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的弟弟在丹阳遇害,看似一场意外,实则另有隐情

孙权的弟弟在丹阳遇害,看似一场意外,实则另有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480 更新时间:2024/2/5 21:07:43

据《三国志•宗室传》中的记载:孙翊孙坚的第三子,比孙权小两岁。勇猛强悍、果敢坚毅(骁悍果烈),在诸多方面跟孙策极为相似(有兄策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丹阳太守吴景去世之后,二十岁的孙翊(时年二十),以偏将军的身份接任丹阳太守(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次年,被身边的心腹边鸿所害(后卒为左右边洪所杀)。

关于孙翊的死,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实际上的整个过程,却非常的离奇曲折。导致孙翊被害的起因,跟孙权杀盛宪有一定的关系。

据《会稽典录》中的记载:盛宪原是汉室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迁吴郡太守),才识、品德弘高雅量(器量雅伟),在当地享有盛名(宪素有高名)。孙策平定吴郡和会稽的时候,杀了许多不屈服的当地豪士乡绅(诛其英豪),但唯独对盛宪很是忌惮(策深忌之)。孙策明知盛宪不会为己所用,但也不敢杀他,所以就把他困在了吴郡。

盛宪又跟孔融的关系非常好(宪与少府孔融善),孔融担心盛宪长久不屈服孙氏,终会遭遇不测(融忧其不免祸),所以就跟曹操写了一封信(乃与曹公书),希望曹操能设法救盛宪脱离困境。曹操收到孔融的信后,经过一番思量,以天子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征盛宪为骑都尉。孙权得知消息之后,抢在了诏书未下到吴郡之前杀了盛宪(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

盛宪被杀之后,他的儿子投奔了曹操(子匡奔魏),并在曹操手下做了征东司马(位至征东司马)。被盛宪举荐的两位孝廉妫览、戴员跑到山里面躲藏了起来(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后来孙翊到丹阳任命之后(孙翊为丹杨),又找到了妫览和戴员(皆礼致之),并命妫览为大都督(览为大都督),戴员为郡丞(员为郡丞)。

据《吴历》中的记载:妫览和戴员受到了孙翊的礼遇之后,并没有安心的辅佐他,而是想方设法的拉拢孙翊身边的心腹边鸿等人(妫览、戴员亲近边洪等)。这件事情也被孙翊撞到了好多次(数为翊所困),每次都对他们进行一顿责骂就不了了之了。正是孙翊对他们的放纵,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妫览和戴员早有叛逆之心(常欲叛逆),就在孙权集中精力征剿黄祖、镇抚山越叛乱的时候(因吴主出征),他们串通边鸿,在孙翊毫无防备之时杀害了他(遂其奸计)。

通过这些记载,整个事件就还原了:孙权杀了盛宪,致使妫览、戴员逃亡,孙翊又礼聘二人遭遇不测。如果这样看的话,孙翊的死跟孙权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关系。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孙翊为什么要礼聘妫览和戴员呢?要知道,二人之所以要“亡匿山中”,这说明孙权跟这两个人之间有着很严重的分歧,甚至是有着刻骨的仇恨。而通过孙翊被害之后,他的夫人徐氏为他报仇的经历可以看出:孙翊的手下并不缺乏勇猛忠义的将领。作为孙权的亲弟弟,不重用自己手下的将领,反而把两个仇人礼聘到自己的门下并加以重用。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孙翊对孙权也有很大不满,重用妫览和戴员也有着某种特别的目地。民间流传的那句老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纵观孙翊的做法,只有这个解释最为合理。那么孙翊和孙权的矛盾究竟出在哪里呢?关于这个问题在史料当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是根据《典略》中的记载:孙策临死之前(策临卒),向众人托孤的时候,张昭等人曾建议将兵权交付于孙翊(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孙翊又名孙俨),孙策没有同意,而是直接喊进孙权(而策呼权),将印信交给了他(佩以印绶)。当时孙权19岁,孙翊17岁,按照年龄看,兄弟两人在这个时候,都应该有了自己的想法。而这也是史料上记载的,唯一一件有可能使两人产生矛盾和分歧的事情。

所以,孙翊重用妫览和戴员的目地:极有可能是想等羽翼丰满之后,夺回江东的兵权。但是没想到却遭了这两个白眼狼的毒手。

参考书籍:《三国志》

更多文章

  • 黄忠攻打汉中时,斩杀了夏侯渊,没想到刘备居然说了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来黄忠的武力与关羽基本是势均力敌,第一战,关羽利用了拖刀计胜过了黄忠,在黄忠落马后,关羽非常的欣赏黄忠,不忍心杀掉他,黄忠上马逃回了军营,第二战,黄忠计诱关羽, 当时黄忠完全可以射杀关羽的,但是黄忠没这样做,他在报关羽上次的不杀之恩,就射中了关羽的盔缨,回营后,太守韩玄感觉黄忠对他不忠,要把黄忠

