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纸上谈兵的的赵括,不顾父母反对逆势而出,这是场必败的战争

纸上谈兵的的赵括,不顾父母反对逆势而出,这是场必败的战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23 更新时间:2024/1/23 4:42:16

[var1]

赵国这么多名将都不敢上,说明形势险峻,估计赵王也是默许赵括母亲的说法,不然大军出征前,赵括母亲这么说,不会用赵括的,甚至可能斩了赵括母亲,最少也要下狱,几十万大军出征,居然有人公然唱反调,还是出征大将的母亲,简直不可思议。所以,应该是赵王找不到合适的人了,只有赵括愿意干,但是赵括如果干了,一旦失败全族都要遭殃,所以赵括母亲这么一闹,赵王顺势免除了赵括亲族的罪责,这样赵括也没有后顾之忧,只是没想到赵括还是菜了一点,被白起教做人。

[var1]

当时打仗的军队数字一个是虚大,一个是把运粮什么的后勤人员都算上去。长平之战,赵国必败。一方面两国综合实力没法比,体制上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崇尚军功,重农抑商。赵国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可以,国家其他底子不行,特别是处在四战之地,农业不行。另一方面,赵国最怕打阵地战,因为没粮食了,还借不到,换廉颇也是这个原因,希望换个将领速战速决。至于赵括,从历史的各种记录来看,也是夸夸其谈,但当时朝堂上上下下出奇地保持一致,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记录。

[var1]

廉颇的坚守其实大有深意,自古名将处于弱势的状态都会先坚守再伺机而动,当然这也说明赵国的国力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换作李牧,他的打法也会和廉颇一样,面对匈奴人李牧的作战方法与廉颇抗秦如出一辙。而秦国从头到尾都在寻求迅速决战,这不但是因为秦军综合实力强于赵军,更重要的是秦军补给线路过长,长期打消耗战实在打不起。所以最后关头,昭襄王才会带领20万补给部队全线压上。赵括领命出征是就注定了结局,他大言不惭地说击败秦军并不费力,仅凭这点就说明他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双方强弱形势都不知道,怎么能赢得战争。

[var1]

赵括善于丛林作战,且有战果和威望,长平之战的决定性因素不在军事,而在粮草,秦朝的商鞅改革无论军事制度还是农业制度均取得成功,且国内有巴蜀作为粮仓支持。而赵国的胡服骑射仅仅局限在军事层面,农业是赵国的短板,在求助别国提供粮草援助时,在外交层面被秦国离间得团团转,外交层面很被动。所以,这仗怎么打赵国都是输。

[var1]

赵括毕竟是年轻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从赵括身死之后赵军才崩溃来看,这个年轻人统兵能力不弱,粮草被断军队吃人肉的情况下还能坚持46天,挺厉害的了。赵孝成王自己意志不坚定,就想着尽快从长平脱身,一会儿要战一会儿要和,比秦昭襄王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var1]

赵国的失败是必然的,不是因为某人的错误而失败,赵括只是其中的添加剂而已,加速了赵国的灭亡,长平之战如果不用赵括而用李牧,最多结果就是赵国没有死这么多人,再苟延残喘些时日罢了。李牧总有老死的那一天,而白起正当壮年。秦国如初升的太阳正当壮年,而赵国如夕阳西下已垂垂老矣,赵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更多文章

  • 景泰帝为何会被他的哥哥明英宗夺位复辟,他究竟哪里没做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英宗为何要夺位,景泰废帝明英宗,明英宗是怎么夺位的

    他临危受命,上台以后,在军事上,粉碎了蒙古瓦剌的阴谋,英勇不屈,坚决抵抗,坚决反对逃跑,最终,他保住了北京城,没有让明朝成为第二个南宋。(朱祁钰剧照)在政治上,他广开言路,任用于谦等贤能的大臣,铲除宦官王振的余党,让整个明朝的朝堂吏治清明,一改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朝纲不振。在经济上,他采用宽厚仁爱的政

  • 假如宋江不招安,而是选择造反,那梁山军马有可能夺得天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江如果不招安能成大事吗,宋江被招安的故事,如果宋江不招安宋江会得天下吗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也会围绕自己的理想去布局,招安也好造反也罢,都只是一种布局而以。若宋江造反,便会和地方绅士及读书人结交,打造后方治理及征兵条件,吸收更多有才之人前来。接着加大军事方面的训练,匪自然不用怎么训练,可决定造反夺天下难免会遇到厉害的对手,作战的胜败和军事训练水平以及战术素养密切相关。同事

