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周开始,诸侯纷纷割据争雄,为何最后是地处极西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东周开始,诸侯纷纷割据争雄,为何最后是地处极西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27 更新时间:2024/1/15 20:41:17

秦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秦国能统一天下,是因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var1]

周平王动迁后,周王室势力衰微,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能力,周天子只剩“天下共主”之名,导致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并且不再朝见周天子,为此有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让各国有了图强的契机,这便是秦国的机遇,是为天时。

地利是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距离中原较远,虽然因此被诸侯疏远,当做夷狄一样对待,但同样也因秦国地处偏僻,给了秦国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就比如战国时期的韩国,虽然地处中原,但周围却是强国环伺,阻碍了韩国的发展空间,因此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弱的诸侯国,成为被秦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人和是指秦国的君主,虽然自秦穆公为秦建立霸业后,秦国就开始进入持续衰落阶段,但自秦献公开始,直到秦始皇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期间,秦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昏君。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位君主为秦国积累了强大的国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这便是《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

[var1]

有天时机遇、地利加持,加上明君人和,秦国在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稳定了大后方,使秦国与晋国、楚国、齐国并称为春秋四大强国。之后到了战国时期,秦献公继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为其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与日俱增, 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国的统一进程

东周开始,周王室衰微,导致大国间的争霸战争开始,使秦国迎来了机遇,而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地区,给了秦国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君主一直都算得上是明君,而且秦国重视人才,不分国界的吸纳人才,并大胆任用这些人才。

自秦穆公开始,秦国便开了任用客卿制度(授予非本国人的高级官员)的先河,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公孙鞅、公孙衍、张仪、魏冉、范雎、蒙骜、吕不韦、尉缭、李斯等人都是秦国吸纳的外来人才,秦国正是靠这些外来人员变得不断强大。可以说秦国的客卿制度是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var1]

虽然在战国时期,客卿制度并不是秦国独有的,同为战国七雄的山东六国也都吸纳过外来人才,比如卫国人吴起就得到过鲁国、魏国、楚国的重用,但这些诸侯国却无法做到,像秦国那样重视、信任外来人才,吴起也是因为鲁元公和魏武侯的猜疑,才被迫先后离开了鲁国和魏国,转投楚国,但因为厉行变法得罪了守旧贵族,最终惨遭杀害。

随着楚悼王和吴起的去世,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运动也就此夭折。虽然秦惠文王继位后,由于宗室贵族的原因,也杀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但秦惠文王并未废除对秦国有利的商鞅变法,尽管商鞅变法严重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秦昭襄王即位后,又继续将商鞅变法作为秦国的国策。

并彻推行军功爵制,提拔重用平民出身的人才,为此,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秦国的历史舞台之上,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可谓是历历在目。或许山东六国也不乏一些贤明的君主,但六国的君主并没有秦国君主那样的魄力,山东六国会因为一位明君有过短暂的兴盛,也创造过霸业,但后代君主却不能守住先祖的基业。

[var1]

反观秦国,自秦献公继位后,秦国历史上出现的几乎都是明君雄主,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改革,秦国自此国力与日俱增,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秦惠文王当政期间,不断开疆拓土,壮大实力,攻灭巴蜀两国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国也是在秦惠文王时期改公称王,嬴驷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秦王的君主。秦昭襄王继位后,继续推行秦国的霸业,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了三晋、齐、楚两大强国,之后又通过长平之战,使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元气大伤,为此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至此,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只剩时间问题。

虽然秦武王(在位四年)、孝文王(在位一年,正式在位三天)、庄襄王(在位三年)在位时间不久,没来得及为秦国做出太多的贡献,但三位君主也都属于明君,即便在位时间比较短暂,但对秦国也有一定功绩,秦国的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var1]

等嬴政继位时,秦国已经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而六国虽未消亡,但已近乎沦为秦国之郡县。齐、楚两大强国徒有虚名;赵国元气大伤;韩国和魏国已经向秦国称臣,剩余的燕国仅比韩国稍强一些而已,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已经是万事俱备,不过却不太需要东风,最终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用武力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国虽然地处极西,但却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才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也是因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正是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变得富强,同时造就出一支战无不胜、可以横扫六国的强大铁军。

耕战策略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抱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140年(公元前361年),一个名叫公孙鞅的卫国人因为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正巧听闻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于是公孙鞅便西行入秦,来到了秦都栎阳,他希望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最终通过“富国强兵”之策完全打动了秦孝公。

[var1]

在公孙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国内进行变法改革,并大力支持公孙鞅。从此公孙鞅执掌大权,一场彻底的变法改革在秦国国内推行开来,同时公孙鞅给秦国制定了一个延续140年的国策:耕战策略。

什么是耕战呢?简单来说就是耕田和打仗,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耕战呢?因为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依托才能使国家独立,国君也才能受到他国的重视、尊重,所谓“弱国无外交”,力量才是提高国家地位的根本。但只拥有力量也不行,如果缺少粮食,即便国土万里,带甲百万,国家也难以为继,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

《商君书·慎法》记载:“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不过君主役使百姓,劳苦的事莫若耕田,危险的事莫若战争,没有百姓情愿为君主做这两件事,于是商鞅用刑罚来强迫、用赏赐来驱使,百姓如果追求利益或是躲避刑罚,就只能去耕田和打仗。之后秦国很快便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不断加强。

[var1]

自此,秦人生活中主要只有两件事:种地耕田、练兵打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秦国不仅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同时也铸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铁军,最终秦始皇用强大的武力统一了中国。

结语:

