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权威受到挑战,东南互保威力何以至此?李鸿章八个字说出原因

慈禧权威受到挑战,东南互保威力何以至此?李鸿章八个字说出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501 更新时间:2023/12/13 9:53:51

当时对义和团的态度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安抚,把义和团收入朝廷,另做它用;一派主张剿灭,维护帝国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而在此次会议上,主张安抚一派占据了上风。会议最后慈禧拍板定案:对义和团要进行安抚政策,可以给他们武器并加以训练,成为日后抵御列强的尖刀。

虽然荣禄和王文韶等人对此并不赞同,可是慈禧当时大权在握,他们也无法反对什么。

做出安抚义和团决议的第二天,总理衙门的最高领导就换成了载漪。

载漪当时是内部排外的典型代表。他当上总理衙门的一职,也就说明北京对列强和义和团摇摆不定的风向已经完全明朗。

所以载漪的上位让列强们受了刺激,感觉自身利益受到了威胁。

所以当天英国海军中将摩西就率军从天津出发,目的地直指北京;除了列强外,慈禧对义和团的支持也让很多地方大员忧心忡忡。

两广总督张之洞首当其冲,他认为对义和团的支持是打各列强的脸,会使得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恶化进而使得局势陷入难以挽回的境地。

山东巡抚袁世凯想法与张之洞大同小异,他觉得打击义和团会有丢官的危险,可不管或者扶持又会得罪西方列强。

为了缓解这一局面,或者说维持地方实权,张之洞与袁世凯都采取了措施。

张之洞联合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给总理衙门发电,电报里称:

从来邪术不能御敌,乱民不能保国。外兵深入,横行各省,会匪四起,大局溃烂,悔不可追。

意思是义和团是乱民,使用的是邪术,不但不能保家卫国,反而会造成大局溃烂的结果,到时候追悔莫及。

袁世凯则采取了祸水北引的策略,张贴告示鼓励属地内的义和团“北上助战”,让他们不要停留山东了。

袁世凯的做法其实有两点深意:

一是让部分义和团北上,北上后如何处置的问题交给了朝廷;二是告诉朝廷真正爱国的义和团都已经去了北京,剩下的自然是不爱国的,也就可以进行剿灭了。

从这也可以看出袁世凯极强的政治敏锐性,难怪后来能坐上总统的职位。

除此之外,李鸿章等人也向北京方面发出了劝诫,称:众议非自清内匪,事无转机。

意思是如果不对义和团进行剿灭,那么清朝想要维持与列强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转机的,清帝国也无法继续延存。

同时众人还希望慈禧在这件事上进行独裁,先对内乱进行安定,然后再去抵御列强。

可当时慈禧迫切需要一股势力与列强进行斡旋,所以并没采取主剿派的意见,后来义和团取得的一些成绩,更加坚定了慈禧和主扶派的想法。

西摩部队在北上时,受到了义和团的阻击,并被打退。

在屡战屡败的清政府看来,这是主扶主张下的胜利,让他们陷入了一种兴奋状态。

于是主扶派们趁热打铁,打算将这种政策扩大化,并且迅速向东南各省督抚下达了招募义民的命令。

盛宣怀是当时清朝帝国电报局的督办,算是当时消息最为灵通的人。

地方大员与朝廷之间,朝廷和列强之间的电报往来都要经过电报局,也就瞒不过盛宣怀。

所以这道让各省督抚招募义民的电报,还没传到各省督抚就先到了盛宣怀手里,他也就此做出了一个旧社会不可想象的决定:扣押电报。

除此之后盛宣怀还赶紧给李鸿章发了一份急报,分析了当前清朝的形势,提出了“联络一气,保卫疆土”的建议。

这里的“联络一气”并非指的是联络义和团,而是指各地官员联合起来,迫使清廷做出剿灭义和团的决议。

盛宣怀在电报里恳求李鸿章做出决断,他写道:

朝廷以一国之力抵抗数个强国,理屈势穷;目前,俄国已占据榆关,万余部队已从广岛出发,而英、法、德等国也必将发兵;国家即将瓦解,已无法挽救:要保全东南地区,各督抚必须即时采取措施,联络一气。

除了李鸿章之外,盛宣怀还给有实权的张之洞、刘坤一等人都发去了电报,让他们与属地内的各国租借互不相饶。

几份电报,勾勒出了当年“东南互保”的雏形。

盛宣怀之所以给张之洞等人提出建议,是因为他们所管理的湖广与两江,是当时清政府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帝国主义的主要势力范围,与帝国列强有着很深的利益关系。

