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秦国能统一天下,是因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var1]
周平王动迁后,周王室势力衰微,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能力,周天子只剩“天下共主”之名,导致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并且不再朝见周天子,为此有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让各国有了图强的契机,这便是秦国的机遇,是为天时。
地利是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距离中原较远,虽然因此被诸侯疏远,当做夷狄一样对待,但同样也因秦国地处偏僻,给了秦国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就比如战国时期的韩国,虽然地处中原,但周围却是强国环伺,阻碍了韩国的发展空间,因此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弱的诸侯国,成为被秦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人和是指秦国的君主,虽然自秦穆公为秦建立霸业后,秦国就开始进入持续衰落阶段,但自秦献公开始,直到秦始皇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期间,秦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昏君。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位君主为秦国积累了强大的国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这便是《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
[var1]
有天时机遇、地利加持,加上明君人和,秦国在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稳定了大后方,使秦国与晋国、楚国、齐国并称为春秋四大强国。之后到了战国时期,秦献公继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为其子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与日俱增, 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国的统一进程
东周开始,周王室衰微,导致大国间的争霸战争开始,使秦国迎来了机遇,而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地区,给了秦国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君主一直都算得上是明君,而且秦国重视人才,不分国界的吸纳人才,并大胆任用这些人才。
自秦穆公开始,秦国便开了任用客卿制度(授予非本国人的高级官员)的先河,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公孙鞅、公孙衍、张仪、魏冉、范雎、蒙骜、吕不韦、尉缭、李斯等人都是秦国吸纳的外来人才,秦国正是靠这些外来人员变得不断强大。可以说秦国的客卿制度是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var1]
虽然在战国时期,客卿制度并不是秦国独有的,同为战国七雄的山东六国也都吸纳过外来人才,比如卫国人吴起就得到过鲁国、魏国、楚国的重用,但这些诸侯国却无法做到,像秦国那样重视、信任外来人才,吴起也是因为鲁元公和魏武侯的猜疑,才被迫先后离开了鲁国和魏国,转投楚国,但因为厉行变法得罪了守旧贵族,最终惨遭杀害。
随着楚悼王和吴起的去世,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运动也就此夭折。虽然秦惠文王继位后,由于宗室贵族的原因,也杀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但秦惠文王并未废除对秦国有利的商鞅变法,尽管商鞅变法严重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秦昭襄王即位后,又继续将商鞅变法作为秦国的国策。
并彻推行军功爵制,提拔重用平民出身的人才,为此,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秦国的历史舞台之上,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可谓是历历在目。或许山东六国也不乏一些贤明的君主,但六国的君主并没有秦国君主那样的魄力,山东六国会因为一位明君有过短暂的兴盛,也创造过霸业,但后代君主却不能守住先祖的基业。
[var1]
反观秦国,自秦献公继位后,秦国历史上出现的几乎都是明君雄主,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改革,秦国自此国力与日俱增,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秦惠文王当政期间,不断开疆拓土,壮大实力,攻灭巴蜀两国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国也是在秦惠文王时期改公称王,嬴驷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秦王的君主。秦昭襄王继位后,继续推行秦国的霸业,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了三晋、齐、楚两大强国,之后又通过长平之战,使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元气大伤,为此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至此,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只剩时间问题。
虽然秦武王(在位四年)、孝文王(在位一年,正式在位三天)、庄襄王(在位三年)在位时间不久,没来得及为秦国做出太多的贡献,但三位君主也都属于明君,即便在位时间比较短暂,但对秦国也有一定功绩,秦国的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var1]
等嬴政继位时,秦国已经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而六国虽未消亡,但已近乎沦为秦国之郡县。齐、楚两大强国徒有虚名;赵国元气大伤;韩国和魏国已经向秦国称臣,剩余的燕国仅比韩国稍强一些而已,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已经是万事俱备,不过却不太需要东风,最终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用武力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国虽然地处极西,但却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才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也是因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正是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变得富强,同时造就出一支战无不胜、可以横扫六国的强大铁军。
耕战策略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抱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140年(公元前361年),一个名叫公孙鞅的卫国人因为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正巧听闻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于是公孙鞅便西行入秦,来到了秦都栎阳,他希望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最终通过“富国强兵”之策完全打动了秦孝公。
[var1]
在公孙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国内进行变法改革,并大力支持公孙鞅。从此公孙鞅执掌大权,一场彻底的变法改革在秦国国内推行开来,同时公孙鞅给秦国制定了一个延续140年的国策:耕战策略。
什么是耕战呢?简单来说就是耕田和打仗,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耕战呢?因为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依托才能使国家独立,国君也才能受到他国的重视、尊重,所谓“弱国无外交”,力量才是提高国家地位的根本。但只拥有力量也不行,如果缺少粮食,即便国土万里,带甲百万,国家也难以为继,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
《商君书·慎法》记载:“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不过君主役使百姓,劳苦的事莫若耕田,危险的事莫若战争,没有百姓情愿为君主做这两件事,于是商鞅用刑罚来强迫、用赏赐来驱使,百姓如果追求利益或是躲避刑罚,就只能去耕田和打仗。之后秦国很快便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不断加强。
[var1]
自此,秦人生活中主要只有两件事:种地耕田、练兵打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秦国不仅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同时也铸就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铁军,最终秦始皇用强大的武力统一了中国。
结语:
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主要源于五点原因:周王室的衰微,让秦国有了机遇;秦国地处偏僻的西北,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秦国多出明君雄主,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秦国重视外来人才,客卿制度成就了秦国;最后商鞅变法中的“耕战策略”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抱负。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