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问少女:天下什么最大?少女只回4字,便成为朱元璋儿媳

朱元璋问少女:天下什么最大?少女只回4字,便成为朱元璋儿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740 更新时间:2024/1/6 7:55:5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时候只是因为你的一句回答,就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让自己在福祸的天平两端徘徊。

历史上,一位少女就是凭借着回答了朱元璋的一个问题,而成为了他的儿媳,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开了祸福相依的一生。

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少时家里十分贫穷,吃了很多苦。家里虽然贫穷,但生活还算过的下去,一家人平安和睦就是他眼里最大的幸福。但“天不遂人愿”,有时候当你适应这种苦哈哈的生活时,它往往会给你致命一击,让你承受生活更大的苦难。

1343年,朱元璋所在地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农民以土地为生,天气大旱导致没有一点收成,所有人都陷入饥饿的恐慌之中。不仅如此,蝗灾、瘟疫接踵而来,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可以称得上是人间炼狱。朱元璋的父母与兄弟也不幸死亡,而他连棺材钱都买不起,只能草草的下葬。后来为了活命,只好远离家乡,四处流浪。

他当过扫地僧,做过乞丐,只要是能够吃上饭,什么活他都能干。对于那时候的他来说,能够吃饱穿暖已经是上天对他最大的恩赐。苦难可以击垮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在这些年流浪的生涯中,朱元璋见识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

朱元璋虽然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也知道“人穷志不穷”的含义,始终都积极的面对生活,充满着斗志。

在加入农民起义的队伍之后,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赢得了许多人的拥护。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的仁厚,淋过雨的人总是想给别人撑把伞,他不想让更多的人受苦受难。后来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率领自己的部下,出兵北伐,一举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在推翻元朝的过程中,朱元璋也遇到了生命中的劲敌,他称之为“天下奇男子”,这个人就是元朝将领王保保

劲敌王保保

王保保是蒙古人,原名扩廓帖木儿。但是出生在中原,后来又生活在中原,所以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大,自然也有了一个汉名。虽然王保保对中原有很深的感情,但是一个人的血统是无法割舍的。当自己的王朝面临着被中原儿女推翻的危险,他毫不犹豫的选择捍卫自己的王朝。

他深知在国家大义面前,任何的儿女私情都应该舍弃。从元末农民起义开始,王保保凭借着自己的能力镇压反动,立下了赫赫战功。

王保保骨子里有蒙古族的刚勇,身上也有着中原儿女的柔韧。他擅长骑射,武功格外高强,凭借着一己之力,一步一步的赢得了元朝皇帝的信任与嘉奖,成为了元朝一代风云人物,被封为左丞相。

直到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军队进入大都,宣告了元朝的灭亡。许多元朝将领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保住自己的地位,都对朱元璋俯首称臣。只有王保保一直不愿意归顺朱元璋,仍然保留着复兴元朝的信念。

当时朱元璋十分的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虽然二人是敌对的立场,但是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利益的不同,就贬低对方,相反是更加惺惺相惜。

朱元璋不愿意这么好的一个人才被埋没被破坏,他想为自己所用,于是很多次对王保保下招降帖子,承诺给他无尽的荣华富贵与无上的权力地位,但是王保保不为所动。以一己之力,一直致力于复兴元朝,与明朝做对抗。直到1375年,不幸殒命。

儿媳观音奴

朱元璋在派遣最能代表明朝诚意的使臣劝说王保保归顺的时候,王保保都不为所动。他听说王保保是一个最重视亲情的一个人,于是就想用亲情来逼他就范。

在一次作战活动中,派人抓了他的妹妹观音奴。对外宣称是想和他的妹妹交一个朋友,实则是拿他的妹妹要挟王保保。朱元璋见到他的妹妹之后,发现她并没有因为被抓而表现出一丝的恐惧。于是就问道:“天下什么最大?”他的妹妹回答道:“忠孝最大”。

朱元璋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尤其是面对自己的父母。所以听到她的回答,十分的满意。朱元璋本来以为他的妹妹会借此来讨好自己,会说这个世界上皇帝最大,说不定自己一高兴就会放了她。没想到,观音奴面对强权毫不畏惧,坦坦荡荡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算得上是一个可以称赞的女子。

观音奴不仅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骨子里更是透露着一种女子英雄气概。这让朱元璋十分的欣赏,不仅没有怠慢她,相反以最高的礼节来对待。不久,给王保保送信的使臣回来禀报,王保保不会投降,即使他抓了自己的妹妹,他知道自己的妹妹也会理解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使臣还说,当时王保保听说自己的妹妹被抓之后,第一反应是拿起手中的武器,就要往外冲,但是想起来自己的使命,又生生的止住了脚步,颓唐又无奈,将自己打发走了。朱元璋得知这种情况并不生气,因为欣赏观音奴,1371年,将她许配给了自己的次子秦王朱樉,让她成为了自己的儿媳。

观音奴虽不愿意,但也没办法,为了自己的哥哥,只好委曲求全。但儿女情长抵不过岁月漫长,最终,朱元璋还是为了稳定军心,早日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加大兵力,击杀了王保保。

观音奴虽然作为明朝皇妃,免于战火侵扰,但婚姻并不幸福,再加上思念家乡,过的十分凄惨。最终也因为丈夫的去世而不得已殉葬。花朵还未绽放,就已经枯萎。

结语

人生似海,起落浮沉,不念过去,不惧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为何仁宣二帝驾崩后 明朝的盛世即宣告结束 其实一切早有预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一年崩二帝,明朝仁宣二帝指哪两人,明朝仁宣之治后还有盛世吗