当时的英国人已经嗅到了慈禧等主扶派政策下的危机,并做出了一些应对。

英国驻上海的领事霍必澜就曾电告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求情他派遣监督,协助东南督抚们包围长江中上游的安全。

索尔兹伯里很快给霍必澜做了回复,同意当对当前局势的看法。

英国人担心义和团的火会蔓延到南方,破坏当地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对南方地区分一杯羹找到借口。

所以英国驻扎在南方的海军早早就得到了指示,必须在其它列强有所行动之前做好准备。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英国的二级巡洋舰“赫尔迈厄尼”号正在驶向南京,战舰“林奈”号也奔赴汉口,“无畏号”也已经从香港起航。

不久,英国驻扎在南京的领事孙德雅拜访了刚刚从北京回来的刘坤一。

刘坤一本身就比较“亲英”,他坦诚地告诉孙德雅,清政府已经完了,她再也无法维持其大国的地位。

同时刘坤一也对孙德雅提出了请求,希望英国方面在南非战争结束后能把精力放在处理中国问题上。

同一时间,英国驻扎汉口领事的法雷斯也与张之洞进行了会面。

张之洞比刘坤一更懂列强的贪婪,他也有着更敏锐的警惕性,意识到如果让英国舰队进入长江流域,造成的危害会更大。

所以张之洞没有对法雷斯提出的互助建议进行明确答复,只是说道:“如果需要援助,会和英国领事协商。”

张之洞还表示他很重视和英国的友谊,并且还决定用自己的能力给予外国人应有的保护,其言下之意:我们不但可以管好自己的事情,甚至还有余力去保护外国人,无需英国操心。

为了表示对义和团的支持,慈禧下令,各国驻京使馆都遭受到了军队炮火的攻击。

上海也传出了列强要对吴淞口采取行动的消息,英国人意识到,列强已经找到借口对南方利益进行干涉了,这必将损害日不落帝国的利益。

于是霍必澜再次同刘坤一会面,提出了由中英两国联合占领江阴要塞的建议。

此时的刘坤一也意识到了英国的狼子野心,没有对霍必澜的建议做出回复,只是反问到如果真的占领了江阴要塞,英国是否会用武力制止其它国家的船舶从要塞通过。

刘坤一的态度让霍必澜明白,清朝内部已经对英国有所顾虑,更何况刘坤一原本还是“亲英”的官员,所以英国人有了“霸王硬上弓”的打算。

霍必澜在给索尔兹伯里的电报里写道:“如果有必要,即使没有获得他们的同意也要实行占领”,列强的贪婪一览无余

当然英国的计划也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法国外长表示如果英军在上海登陆,法国也要在上海进行登陆。

其它国家的态度让英国人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同时也让张之洞等人察觉到了一个契机:可以利用列强们彼此之间的牵制来解决危机。

随后,张之洞便致电清廷驻英、美、日公使,要他们转告各国:“目下长江沿岸一带,各督抚历任保护之责。诸国洋人,均无庸顾虑。”

张之洞还准备邀总统出面:“与各国磋商,保全东南大局。”

在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下,一个涉及中国东南地区、英国以及其它列强的合作框架逐渐形成,各方似乎找到了一个利益平衡点。

然而事情没有朝着张之洞的走向发展,慈禧于1900年6月21日颁布了《宣战诏书》,萎靡的清政府竟然决定同时向12个国家宣战。

盛宣怀还是第一个得到了消息,他指示手下秘密告诉陈督抚,不要声张。

随后得到了密报的各省督抚,也进行了紧急磋商。

盛宣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朝廷的《宣战诏书》是伪诏。当然是否是伪诏,各位官员都心知肚明,但当时别无选择。

荒诞且无能的清廷竟然同时向12个国家宣战,地方官员的利益必然在战争中受损,只有将战争扼杀在摇篮里,才能保存。

所以盛宣怀等人才故意把《宣战诏书》当作了伪诏,对外宣称是朝廷内部出了拳党,胁迫了政府,诏书根本就不是皇帝的意思。由此给各督抚抵制诏书找了个理由,可没想到朝廷接着又放出了大招。

《宣战诏书》还没捂热,朝廷又送来了要求各地派兵“北上勤王”的圣旨。

圣旨在中国传统的皇权里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见圣旨如见皇上,传统的士大夫根本不能也不敢违抗。