  • 假如宋江不被招安, 自立为王或者与方腊结盟, 结局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假如宋江不接受招安和方腊合作,宋江如果和方腊联手,宋江能不能和方腊合并

    在这里我们没事假设一下,历史重演,假如宋江不被招安,自立为王或者与方腊结盟,结局会怎样?假如宋江自立为王梁山上兄弟有好几万,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就成了一大难题,要想走出这一僵局,就必须''打''。但是就算梁山上武将再多,谋士再厉害,多大的阵容也无法跟当时的北宋相对抗,简直小巫见大巫。打比方说北宋四百军

  •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为何明朝成立后不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后悔杀刘伯温吗,朱元璋刘伯温的地位,刘伯温对朱元璋最大的贡献

    刘伯温自幼也是非常聪明,曾仕元朝,因为与心中理想与现实不符,因此归隐家乡,如同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一般,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的传奇事件后,对此也是惊讶不已,于是在1360年,朱元璋特地请来刘伯温充当自己的军师,刘伯温到来以后也是大展宏图,在朱元璋对战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最后成立明朝的过程中付出了相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答了8个字救了全寺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去寺庙问和尚用不用跪,朱元璋跪拜和尚,朱元璋为什么要三跪九拜大礼

    朱元璋早些年间没饭吃,还曾去寺庙做过和尚,从那之后就与寺庙结缘,并在世界上留下许多与寺庙相关的故事。例如有一次,朱元璋去寺庙拜佛,在蒲团前问了一句:“朕要下跪吗?”在场和尚面露苦色。这个问题十分刁钻,稍有不慎就得掉脑袋,好在方丈足够机智,只回答了八个字,便成功化解局面,还让朱元璋内心十分高兴,在离去

  • 刘伯温已入土为安,朱元璋却命人开棺,里边只有一本六个字的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朱元璋见刘伯温,刘伯温什么时候追随朱元璋的

    当年乞丐出身的他,身边有一群好伙伴,后来这些人帮助他起义,成了一方霸主,主要元朝的气数也就尽了,所以就让他这个草根当上了皇帝,荣登大宝之后,他手下的将士也很给力,多次靠着他们才度过难关,其中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堪称是旷世奇才。刘伯温的能力大家也毋庸置疑,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当时最有

  • 李善长持有朱元璋免死铁卷,为何在77岁高龄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为啥杀李善长,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没杀李善长,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的吗

    李善长,安徽凤阳定远人,读书不太多,颇有心计。1353年,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任大将的时候,投奔于他,深得朱元璋器重。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帮他整顿军纪、管理官员、保证后勤供应等方面立下不小功勋。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晋封韩国公、太师、中书左丞相等职。岁禄四千石,赐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位极人臣,

  • 抗倭名将中作战最猛、武力最高的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抗倭英雄,俞大猷和戚继光谁是抗倭第一将,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棍法

    刘显是江西南昌人,天生魁梧强壮,臂力奇大,少年时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他的饭量又大,所以整天挨饿,后来实在忍不了,准备在一个废旧祠堂上吊自杀,谁知一连死了几次都没死成,心想可能是神仙护佑,便收起了轻生的想法。听说蜀地年景好些,好过活,就偷偷跑到了四川,因为略通文章,所以在一间私塾里面做了老师,教童子稚儿

  • 李自成手下的一员大将,恶毒至极,他才是李自成皇权破灭的罪魁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自成的三种狠毒手段,李自成手下谁最厉害,李自成手下的三大名将

    的确,李自成这个人做事没有主见,眼光也非常短浅,耳朵也特别软,别人随便在他面前挑拨几句,他就真的会去执行。在那些做的众多荒唐事里面,有一件最让人觉得可恨。当时他已经打到了明朝都城,在这样的绝境之下,有的大臣就对他投诚。结果没想到,李自成竟然让人欺辱了这些大臣的妻女,甚至还将这些女子们剥光了衣服,拉着

  • 此人为保护朱元璋身中九箭,结果换来的是老朱恩将仇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打老朱,明朝哪位大将替朱元璋挡箭,历史上谁为朱元璋挡了九箭

    明太祖朱元璋有个老乡兼表哥叫陈德,民间传说,朱元璋很小的时候,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朱元璋为了尽孝心,就领着一个小伙伴,趁着凌晨天黑的时候,去一户地主家里偷了一只鸡。天马上要亮了,朱元璋默默祈祷:天再晚一点亮吧!还要去偷柴禾呢!果然天遂人愿,两人偷回柴禾,天才蒙蒙亮。这个和朱元璋一起偷鸡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