  • 汉武帝为何十次东巡,举行六次封禅?他有一个特殊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为啥封禅不成功,汉武帝封禅条件,汉武帝封禅的真实目的

    咱们先具体看看汉武帝十次东巡的情况。公元前110年正月,汉武帝“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所谓“八神”指的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八神”的祠庙分布在山东半岛境内,其中五座位于沿海地区。这年四月,汉武帝再次东巡,“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到了第二年春天,汉武帝先到了东

  • 汉明帝为何要斩杀表弟,赐死亲舅?背后隐藏着政治权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史料记载,阴丽华的父亲名叫阴陆,是南阳的豪族,“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阴陆有四子一女,分别是阴识、阴丽华、阴欣、阴兴、阴就。阴家不仅是东汉的外戚,还是开国功臣,因此家族中被封为侯爵的达到四人。阴就是阴丽华的小弟,“就善谈论,朝臣莫及,然性刚傲,不得众誉”。阴就虽然没有参加

  • 蜀汉有四位大将军,三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一位籍籍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便一手把持朝政。就连地位尊崇的三公,也不如大将军风光。曹操迎回汉献帝,被擢升为大将军。袁绍被任命为太尉,他因此感到羞辱。曹操实力尚且弱小,为了平复袁绍怒火,只好将大将军一职让出。以上种种,足以见得大将军在当时的崇高地位。三国鼎立后,蜀国自诩为正统,便延续了汉代的官僚制度,同样设立

  • 蜀汉最传奇的叛将:率军投降曹魏,刘备却说是自己对不起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为何投降曹魏,曹魏蜀汉刘备,巅峰时期的刘备能否与曹魏抗衡

    这位将领名叫黄权,是巴西郡阆中县人,他在少年时就很有才能,担任郡里面的官员,后来被益州牧刘璋征为主簿。当时,益州别驾张松建议邀请刘备入川,黄权看出了问题,极力反对,不过没起作用,他还遭到了贬黜,“出权为广汉长”。刘备攻取益州时,各地的守将纷纷开城投降,只有黄权闭城坚守。直到黄权得到益州牧刘璋投降的消

  • 孙权初掌江东,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立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权几句话让江东文武上下一心,孙权的吴国是在江东吗,孙权统领江东时的元老

    根据《江表传》中的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上任之后,“术不肯事权。”这里的“术”,指的是李术;“不肯事权”意思就是:不服从孙权的管理。这个李术是谁呢?“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也就是说:李术是孙策早先手下的一员大将,平定庐州之后,任命其为庐州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这句话也说明,这

  • 此人帮刘秀除掉劲敌,光武帝为何封他不义候,让他背上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光武刘秀,光武皇帝刘秀简历,刘秀与光武帝的关系

    事情还从一个叫彭宠的人说起。彭宠也是南阳人,他的父亲在汉朝时担任渔阳太守,因不肯依附王莽而遭到杀害。彭宠很有才能,“少为郡吏,地皇中,为大司空士”。由于抵抗农民起义军失败,彭宠与同乡吴汉逃到了渔阳。更始帝即位后,派韩鸿招抚河北。没想到韩鸿与彭宠是同乡,于是他“拜宠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没过多久,刘

  • 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孙权为何只称王,迟迟没有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丕刘备孙权称帝时间,曹丕与孙权谁强大,刘备和曹丕谁先称帝

    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的情况下,孙权本来也可以选择称帝,因为他当时占据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综合实力甚至比刘备还要强些。孙权虽然没有称帝,但却在222年10月建立年号。按理说“改年号,正服色”就是称帝的节奏,说明孙权是想称帝的,但他又有所顾忌,所以建元而不称帝。其一,避免两线作战,减轻军事压力。219年,

  • 蜀汉人物籍贯大全:来自十一个省和一个自治区,遍布五十个市县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广西籍:2人广西籍名臣来自于一个县,即如今桂林市全州县的“赖氏”父子:赖恭、赖厷。其中,赖恭早年在荆州刘表帐下出仕,官至交州刺史,后投靠刘备,历任镇远将军、太常、丞相西曹令史等职,随诸葛亮驻守汉中时病逝;赖厷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业效力蜀汉集团,主要事迹不详。二、甘肃籍:3人甘肃籍名臣来自于一个县,

  • 浅谈曹操在宋词中的形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后世对于曹操的评价,可谓是各抒己见、褒贬参半。其中,较为较典型的要数《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编著该书时,通过对曹操有生之年主要功绩的详细记载与描述,称其是一个集才华与谋略于一身的乱世豪杰。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裴松之又通过在该书中加入大量的注引,着重凸显了曹操奸诈、残忍、包藏祸心的一面。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