张之洞、刘坤一和盛宣怀等人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地步,他们不敢说印着皇帝玉玺的圣旨也是假的。

就在这时李鸿章站了出来,他给朝廷发去了一份电报,也就是这份电报,得以保存了清廷最后的脸面,挽救了快要“死去的东南互保”。

这份电报里,李鸿章对圣旨进行了定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乱命”二字很有深意,一方面否定了朝廷圣旨的正确性,但又没有否定慈禧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又避免了与朝廷撕破脸皮,维持了“东南互保”的局面。

有了资深大佬李鸿章的带头,张之洞等人也更加坚定了“互保”的决心。

因为当时清廷的衰亡加上北方已经陷入慌乱,慈禧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追究李鸿章等人的拒不听命。

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下,东南互保也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

由张之洞、刘坤一、盛宣等人牵头,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各省市府均派代表参加,终于在上海与各国驻沪领议定出了“东南互保”条约。

除了英国因为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没有签字外,其余各国均同意了“东南互保”条约,人甚至称赞该协议让外国人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维持了东南地区的和平。

互保条约发布三天后,督抚们还是一直秘而不宣,可朝廷的宣战诏书却在上海公布开来。

这让舆论瞬间哗然,朝廷的态度与男方督抚们的态度完全大相径庭,二者之间必有取舍。为了维持住互保的局面,盛宣怀再次致电张之洞等人,要求他们坚持互保条约;张之洞等人也向洋人表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按照当初的条约办事,不可改变。

为了扩大互保范国,刘张二人还致电各督抚,请予支持,李鸿章、袁世凯纷纷公开表示赞同。

新疆、四川,陕西等地,亦公开表示支持。“互保”的范围和影响逐渐扩大,甚至到了内陆省份。

不得不说相比于固步自封的清政府来说,常年经营地方的张之洞等人对列强与时局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他们知道想要用义和团的大刀长矛去挑战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是不可能实现的,更别谈一次性挑战12个国家。

所以为了稳定局势,在“东南互保”条约促成的当天,张之洞等人就上奏为“东南互保”进行了辩护,他们称只有这样才可能“保存疆土”。

虽然最终清廷依旧被北洋政府所替代,可从当时来看,这种“曲线救国”政策无疑保住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使得清政府又能苟延残喘一阵子。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朝廷宣战后的第三天,慈禧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她赞扬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等人“剿灭义和团”与洋人求和”的主张是“老成谋国之道”。

慈禧的赞扬显然是言不由衷,可当时的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洋人或处置义和团,都不得不依靠李鸿章这些掌握实权的地方官员。

况且如此大范围地违抗圣旨与她的命令,也是慈禧始料未及的情况,她对此也没有做过多的准备,等到木已成舟之时,只能接受这样的局面。

赞扬刘坤一们老成谋国的时候,恰恰是她对这些督抚们恨得牙根痒痒的时候。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清朝妃嫔手上要戴手指套?不会不方便吗?知道真相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妃子的手指上戴的指套,为什么清朝妃子喜欢戴指甲套,清朝后宫妃嫔穿衣制度

    一、喜悦帝王都知道,中华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在男尊女卑的年代,为了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争得一席位置,妃子们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互相倾轧不说,在争风吃醋上,更是用尽了手段,而民间更甚,为了喜悦丈夫,便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恶习,像什么“裹脚”,为了男人的嗜好,所谓的“三寸金莲”,愣是刻意的遏制了脚指头的生长,

  • 康熙活捉朱三太子,佟国维说了哪八个字?康熙就坚定了杀他的决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康熙和佟国维的关系,康熙处死朱三太子,康熙皇帝对朱三太子的评价

    在清朝最开始建立起来的时候,其实一直有明朝的遗将在反对清朝,他们也是那段时间清朝局势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民间一直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而清朝政府把这股势力压制下去,稳定社会、民心所采取的策略就是:一方面,清初掉那些反对朝廷的人,另一方面,在百姓中间表现出尊重汉族人的这样一种方针。这样清朝的局势才慢慢地

  • 康熙最宠爱的女人,13岁嫁康熙当皇后,却只活到22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康熙最宠爱的女人,康熙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康熙曾经最宠爱的公主

    虽然是政治因素的婚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人婚后非常和谐恩爱,两人之间相敬如宾!虽然赫舍里氏,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皇后,但是她并没有对不起自己身上这皇后的头衔和地位,年纪轻轻的她将后宫之事打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康熙得力的贤内助。让康熙舍去后宫之恼事,专心打理前朝,治理国家!赫舍里氏在这一举动上,深得康熙

