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崛起过程中六国也先后强盛并多次合纵攻秦故六世方可统一

秦国崛起过程中六国也先后强盛并多次合纵攻秦故六世方可统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02 更新时间:2024/1/22 22:41:57

事实上,秦始皇继位前的六代国君,尤其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国君,在坚持发展自身国力的同时,始终在不断蚕食列国国力,这才使得秦国在秦始皇时期,拥有了以一敌六的实力,进而一统天下。

秦孝公:持续消耗魏国国力,秦国东部压力骤减

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推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加强集权,开阡陌、促生产,通过彻底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走上富强之路。然而,此时的秦国虽然完成了变法,但只是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秦国羸弱,想要一统天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其面临的首要对手,便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

进入战国之后,虽然中原霸主晋国已经解体,但新生的魏国给秦国带来的压力,却一点也不比晋国少。由于河西之地的丢失,秦国不仅东出之路断绝,甚至连拒敌于国门之外都很难做到,虽然秦献公多次发动收复河西的战争,可面对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秦国始终被压得抬不起头来。

趁着魏国与赵、齐等国征战之机,秦国迅速完成变法,并趁着“桂陵之战”后魏国军队被诸侯联军包围于襄陵之机,夺取了魏国河西的少梁和安邑,但刚刚完成变法的秦国显然还不是魏国的对手。魏国在赢得襄陵之战后,便又迅速收复了河西失地,秦国仍然无法与之匹敌,而魏国也不过是由于国力损耗,对秦国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而已。

[var1]

秦孝公

直到秦孝公晚年,魏国由于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的“马陵之战”中惨败,紧接着又被齐、秦、赵三国夹击,接连遭遇战败,连年征战之下,魏国这才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即便如此,秦国夺取战略要地河西之地,已经是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的事情了。

秦惠文王:五国合纵迫使秦国放弃东出,战略重心转向南北

秦孝公去世之后,其子嬴驷即位,虽然族灭了商鞅,却将其变法成果保留了下来。在地位稳固之后,又任用公孙衍于“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这才使得河西之地重新回到秦国之手,然而魏国战败之后,却接连与三晋、齐楚等国修好,山东六国逐渐形成联手抗秦之势。

面对山东列国的合纵,秦惠文王则通过重用张仪,以连横破之。后张仪游说魏惠王不成,秦遂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夺取曲沃、平周,意图迫魏就范。与此同时,魏惠王有感于惠施联齐、楚抗秦策略失败,遂任用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的策略,起用张仪为相,而张仪的根本目的乃是以连横之势破坏合纵。

[var1]

公孙衍

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由于秦国的东扩和张仪的连横,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魏惠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推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并联络义渠自侧背进攻秦国,形成前后夹攻。结果,由于楚、燕持观望态度,义渠又收受重礼出兵较晚,导致三晋军队在修鱼被秦国击败,被斩杀近25万。

五国合纵攻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秦国当时面临的局面同样极度危险,一个处理不慎,便有亡国之危。因此,为了避免引起列国更为剧烈的反弹,秦国只好将战略重心转向南北两端,进而通过灭蜀败楚、伐取义渠扩充国力,消除侧背威胁,同时继续蚕食魏国国力。

秦武王:整顿内部继续扩充国力,拔取宜阳再度谋求东出

武王虽然因举鼎绝膑而亡,导致一直以来评价不高,但实际上对于秦国的贡献一点也不小。即位之初,便通过连越制楚而使秦国东南威胁消除,并通过平定蜀地叛乱、设立丞相,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等方式,进一步扩充了秦国国力。

在内部稳定、国力日渐强盛之后,秦武王开始再度谋求东出,而这次他的目标是韩国军事重镇宜阳。宜阳乃是周王畿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秦军若想出兵函谷关,就必须掌控此地,如此才能确保物资和兵员的输送通畅。

此后,秦武王先以丞相甘茂瓦解韩魏联盟,促使魏国答应出兵助秦攻韩,后以甘茂为主将,率兵斩首韩军六万,攻取韩国宜阳,设立三川郡。之后,秦军又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并筑城,韩襄王则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var1]

楚庄王

拿下宜阳后,周王畿已是近在咫尺,秦武王遂于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率兵来到周王畿,进而成为了继楚庄王之后,第二位“问鼎中原”的君主。要知道,九鼎乃是象征国家政权、天子权力的传国重器,秦武王虽然最终因举鼎绝膑而亡,但此举无疑极大动摇了周天子统治的正统性。

