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豪门贵族”内部的科举?难怪唐之后再无贵族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豪门贵族”内部的科举?难怪唐之后再无贵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673 更新时间:2024/2/6 4:56:27

·为何说唐朝的科举是唐朝贵族内部之间的科举

为了抑制门阀历代统治者都费尽了脑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却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质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国中最大的地主,他怎么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长呢?

曹操时期为了重视人才搞过“唯才是举”,曹操不讲究这个人的出身和品行,只要求这个人有真本事就行了。但曹魏政权也是建立在大地主阶级之上的,所以曹操之后的继承者很快就通过“九品中正制”再次沿袭了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不但导致了曹魏政权的灭亡,也是整个400多年魏晋南北朝复杂动荡年代中各朝廷最大的困扰。

在隋文帝再次收拾并统一了旧江山之后,隋朝想通过科举这条路来达到皇家集权,但替代隋朝的依然是贵族出身的李氏王朝。

在唐朝,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一般都来自帝国之内最显耀10个家族的子弟。甚至在很多年里,在没大比之前就经各派间磋商和谈判之后确定了录取士子的名单。

别说真正的寒门子弟了,就是除了京城之外的大地主家庭也很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穷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竞争不过豪门子弟

唐朝当时的形势可以用句现代的话来调侃:人家出身比你好、接触的圈子比你大、见识比你广、受到的教育也比你优秀、还比你更加努力,你拿什么跟别人比呢?

首先,唐朝的科举是在京城举办,你让南诏(云南)附近的学子不远万里跑到京城去和京官的子弟们去竞争,这不是找死吗?而且,仅仅路上的花费和提前一年的到京备考,有几个家庭能承受得起的?

其次,当时最好的教育学府全部都集中在京城。

第一等的“人才”是门下省的学生,这是皇亲国戚和三品大员里的“优秀”子女就读的地方,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试,出来就是五品以上的官员;

第二等的是国子学里的学生,这些是为三品以上的普通大员子弟所准备的,他们也几乎不用考试就能得到六品、七品的官职;

第三等的是太学,是为六品和七品官职的子弟准备的,这些人如果能在科举中登榜,他们会从从九品开始做起;

第四等是各州县官方设置的学府,这些是为大地主家的子弟准备的,他们几乎没有被录取的机会;

第五等的是小地主家的孩子,他们通过私塾认识几个字,想进入仕途要不就自己组织地方团练,要不就入伍,除了上战场,他们没有出头之日;

最后才说到平民家庭,什么康乾盛世、贞观之治、隆庆中兴等在所有最美好的时代中古代底层能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更不要说读书写字了。

古代封建王朝下的农民说他们是猪狗过分了的,但他们所过得生活和奴隶是差不多的。

别说唐朝了,就是语文课本里的《范进中举》,范进中榜真的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吗?他的遭遇和主考官太过相似,被人同情而得的幸运而已。而历朝历代,考官和学生之间约定门生和科场作弊的事数不胜数,在这些运作中,不都是钱和背景在作怪吗?

即便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看看那时的高级将领和各位大师级的人物中有几个是平民出身的?物质决定思维,这道理谁不懂呢?

一个唐朝平民家庭一年四季都在为生活奔波操劳着,他们会有精力和财力去培养下一代吗?人口最能反映社会问题,李世民的末年唐朝的人口才是隋朝末年的三分之一,宋朝疆域那么小却拥有1亿人口,明朝疆域那么大才拥有7000万人口,清朝末期人口为4.5亿,这不是说清朝进步了,而是科技和人的整体思想越来越进步了。

如果你很不幸地也知道了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史,你就会为清末和民国的悲剧而摇头不已。

·唐朝的科举性质注定了唐朝和灭亡和贵族的消失

在唐朝这种贵族垄断了上层建筑之后的朝代中,底层出身的人即便再聪明再努力也最多混个五品官当当。而皇亲国戚和十大家族的子弟一出生就拥有五品以上的爵位,这气人不?

如果想通过战争来改变命运,又有那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真实写照。

这时,想出人头地的底层年轻人无论男女,为了荣华富贵,有的以牺牲自己的色相来换取眼前的利益,有的则冒着生命危险去贩卖私盐。

以色相侍人而发家的人有著名的鱼玄机张易之兄弟,还有以偷鸡摸狗和军功而发家的粟特人安禄山(安禄山同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微妙)。

而像张易之和安禄山这样的人非常有限,很多不得志的文人最终选择了走黄巢的道路。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明明知道自己长久不了,却为何将长安城中的贵族和百姓屠杀殆尽呢?他就是一种毁灭和怨恨,一种玉石俱碎的疯狂破坏。

黄巢并非真的想建立起一个新的帝国,而是对他久考不中,内心深处的疯狂发泄。

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看似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是心怀不满的小地主阶级的代表。这些人既有学问又有雄心,但就是缺少机会。

他们同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缔造者不同,他们就是心理扭曲的破坏者。

而这种破坏的背后其实就是报复,是对整个唐朝这种科举制度和门阀政治的血腥报复。

红楼梦里的探春说的好,像贾家这样的大家族外人是杀不死的,能杀死贾家的只有贾家自己。纵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兴隆和毁灭难道不都是他们自己亲手酿造的吗?