  • 多尔衮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却做不了继承人?一个数字让他翻不了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多尔衮有篡位的实力吗,多尔衮原本是皇位继承人吗,多尔衮为何放弃皇位

    而除了要防止皇位受到威胁,或者被一些奸臣篡夺以外,皇帝还十分烦恼的一件事情便是皇位到底应该传给谁?历朝历代都曾经出现过互为兄弟的人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而皇帝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如何传位,既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又能有效避免此类惨案的发生。虽然话是那么说,做起来却是十分不容易的,毕竟皇权的至高无上自然有很多人

  • 康熙皇帝一生励精图治,为什么要饿死“除鳌拜平三藩”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康熙晚年为什么说后悔擒鳌拜,康熙是怎么平定鳌拜的,康熙皇帝是怎样铲除鳌拜的

    康熙可以容忍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却无法容忍他们动摇国本。在当时,康熙对皇太子还是颇为看重的,因此首先拿攻击太子的明珠开刀,指使一名御史弹劾明珠贪污。弹劾明珠贪污,是有原因的。因为明珠当时党羽已成,如果直接弹劾他结党营私、动摇国本,那么必然会牵扯到明珠的党羽,而那些党羽为了自保,也必然会想方设法保

  • 康熙是靠什么人擒住鳌拜的?不仅仅是摔跤手,还是清朝的特种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如何擒住鳌拜的,康熙晚年为何会后悔擒下鳌拜,康熙年轻时候擒住鳌拜

    鳌拜在清朝入关后,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剿灭了四川的张献忠,也正是得益于此,鳌拜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顺治临终前,将康熙托孤于四位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其实在这四位辅命大臣中,鳌拜的地位是最低。可是,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旧部,因此被其他辅命大臣孤立,遏必隆又是个老好人与鳌拜是一伙的,索尼当时已

  • 多尔衮曾给史可法写了一封信扬言联闯平南,看看史可法如何回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多尔衮写给史可法的劝降信,史可法个人资料,赞颂史可法的诗句

    而南明最后一任皇帝叫做朱由榔,在1662年6月1日被吴三桂绞杀在昆明。如果从这开始算,南明只延续了18年光辉。要知道当年南明刚成立之时可还占据着半壁江山,为何会以极短暂的速度消亡?我们来看看情况相似的南宋,好歹也坚持了一百五十多年。其实南明的快速陨落是有原因的,第一点原因那就是内斗不止,即使亡国之恨

  • 嘉庆派人抄和珅库房,在角落竟发现一个人,家仆:这是人皮不是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和珅被嘉庆抄家档案,为啥说嘉庆最大错误杀了和珅,嘉庆抄家和珅后为什么清朝衰落

    说起和珅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吧,他是乾隆最宠爱的臣子。他初入朝堂时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官员,做事兢兢业业,说话也好听,总是能哄的皇帝开怀大笑,算得上是乾隆的得力助手,可以说皇帝对他的宠信程度无人能比。但是后来他就变了,他没能抵住金钱的诱惑。别人来找他在皇帝面前说好话,给他送礼,他都一概全收。甚至到了后

  • 洪秀全为什么死在城破之前除了吃野草,有一个极差的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洪秀全怎样死的,洪秀全娶了2000多个老婆视频,广西蒙山县洪秀全

    既然洪秀全不愿意放弃天京城,那么总得要解决城中人吃饭的问题,况且当时已经是“城中(粮食)强者可得,弱者难求,必有内变争夺之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洪秀全想出了一个主意——吃“甜露”。那么什么是甜露?所谓的甜露就是野草。不过在洪秀全的眼中,那可是“主赐给的粮食”。于是作为太平天国的掌权者,在城中粮食奇缺

  • 洪承畴兵败被俘,祖大寿二次降清,直接影响了吴三桂最后的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为什么洪承畴的爵位不如吴三桂高,洪承畴吴三桂谁功劳大,祖大寿后代现状

    时间到了崇祯十四年,祖大寿的对手已经从努尔哈赤变成了皇太极,松锦大战爆发以后,锦州成被围困的水泄不通,好在援军来了。带兵的洪承畴是非常著名的将领,祖大寿抱有一丝希望地看着战局的发展。没想到洪承畴的大军却败给了满清铁骑,而他本人居然也投降了。至于什么原因,很多人都说是孝庄使用了美人计,其实这是不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