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后期猛将:吕据。
据《三国志•吕据传》载,吕据字世议,是东吴前期名将吕范的次子。起初由于其父亲为东吴作出的巨大贡献被出任郎官,后来吕范生病的时候,被晋升为副军校尉帮助统领军事。黄武七年(公元228年),吕范病逝之后,吕据被晋升为安军中郎将开始独立统兵作战。从此便开始在东吴独当一面,并逐渐的成为了东吴后期的一名主要将领。
关于吕范在世时的功绩,在这里就不用过多的介绍了,我们单从史料当中的一个小片段就能看出来他的成就。据《三国志•吕范传》载,吕范的一生功勋卓著,最后被孙权晋升为大司马,印信还没有下达的时候就病逝了。孙权得知消息之后悲痛欲绝,一面穿素服为其举哀,一面派遣使者死后追赠印信。后来孙权迁都建业的时候正好路过吕范的墓地,孙权就扶着吕范的墓碑大呼:“子衡(吕范字子衡)!”痛哭流涕,许久方止。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吕据接班之后在军事上的表现跟他父亲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三国志•吕据传》载,吕据接班之后,“数讨山贼,诸深恶剧地,所击皆破。”后来又率部征讨五溪,跟朱异攻樊城,数战有功被晋升为偏将军,并“入补马闲右部督,迁越骑校尉”。
太元元年(公元251年),长江水暴涨并多处溃堤泛滥发生了水灾,严重的地方都淹没到了城墙根儿。孙权命人视察水情,但见长江之上唯有吕据派出大船在一面排涝救灾,一面防备敌军趁机偷袭。孙权对此非常欣慰,随即晋升吕据为荡魏将军。
同年十一月孙权重病,任命吕据为右部督辅佐太子。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四月,太子孙亮继位之后吕据被晋升为右将军。随后便参加了东兴之战,因征战授功被晋升为骠骑将军。五凤二年(公元255年),授假节,跟随孙峻出征寿春时在高亭大败魏将曹珍。
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吕据受命督师再度伐魏,率部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听到了一个令他气愤的消息:孙峻病逝之后,他的弟弟孙綝串联部众取而代之。吕据大怒,随即率部掉头返回准备废除孙綝。结果孙綝提前得到了消息,挟持朝廷下了一道诏书,命文钦、刘纂、唐咨等将率部攻伐吕据。这个时候吕据的属下都劝他叛吴投魏,吕据说:“耻为叛臣”,然后就自杀了,吕据死后孙綝诛灭了吕氏的三族。
第二位后期猛将:朱异。
据《三国志•朱异传》载,朱异字季文,东吴前期名将朱桓的儿子。他的升迁跟吕据基本相似,起初也是因为朱桓为东吴作出的贡献被任命为郎官出仕。朱桓疯病发作被孙权召回建业看病的时候,朱异被晋升为骑都尉代父领兵,从此拉开了在军武上建功立业的帷幕。
关于朱桓的功绩我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有专门的介绍,在濡须之战中以五千兵力大败曹魏名将曹休而一战成名并声震敌国,以至于濡须之战后魏军看到朱桓的旗帜就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朱异则继承了朱桓身上的优点,勇武有谋且善于治军。
朱异自统兵之后,于赤乌四年(公元241年)跟随朱然进攻樊城,献计破其外围防御而建功被晋升为偏将军。后来魏将文钦屯住六安并“多设屯砦,招诱亡叛”,在东吴边境为害,朱异奉命率部前往征讨平定。在此战中,朱异仅率两千部众就顷刻间“破钦七屯,斩首数百”,不仅击溃了文钦辛苦组建起来战线,而且凭此一战也成了一位名震曹魏的东吴将领,战后授功被晋升为杨武将军。
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魏将文钦设计想要除掉朱异,于是就诈降并致书朱异要求他率部接应。朱异看到文钦的信后,就上书全权点破了文钦的阴谋。但是孙权觉得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既然文钦有意归降还是要前去迎接的,如果怕他有阴谋就多派兵马,在他不轨的时候举兵把他给拿下。于是就命吕据亲率两万人跟朱异合力,一同去迎接文钦。结果文钦一看弄巧成拙,朱异一下子带了那么多人,所以就紧闭城门,既不说投降的事儿也不敢出战。
建兴元年(公元252年)太子孙亮登基之后,朱异被晋升为镇南将军,并在随后参加了东兴之战。太平二年(公元257年)被授假节并任命为大都督,统率三万大军在外部负责救援寿春的诸葛诞。但是由于魏军实力强劲,朱异数次进攻都被击退,加上军中缺粮,朱异下令全军撤退。没想到此举却引发孙綝的愤怒,认为朱异有意拒战,下令将其斩首示众。
吕据、朱异二人都是名将之后,在东吴的中后期通过个人的努力屡建功业,成为了当时极为耀眼的新一代主将。只可惜生不逢时,一个为了锄奸辅国被迫自杀,死后三族被悉数诛灭;另一个却因为作战不利被按了一个拒战的由头给斩杀了,这不得不说是两个人的一大悲剧。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