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代的“娱乐圈”:歌舞之事,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

春秋战国时代的“娱乐圈”:歌舞之事,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868 更新时间:2024/2/10 6:12:36

《礼记》有云:“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唱歌跳舞不是拿来娱乐的,而是拿来教育思想的。如果唱歌跳舞都只是拿来娱乐,那么唱歌跳舞的坏处就一定比好处多。

那时代里也有很多流行音乐,晋国有《暇豫》,齐国有《白水》,吴国有《苏台歌》,越国有《木客之吟》。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流行的音乐,后来孔子还把这些国家的流行音乐整理编撰起来,形成了一篇《乐》。

那时代里,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朝臣,从朝臣再到庶民百姓,对歌舞之事都是很喜欢的。当时也有很多明星般的人物,有的人因为擅长歌舞之事,就到了朝堂中担任乐师,专事负责歌舞之事,比如师旷、师襄、苌弘等,其中师襄、苌弘还曾指导孔子乐理之事。民间也有很多人擅长歌舞,其中的佼佼者如韩娥、绵驹、伯牙等,这个伯牙也就是“高山流水”里的那位。

[var1]

那时代里,是仁德忠善之人也罢,是奸诈阴险之人也好,大多是懂歌舞之事的。而且在很多场合里,他们都会充分运用歌舞的教育指导作用,在特定的场合专门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歌舞,让朝堂之事在条条框框之外,还会有一些感性的东西存在。

史书中有“不韦向取下邯郸美女,号为赵姬,善于歌舞”,还有“二女皆绝色,夫差并宠爱之,而妖艳善媚,更推西施为首,于是西施独夺歌舞之魁,居姑苏之台”,可见春秋战国时代那些最为有名的女子,大多是擅歌舞的。

一般那些能够成为妖姬的女子,大多也都是乐于歌舞之事,比如夏姬、赵姬等等。君王或是诸侯宠幸妃嫔的时候,也往往想到的就是歌舞。比如周幽王为了让褒姒高兴,就是“召乐工呜钟击鼓,品竹弹丝”。

[var1]

晋国骊姬之乱的时候,优施想要拉拢申生的老师里克之时,就是专门在宴会上唱了一首《暇豫》,把里克的处境比喻为孤独的鸟,说晋献公已经产生了废黜申生的意思,里克如果继续扶持申生,那就像是自寻思路,等到申生被驱逐了,里克也就更加孤独了,更会遭到晋献公的猜忌。

在军队之中,歌舞之事有时候是庆祝胜利,有时候则又是某种信号。“石厚自矜有功,令三军齐唱凯歌,拥卫州吁扬扬归国”“大军潜出郑界,乃始鸣钟击鼓,唱凯歌而还”,这是高唱凯歌。“筵席中间召汝奏乐,要歌《敝笱》之诗,任情戏谑,若得鲁君臣或笑或怒,我这里有重赏”,这算是信号。

秦人作战前,有秦风之歌。齐人作战前,也是有齐风之歌。《东周列国志》中曾有段记载,说齐国人对外作战,列阵完成后,即是有“陈逆令诸将各具含玉,曰:死即入殓!公孙夏、公孙挥使军中皆歌送葬之词,誓曰:生还者,不为烈丈夫也”,这里的歌乐就类似于战前发誓了。

[var1]

孔子的这种态度,可谓是影响了整个时代。列国之人,在学习中原礼乐之时,不仅学乐,也学礼。就是在南方的楚国,对于歌舞的礼乐意义也可以说是深入骨髓。楚文王死后,权臣子元在文夫人的宫殿外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文夫人乃至朝臣们,对子元都极其憎恨。也正因此,后来子元为斗氏所杀,其为源头。

更多文章

  • 纸上谈兵的的赵括,不顾父母反对逆势而出,这是场必败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个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有真实本领吗,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是罪人吗

    [var1]赵国这么多名将都不敢上,说明形势险峻,估计赵王也是默许赵括母亲的说法,不然大军出征前,赵括母亲这么说,不会用赵括的,甚至可能斩了赵括母亲,最少也要下狱,几十万大军出征,居然有人公然唱反调,还是出征大将的母亲,简直不可思议。所以,应该是赵王找不到合适的人了,只有赵括愿意干,但是赵括如果干了

  • 景泰帝为何会被他的哥哥明英宗夺位复辟,他究竟哪里没做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英宗为何要夺位,景泰废帝明英宗,明英宗是怎么夺位的

    他临危受命,上台以后,在军事上,粉碎了蒙古瓦剌的阴谋,英勇不屈,坚决抵抗,坚决反对逃跑,最终,他保住了北京城,没有让明朝成为第二个南宋。(朱祁钰剧照)在政治上,他广开言路,任用于谦等贤能的大臣,铲除宦官王振的余党,让整个明朝的朝堂吏治清明,一改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朝纲不振。在经济上,他采用宽厚仁爱的政