对应开头,最后作者感叹道,我们可以没有贵族,也不需要贵族,但我们需要历史和历史的教训。

对于唐朝的科举,读者您认为是不是豪门大姓内部自己人科举?

更多文章

  •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被诛,群臣不解,武则天怒道:把字拆开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训斥群臣,武则天用锥子降伏烈马,武则天整理奏折

    “谨言慎行,方能保命。”的确如此,在古代,有很多的能人志士,可能就会因为一句话说错而丢了官位,没了性命。而在现代,也有很多人因为口无遮拦而犯下大错。“言多必失”一直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是有很多因为说错话而丢失性命的故事。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宰相写下了“青鹅”二字,看似简单

  • 李世民让390名死囚返家探亲,命秋后归来执行处死,结局让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释放的390名死囚后来回来吗,李世民为何对死囚犯心生怜悯,李世民死亡之谜大全

    话说,自李家拿下了天下,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帝位之争一直就没有停下过。面对李建成的各种逼迫,李世民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直接策划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先发制人斩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夺得了皇位。称帝后的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得民心者才能让整个国家稳定,因此励精图治。大唐的“贞观之治”就

  • 小学生读到“铁杵磨成针”提问:我不信李白这么傻,老师直接懵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美女老师讲解李白,李白铁杵磨成针故事100字,小学生对李白的评价

    没错,在李白传世的作品中,他的这些性格特点都表现的非常鲜明,可是最近,我一位老师朋友却告诉我一件事,大慧觉得十分有趣。朋友在小学教4年级,按照课标要求,当时要给学生们讲述著名的历史典故《铁杵成针》。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课是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没想到的是,在课堂上突然有一名学生发问:“李白真的有这么

  • 李唐的创立,并不全是李世民的功劳,史书埋没了一个人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记录唐李世民一举一动的史书,记载李世民事迹的史书,李唐简介

    虽然李渊并不知道在自己死后儿子如何来评价自己,但是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慢慢地他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人世。谈及唐王朝,很多历史爱好者就会想到一代女皇武则天、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很少有人会提及李唐的创立者李渊,甚至有人认为他胸无大志,能够坐上皇位,完全是他儿子李世民的功劳。我们今天去西安不难发现李世民、

  • 李世民4位夫人,两个是犯人出身,他们竟给李世民带来一生的心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一共有几个妃子,李世民一生几位皇后,李世民的四妃谁最厉害

    众所周知,在唐太宗年间,其后宫以贵淑德贤四个序号,作为正一品夫人的封号。因此,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一共有四位夫人,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四位夫人之中,竟然有两个是犯人出身。究其原因,是因早期李世民还不是皇帝之时,对于妻妾的要求之在乎容貌,而其他的一概不管,因此在李世民也就有着不少的犯人作为自己的妾

  • 能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人,上官婉儿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上官婉儿对武则天忠心吗,武则天为什么愿意重用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跟武则天有关系吗

    也因此一旦有女子跳出这个圈子,打破枷锁,那就是极其吸人眼光的存在,而且即使是到了现在,还有许多人记得这些女子。比如上官婉儿。大家知道她的一生有多么跌宕起伏吗?图片:上官婉儿剧照也许提起古代那些最是放浪形骸的女子,很多人都会想起武则天,毕竟她可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登上帝位的女人,几千年来只有她这么一个

  •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为什么看不起王勃?这个人太浮躁了,我不喜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杨炯王勃,王勃与杨炯谁的水平高,王勃杨炯关系怎么样

    这个骈文就是指以四字句、六字句的句子工整对仗的写文章,譬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的典范,你看它的句子都是很工整对仗的,有一种形式美。四个人在唐朝初年都很出名,人一出名,旁观的好事者自然想要给他们排一个名次。《新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

  • 隋炀帝称帝仅14年,做出4件大事造福子孙后代,影响后世14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炀帝生平,隋炀帝登基后做了哪些大事,隋炀帝历史大事

    话说,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对于隋炀帝杨广这个人感觉就是一个昏庸无道、性情暴虐的暴君,尤其是在一些史书中记载: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由此可见,隋炀帝的谥号并不怎么好听,评价也是偏于负面。不过,对于这个称号来说并不是在隋朝时期给隋炀帝杨广评价的。而是到了唐朝初期,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给其“追加”

  • 李治真那么软弱无能?能在诸多皇子中争夺皇位一想就不会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治是怎么登上皇位的,李治是个窝囊皇帝,历史人物对李治的评价

    公元643年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掉了。此时,次子李泰很得李世民的喜爱,想要培养他做继承人。不过,这李泰太自娇了,过于自大。而且李治这股势力也不可小觑,还有长孙无忌的鼎力相助,最终成功扭转了局势,当上了太子。李承乾失去了太子之位后,曾对李世民说过,李泰这人过于阴险,不适合管理江山。李世民心理已经有

  • 李世民驾崩前,问武则天:我走后,你咋办?武则天8个字救下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对武则天说我走了你咋办,武则天对唐太宗说的话,武则天跟唐太宗是什么关系

    有这样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说话是一门艺术”。的确,自古以来,会说话的人往往能够发展得比较顺利,并且讨人喜爱。正所谓,言多必失,字字珠玑。很多时候,说错话有可能丧命,而说对话则可能给予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种用自己的“语言”自保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也一个个都流传千古。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