秦昭襄王:齐、赵先后退出争霸行列,秦国国力力压山东六国

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延续了秦武王的东出之策,在王位稳固之后,便开始频繁向魏、韩、楚、赵等国用兵,先后攻占蒲阪、阳春、封陵、武遂、穰城、襄城等地,齐、韩、魏等国深怕秦国继续东进,遂于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再度合纵攻秦。此战历时三年,齐、魏、韩、赵、宋五国联军在齐将匡章的率领下,最终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秦昭襄王战败之后,不得不再度休养生息,并与楚、齐交好,历经数年准备,于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再度东出,趁楚国、齐国无力关注中原之际,再度大举进攻韩、魏,先于“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24万,后在数年内连下韩国的宛、邓和魏国的桓、轵等大小61座城邑,韩、魏两国日衰。与此同时,秦昭襄王又与齐国并称东西二帝,意图瓦解齐国与列国关系。

中原各国深怕齐秦两国联手,魏赵于是再度联合各国共同反秦,苏秦也说服齐湣王自去帝号,与列国联手反秦。于是在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再度联手攻秦,然而由于诸侯联军各怀鬼胎,此次合纵在逼退秦国后,最终不了了之。此后,中原列国再度陷入混战,秦国则趁齐国得罪三晋和楚国的情况下,联合燕、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连下七十三城,齐国就此国力大损。

齐国退出争霸行列后,秦国继续向东蚕食,虽然赵国此时已经崛起,并在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的“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但秦昭襄王却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先于“鄢郢之战”中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国都;又在“华阳之战”中歼灭魏、赵联军15万,夺取南阳地区;后在“长平之战”中歼灭战赵国大军45万,结果三晋、楚国国力被大肆削弱,新晋强国赵国也就此一蹶不振。

[var1]

秦昭襄王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接连与齐、魏、楚、韩、燕等国交好,再度合纵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拒绝割让六城,遂起兵二十万攻赵,“邯郸之战”双方激战三年,因魏、楚援军到来,秦国战败。兵败之后,秦国遂与赵国修复关系,送异人入邯郸为质。此后,秦昭襄王继续蚕食三晋,连败韩、赵、魏三国。

秦昭襄王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在位期间接连战败山东六国,虽然由于常年征战,导致秦国国力有所损耗,且在诸国合纵之下几乎丢掉所有战果,但山东六国的国力损耗比秦国还要严重,尤其是齐国和赵国的惨败,使得秦国国力开始力压山东六国。

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抵御六国合纵,持续恢复国力

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秦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却起着重要的承上下作用。孝文王在位仅有一年(正式即位仅三天),但却停止了对山东各国的攻伐,使得秦国国力得以一定程度恢复。

秦庄襄王即位之后,东周君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得知后命令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后延续了孝文王休养生息的策略,直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才再度大举进攻魏国,魏国则以信陵君为将抵御秦国,赵、韩、楚、燕也纷纷出兵救魏。

秦军与五国联军于黄河以南大战,秦将蒙骜战败而逃,信陵君率联军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后信陵君声威大震,结果反遭魏王猜忌而被罢免,交出兵权后的信陵君郁郁不乐,整日饮酒作乐,最终因酒色过度而死。

[var1]

秦始皇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去世后秦始皇即位,吕不韦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数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攻占上党郡、重建太原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山东列国于是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组成赵、魏、韩、楚、卫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联军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秦军则集中精锐军队,突袭联军之中最为强大的楚军,楚军得知后撤军,列国军队军心动摇之下最终撤军。

至此,历经六代秦君努力,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即使合纵也很难击败秦国,秦始皇亲政之后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最终得以成功兼并天下。

更多文章

  • 梁启超旅居美国时,给妻子写信:爱上红颜知己!妻子回复让他清醒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梁启超生平简介,少年强则中国强梁启超,梁启超家书全集完整版

    他乡遇“知己”,更何况是“红颜知己”,这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但是这位青年才俊已经成家,妻子在家等待着他的归来,在异国他乡喜欢上其他的女人,他的内心又有一丝愧疚。踟蹰再三,他提笔挥毫,给妻子写了一封情思并茂的书信。远在澳门的妻子与丈夫分隔两地,长期的思念已经让她为丈夫积累了绵绵情思。她怀着期待的心

  • 和珅,纪昀,刘墉在朝谁最大?为何分别自称“臣”和“奴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墉纪昀和珅三人关系,刘墉和珅纪昀谁大,乾隆王朝里和珅纪昀刘墉同时出现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和珅不仅是“满清第一美男”而且也是一个比较有才华的大臣,会为人处事,不然的话乾隆怎么会那么的宠爱和珅呢?和珅一辈子做的官职太多了。比如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户部,刑部三个部门的尚书,还有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等等几十个重要的朝廷官职。而刘墉呢?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