    明朝的盛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自从朱元璋时期,经过他的励精图治,一直到明宣宗末期,这一段时间都是明朝的盛世,而之所以有了仁宣盛世,是因为这个时期是明朝的最鼎盛时期。但是凡事都有盛极而衰的现象,一个朝代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仁宣二帝在洪永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做了一些改制,在一

  • 明朝恶霸围困官兵,朱元璋怎么处置?三百多人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下令处死贪官老头却大闹,朱元璋惩治恶霸,朱元璋为何一上朝就处死诸多大臣

    一、恶吏害民话说洪武年间,溧阳县有个叫潘富的人,他是县衙里的皂吏(即衙役)。别看潘富不是官,但却是当地的一霸,他教唆县官贪赃枉法,自己趁机“挟势弄权”。在洪武十八年,有个叫李皋的陕西书生被任命为溧阳县的知县,到任后就与潘富同流合污,向百姓收取各色名目的苛捐杂税,然后从中收取好处。为了控制县官,潘富还

  • 既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为什么在宋朝寡妇最受男人欢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妇人生活,宋朝时候一般农村男女的生活方式,宋朝改嫁的习俗

    当宋朝理学盛行时,宋人便会惯于把妇女的贤良与家道的兴衰挂钩起来。司马光提出为人妻者必具“六德”:一曰柔顺,二曰清洁,三曰原妒,四曰俭约,五曰恭谨,六曰勤劳。当中位于第二的“清洁”并非指个人卫生,而是强调妇女应该洁身自爱,夫亡而守节,也就是所谓的“贞女不更二夫”。不过,在家训着作中,也仅司马光一人谈及

  • 在教会太监识字后,明宣宗从中选择秉笔太监,代他用朱笔批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宣宗让太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明宣宗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明宣宗为什么要教太监读书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心思缜密、行为处事都非常小心的人。他常常会怀疑别人,在一篇文章、一首诗、一句话、一个字,甚至是奏折里的词句,只要他认为对他不利的,都会治罪,动辄就会砍头。抱着这种怀疑一切的心理,朱元璋看着身边的任何人都很可疑,宦官也不例外。朱元璋对宦官的危害非常警惕,他曾说“此曹善者于百中不一二,

  • 故宫的地板坏了,专家进行修复时,才发现朱棣的心到底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打开故宫地砖发现朱棣心真狠,朱棣修建故宫的原因,朱棣为什么修复故宫

    历朝历代能够成为一国之君的人,必然都是很有头脑的,而且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杀伐果断。从主导了弑兄夺位的李世民,到被迫逼宫谋反的朱棣,再到参与九子夺嫡的雍正,哪个皇帝不是个狠人?但我们终究还是低估了他们的狠辣程度,直到近代修复故宫地板时,专家们才知道朱究竟有多么心狠手辣。 朱棣与故宫 一说到故宫,

  • 公孙策是包拯的得力干将,为何包拯要将他斩首?原因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包拯和公孙策的关系,包拯斩公孙策完整版,包拯和公孙策是一个年代的人吗

    在《三侠五义》、《包青天》中,公孙策发明了三个铡刀,分别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龙头铡,专铡上层皇亲国戚,凤子龙孙;虎头铡,专铡那些贪官污吏,祸国奸臣;狗头铡,专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相传,包青天救过刘太后,刘太后给了他先斩后奏的权力,所以这铡刀铡过陈世美,铡过西宫娘娘,铡过太师。这些人物,连皇帝

  • 公孙策全力辅佐包拯,包拯为何要斩他?原来这是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包青天包拯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一生破案无数,从不偏袒,即使再亲近的人,只要犯法了,他都会铡于铡刀之下,包拯的侄子包勉犯罪了,就死在了包拯的铡刀之下。皇上还赐给他尚方宝剑,可以上大昏君,下打权臣。包拯的开封府内,有三口铡刀,分别是龙头铡,专门铡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门铡文武大臣,狗头铡

  • 你如何看待崇祯诛杀魏忠贤的做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崇祯杀魏忠贤后悔吗,崇祯什么时候杀魏忠贤,崇祯怎么废掉魏忠贤

    可以看的出,明熹宗对魏忠贤的评价很高,是可以重用的,但是可计大事是正确,恪尽忠贞这谈不上了,魏忠贤把持朝政,党同伐异,陷害忠良。确实确实是这样。魏忠贤虽然以权谋私,但是他的确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虽然整个明朝被魏忠贤搞得乌烟瘴气,但是他能以残缺之身,把持整个朝政,可见他也是有一点本事,魏忠贤的治国能力绝

  • 他与岳飞同为中兴四将,一生战功赫赫,却被后人唾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兴四将岳飞简介,后人是如何评价岳飞的,岳飞与中兴四将的关系

    《中兴四将图》张俊画像张俊,字伯英,生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祖籍凤翔成纪(今属甘肃天水),南宋著名将领,和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并称为“中兴四将”。张俊十六岁从军,最初为弓箭手,曾参与征讨西夏、镇压农民起义,因功晋升武官,后率部追随康王赵构。赵构即位后,史称宋高宗,任命张俊为御营司前军统制

  • 秦始皇统一天下,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他的原创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始皇设立郡县制,秦始皇实行的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为什么秦始皇用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国时郡县制的状况,郡县制的设立对之后我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郡县的出现并不是秦统一六国后自动生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变迁过程。一、郡县制的起源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在设置之初郡与县并非隶属关系,早期的郡多为设置在各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