑兄夺位的李世民,到被迫逼宫谋反的朱棣,再到参与九子夺嫡的雍正,哪个皇帝不是个狠人?但我们终究还是低估了他们的狠辣程度,直到近代修复故宫地板时,专家们才知道朱究竟有多么心狠手辣。 朱棣与故宫 一说到故宫,

  • 公孙策是包拯的得力干将,为何包拯要将他斩首?原因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包拯和公孙策的关系,包拯斩公孙策完整版,包拯和公孙策是一个年代的人吗

    在《三侠五义》、《包青天》中,公孙策发明了三个铡刀,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龙头铡,专铡上层皇亲国戚,凤子龙孙;虎头铡,专铡那些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狗头铡,专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相传,包青天救过刘太后,刘太后给了他先斩后奏的权力,所以这铡刀铡过陈世美,铡过西宫娘娘,铡过太师。这些人物,连皇帝

  • 公孙策全力辅佐包拯,包拯为何要斩他?原来这是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包青天包拯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一生破案无数,从不偏袒,即使再亲近的人,只要犯法了,他都会铡于铡刀之下,包拯的侄子包勉犯罪了,就死在了包拯的铡刀之下。皇上还赐给他尚方宝剑,可以上大昏君,下打权臣。包拯的开封府内,有三口铡刀,分别是龙头铡,专门铡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门铡文武大臣,狗头铡

  • 你如何看待崇祯诛杀魏忠贤的做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崇祯杀魏忠贤后悔吗,崇祯什么时候杀魏忠贤,崇祯怎么废掉魏忠贤

    可以看的出,明熹宗对魏忠贤的评价很高,是可以重用的,但是可计大事是正确,恪尽忠贞这谈不上了,魏忠贤把持朝政,党同伐异,陷害忠良。确实确实是这样。魏忠贤虽然以权谋私,但是他的确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虽然整个明朝被魏忠贤搞得乌烟瘴气,但是他能以残缺之身,把持整个朝政,可见他也是有一点本事,魏忠贤的治国能力绝

  • 他与岳飞同为中兴四将,一生战功赫赫,却被后人唾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兴四将岳飞简介,后人是如何评价岳飞的,岳飞与中兴四将的关系

    《中兴四将图》张俊画像张俊,字伯英,生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祖籍凤翔成纪(今属甘肃天水),南宋著名将领,和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并称为“中兴四将”。张俊十六岁从军,最初为弓箭手,曾参与征讨西夏、镇压农民起义,因功晋升武官,后率部追随康王赵构。赵构即位后,史称宋高宗,任命张俊为御营司前军统制

  • 秦始皇统一天下,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他的原创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设立郡县制,秦始皇实行的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为什么秦始皇用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国时郡县制的状况,郡县制的设立对之后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郡县的出现并不是秦统一六国后自动生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变迁过程。一、郡县制的起源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在设置之初郡与县并非隶属关系,早期的郡多为设置在各诸

  • 曹操要杀吕布,为何先询问刘备的意见,而不问身边的郭嘉和谋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说了什么话曹操决定杀了吕布,刘备吕布郭嘉三势,吕布能打过刘备吗

    吕布虽勇猛可惜人品不行,被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徐州后,吕布退缩下邳城,最后被手下绑了出城投降,这时候曹操对于这位天下第一猛将是收是杀选择题上,不是问谋士郭嘉,而是问座上客刘备“何如?”其实这是曹操和刘备的又一次对决。吕布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刘备好心收留却被出卖。吕布这个人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先是当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