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主要源于五点原因:周王室的衰微,让秦国有了机遇;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秦国多出明君雄主,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秦国重视外来人才,客卿制度成就了秦国;最后商鞅变法中的“耕战策略”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抱负。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楚国国土面积最大,为何没能统一天下?看完这些原因真怪不了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楚统一的机会比秦大多了。楚崛起之际秦还不够强大,双方的起点完全不同。其次,从楚庄王霸服之时,直到战国末期,楚都是个庞大的国家。公元前224年,秦灭楚之时,老王翦坚持出兵60万。老王都不敢轻视没落的楚国,这也能看出衰败了的楚国之强。此外,国家庞大的优势就在于人口、资源。人口众多,粮食、土地、矿产等

  • 春秋战国时代的“娱乐圈”:歌舞之事,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歌舞,战国时期的娱乐方式,战国时期的歌舞有什么

    《礼记》有云:“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唱歌跳舞不是拿来娱乐的,而是拿来教育思想的。如果唱歌跳舞都只是拿来娱乐,那么唱歌跳舞的坏处就一定比好处多。那时代里也有很多流行音乐,晋国有《暇豫》,齐国有《白水》,吴国有《苏台歌》,越国有《木客之吟》。每个诸侯国都有自

  • 纸上谈兵的的赵括,不顾父母反对逆势而出,这是场必败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纸上谈兵的赵括是个怎样的人,纸上谈兵的赵括有真实本领吗,纸上谈兵赵括真的是罪人吗

    [var1]赵国这么多名将都不敢上,说明形势险峻,估计赵王也是默许赵括母亲的说法,不然大军出征前,赵括母亲这么说,不会用赵括的,甚至可能斩了赵括母亲,最少也要下狱,几十万大军出征,居然有人公然唱反调,还是出征大将的母亲,简直不可思议。所以,应该是赵王找不到合适的人了,只有赵括愿意干,但是赵括如果干了

  • 景泰帝为何会被他的哥哥明英宗夺位复辟,他究竟哪里没做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英宗为何要夺位,景泰废帝明英宗,明英宗是怎么夺位的

    他临危受命,上台以后,在军事上,粉碎了蒙古瓦剌的阴谋,英勇不屈,坚决抵抗,坚决反对逃跑,最终,他保住了北京城,没有让明朝成为第二个南宋。(朱祁钰剧照)在政治上,他广开言路,任用于谦等贤能的大臣,铲除宦官王振的余党,让整个明朝的朝堂吏治清明,一改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朝纲不振。在经济上,他采用宽厚仁爱的政

  • 假如宋江不招安,而是选择造反,那梁山军马有可能夺得天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江如果不招安能成大事吗,宋江被招安的故事,如果宋江不招安宋江会得天下吗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也会围绕自己的理想去布局,招安也好造反也罢,都只是一种布局而以。若宋江造反,便会和地方绅士及读书人结交,打造后方治理及征兵条件,吸收更多有才之人前来。接着加大军事方面的训练,匪自然不用怎么训练,可决定造反夺天下难免会遇到厉害的对手,作战的胜败和军事训练水平以及战术素养密切相关。同事

  • 假如宋江不被招安, 自立为王或者与方腊结盟, 结局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假如宋江不接受招安和方腊合作,宋江如果和方腊联手,宋江能不能和方腊合并

    在这里我们没事假设一下,历史重演,假如宋江不被招安,自立为王或者与方腊结盟,结局会怎样?假如宋江自立为王梁山上兄弟有好几万,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就成了一大难题,要想走出这一僵局,就必须''打''。但是就算梁山上武将再多,谋士再厉害,多大的阵容也无法跟当时的北宋相对抗,简直小巫见大巫。打比方说北宋四百军

  •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为何明朝成立后不受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后悔杀刘伯温吗,朱元璋刘伯温的地位,刘伯温对朱元璋最大的贡献

    刘伯温自幼也是非常聪明,曾仕元朝,因为与心中理想与现实不符,因此归隐家乡,如同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一般,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的传奇事件后,对此也是惊讶不已,于是在1360年,朱元璋特地请来刘伯温充当自己的军师,刘伯温到来以后也是大展宏图,在朱元璋对战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最后成立明朝的过程中付出了相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跪下吗?方丈答了8个字救了全寺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去寺庙问和尚用不用跪,朱元璋跪拜和尚,朱元璋为什么要三跪九拜大礼

    朱元璋早些年间没饭吃,还曾去寺庙做过和尚,从那之后就与寺庙结缘,并在世界上留下许多与寺庙相关的故事。例如有一次,朱元璋去寺庙拜佛,在蒲团前问了一句:“朕要下跪吗?”在场和尚面露苦色。这个问题十分刁钻,稍有不慎就得掉脑袋,好在方丈足够机智,只回答了八个字,便成功化解局面,还让朱元璋内心十分高兴,在离去

  • 刘伯温已入土为安,朱元璋却命人开棺,里边只有一本六个字的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朱元璋见刘伯温,刘伯温什么时候追随朱元璋的

    当年乞丐出身的他,身边有一群好伙伴,后来这些人帮助他起义,成了一方霸主,主要元朝的气数也就尽了,所以就让他这个草根当上了皇帝,荣登大宝之后,他手下的将士也很给力,多次靠着他们才度过难关,其中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堪称是旷世奇才。刘伯温的能力大家也毋庸置疑,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当时最有

  • 李善长持有朱元璋免死铁卷,为何在77岁高龄被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为啥杀李善长,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没杀李善长,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的吗

    李善长,安徽凤阳定远人,读书不太多,颇有心计。1353年,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任大将的时候,投奔于他,深得朱元璋器重。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帮他整顿军纪、管理官员、保证后勤供应等方面立下不小功勋。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晋封韩国公、太师、中书左丞相等职。岁禄四千石,赐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位极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