  • 假如宋江不招安,而是选择造反,那梁山军马有可能夺得天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江如果不招安能成大事吗,宋江被招安的故事,如果宋江不招安宋江会得天下吗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也会围绕自己的理想去布局,招安也好造反也罢,都只是一种布局而以。若宋江造反,便会和地方绅士及读书人结交,打造后方治理及征兵条件,吸收更多有才之人前来。接着加大军事方面的训练,匪自然不用怎么训练,可决定造反夺天下难免会遇到厉害的对手,作战的胜败和军事训练水平以及战术素养密切相关。同事

  • 假如宋江不被招安, 自立为王或者与方腊结盟, 结局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假如宋江不接受招安和方腊合作,宋江如果和方腊联手,宋江能不能和方腊合并

    在这里我们没事假设一下,历史重演,假如宋江不被招安,自立为王或者与方腊结盟,结局会怎样?假如宋江自立为王梁山上兄弟有好几万,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就成了一大难题,要想走出这一僵局,就必须''打''。但是就算梁山上武将再多,谋士再厉害,多大的阵容也无法跟当时的北宋相对抗,简直小巫见大巫。打比方说北宋四百军

  •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为何明朝成立后不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后悔杀刘伯温吗,朱元璋刘伯温的地位,刘伯温对朱元璋最大的贡献

    刘伯温自幼也是非常聪明,曾仕元朝,因为与心中理想与现实不符,因此归隐家乡,如同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一般,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的传奇事件后,对此也是惊讶不已,于是在1360年,朱元璋特地请来刘伯温充当自己的军师,刘伯温到来以后也是大展宏图,在朱元璋对战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最后成立明朝的过程中付出了相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答了8个字救了全寺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去寺庙问和尚用不用跪,朱元璋跪拜和尚,朱元璋为什么要三跪九拜大礼

    朱元璋早些年间没饭吃,还曾去寺庙做过和尚,从那之后就与寺庙结缘,并在世界上留下许多与寺庙相关的故事。例如有一次,朱元璋去寺庙拜佛,在蒲团前问了一句:“朕要下跪吗?”在场和尚面露苦色。这个问题十分刁钻,稍有不慎就得掉脑袋,好在方丈足够机智,只回答了八个字,便成功化解局面,还让朱元璋内心十分高兴,在离去

  • 刘伯温已入土为安,朱元璋却命人开棺,里边只有一本六个字的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朱元璋见刘伯温,刘伯温什么时候追随朱元璋的

    当年乞丐出身的他,身边有一群好伙伴,后来这些人帮助他起义,成了一方霸主,主要元朝的气数也就尽了,所以就让他这个草根当上了皇帝,荣登大宝之后,他手下的将士也很给力,多次靠着他们才度过难关,其中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堪称是旷世奇才。刘伯温的能力大家也毋庸置疑,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当时最有

  • 李善长持有朱元璋免死铁卷,为何在77岁高龄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为啥杀李善长,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没杀李善长,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的吗

    李善长,安徽凤阳定远人,读书不太多,颇有心计。1353年,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任大将的时候,投奔于他,深得朱元璋器重。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帮他整顿军纪、管理官员、保证后勤供应等方面立下不小功勋。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晋封韩国公、太师、中书左丞相等职。岁禄四千石,赐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位极人臣,

  • 抗倭名将中作战最猛、武力最高的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抗倭英雄,俞大猷和戚继光谁是抗倭第一将,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棍法

    刘显是江西南昌人,天生魁梧强壮,臂力奇大,少年时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他的饭量又大,所以整天挨饿,后来实在忍不了,准备在一个废旧祠堂上吊自杀,谁知一连死了几次都没死成,心想可能是神仙护佑,便收起了轻生的想法。听说蜀地年景好些,好过活,就偷偷跑到了四川,因为略通文章,所以在一间私塾里面做了老师,教童子稚儿

  • 李自成手下的一员大将,恶毒至极,他才是李自成皇权破灭的罪魁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自成的三种狠毒手段,李自成手下谁最厉害,李自成手下的三大名将

    的确,李自成这个人做事没有主见,眼光也非常短浅,耳朵也特别软,别人随便在他面前挑拨几句,他就真的会去执行。在那些做的众多荒唐事里面,有一件最让人觉得可恨。当时他已经打到了明朝都城,在这样的绝境之下,有的大臣就对他投诚。结果没想到,李自成竟然让人欺辱了这些大臣的妻女,甚至还将这些女子们剥光了衣服,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