  • 清朝十二帝之外的皇帝,在位仅有短短3天,最后安稳活到1942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清朝的哪位皇帝在位时间最久,清朝12位皇帝主要事迹和在位时长

    众所周知,清朝自太祖努尔哈赤算起,到宣统帝溥仪颁诏退位,国祚长达二百七十六年,期间共有12位皇帝。这个是正统的说法,然而清朝其实还有一位皇帝,不在这12人之中,有年号、有皇室血脉,和末代皇帝溥仪是兄弟。可惜他只当了3天皇帝就被迫退位,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场笑话,但却又是真实存在过。他就是“保庆帝”溥儁。

  • 慈禧权威受到挑战,东南互保威力何以至此?李鸿章八个字说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为什么不惩罚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的利弊,清末东南互保是怎么回事

    当时对义和团的态度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安抚,把义和团收入朝廷,另做它用;一派主张剿灭,维护帝国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在此次会议上,主张安抚一派占据了上风。会议最后慈禧拍板定案:对义和团要进行安抚政策,可以给他们武器并加以训练,成为日后抵御列强的尖刀。虽然荣禄和王文韶等人对此并不赞同,可是慈禧当时大

  • 为什么清朝妃嫔手上要戴手指套?不会不方便吗?知道真相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妃子的手指上戴的指套,为什么清朝妃子喜欢戴指甲套,清朝后宫妃嫔穿衣制度

    一、喜悦帝王都知道,中华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在男尊女卑的年代,为了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争得一席位置,妃子们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互相倾轧不说,在争风吃醋上,更是用尽了手段,而民间更甚,为了喜悦丈夫,便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恶习,像什么“裹脚”,为了男人的嗜好,所谓的“三寸金莲”,愣是刻意的遏制了脚指头的生长,

  • 康熙活捉朱三太子,佟国维说了哪八个字?康熙就坚定了杀他的决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康熙和佟国维的关系,康熙处死朱三太子,康熙皇帝对朱三太子的评价

    在清朝最开始建立起来的时候,其实一直有明朝的遗将在反对清朝,他们也是那段时间清朝局势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民间一直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而清朝政府把这股势力压制下去,稳定社会、民心所采取的策略就是:一方面,清初掉那些反对朝廷的人,另一方面,在百姓中间表现出尊重汉族人的这样一种方针。这样清朝的局势才慢慢地

  • 康熙最宠爱的女人,13岁嫁康熙当皇后,却只活到22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康熙最宠爱的女人,康熙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康熙曾经最宠爱的公主

    虽然是政治因素的婚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人婚后非常和谐恩爱,两人之间相敬如宾!虽然赫舍里氏,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皇后,但是她并没有对不起自己身上这皇后的头衔和地位,年纪轻轻的她将后宫之事打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康熙得力的贤内助。让康熙舍去后宫之恼事,专心打理前朝,治理国家!赫舍里氏在这一举动上,深得康熙

  • 多尔衮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却做不了继承人?一个数字让他翻不了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多尔衮有篡位的实力吗,多尔衮原本是皇位继承人吗,多尔衮为何放弃皇位

    而除了要防止皇位受到威胁,或者被一些奸臣篡夺以外,皇帝还十分烦恼的一件事情便是皇位到底应该传给谁?历朝历代都曾经出现过互为兄弟的人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而皇帝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如何传位,既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又能有效避免此类惨案的发生。虽然话是那么说,做起来却是十分不容易的,毕竟皇权的至高无上自然有很多人

  • 康熙皇帝一生励精图治,为什么要饿死“除鳌拜平三藩”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康熙晚年为什么说后悔擒鳌拜,康熙是怎么平定鳌拜的,康熙皇帝是怎样铲除鳌拜的

    康熙可以容忍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却无法容忍他们动摇国本。在当时,康熙对皇太子还是颇为看重的,因此首先拿攻击太子的明珠开刀,指使一名御史弹劾明珠贪污。弹劾明珠贪污,是有原因的。因为明珠当时党羽已成,如果直接弹劾他结党营私、动摇国本,那么必然会牵扯到明珠的党羽,而那些党羽为了自保,也必然会想方设法保

  • 康熙是靠什么人擒住鳌拜的?不仅仅是摔跤手,还是清朝的特种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如何擒住鳌拜的,康熙晚年为何会后悔擒下鳌拜,康熙年轻时候擒住鳌拜

    鳌拜在清朝入关后,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剿灭了四川的张献忠,也正是得益于此,鳌拜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顺治临终前,将康熙托孤于四位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其实在这四位辅命大臣中,鳌拜的地位是最低。可是,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旧部,因此被其他辅命大臣孤立,遏必隆又是个老好人与鳌拜是一伙的,索尼当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