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唯一世袭的武将世家:威震西北二百年,功绩超过杨家将

北宋唯一世袭的武将世家:威震西北二百年,功绩超过杨家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343 更新时间:2024/2/5 21:14:43

佘老太君 历史悠久,源于唐末 折家将不是汉人,而是党项部落的一支。此番分歧是唐朝吐番之战后,造成的党项一族,有人留在故地,而有迁入内地,逼近中原。这部分内迁的党项人便生活在中原,成为了后来的“府州折家。” 虽然不是汉人,但是折家将却是中原安宁的忠实守卫者。 折家将的历史根源得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折家将已经是武将大家了。府州折氏始祖折宗本,在唐为官,其子其孙皆是为官,经过他们三人的打拼,折家终于在府州立住了脚跟,为后世基业奠定了基础。后来,五代十国乱世来临,战火连天。 但是折家将依旧保持守卫中原的初心,尽管五代的朝代更迭迅速,但是无论人为君,折家将对君皆是忠心耿耿,不敢有半分僭越。当时的折家将身逢乱世,前有敌人,后无支援,可是即使腹背受敌,折家将依旧死守府州局一带,没有让其落入敌手。

由此可见,折家将的能力之卓著,也因此得到了后晋,后汉历代皇帝的青眼。 折家将 折家将在五代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研究五代历史,折从阮是绕不过去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儿,其一,促使折家军移防府州 成,筑城防御,居险自守;其二,面对大辽割地的屈辱条约,誓死不从,奋力反抗,终于大获全胜。 他生逢五代乱世,虽然侍奉四朝君王,但是从没有一点污名。因为他的一生都在抗辽捍边,因此赢得了世人的尊崇。这也为后世的折家将定下了基调,也就是无论何人为君,折家将的任务就是死守边关,焊 丝屏障。 北宋建立后,折家将主动归附北宋,继续盘踞在府州大地抵御边关进犯,随着时间的推移,折氏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名门望族。折家将有多优秀呢?折家将优秀到让宋朝皇帝破例。众所周知,宋朝重轻武,为了提防武将作乱,废除藩镇,改派知州。 可是,府州的折家将却一直是府州折家,他们得到了世袭的特权,也是北宋唯一世袭的武将世家。折家将得此特权,并没有骄傲自满,反之,更是谨小慎微,一直战斗在战争的第一线,抵御外敌。

府州 金戈铁马折家将 历史滚滚而去,英雄不该被遗忘。俯身而望,绕过九曲黄河,穿梭到宋朝的时空中,我们看到府州的大地上,战火连天。而冲在最前面的正是折家将,他们在这里挥舞着北宋的旌旗,骑着善战的铁骑,金戈铁马,踏平边陲重地,粉碎西夏和契丹的幻想。 他们为了百姓而战,为了中原统一而战。

折家将优秀,可是更为难得的是,世代忠勇,世代名将皆如星子般璀璨。 折御卿,北宋开国名将,在父去世后,便挑起了大梁。宋太宗亲征北汉时,他就是宋太宗得力的左膀右臂,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出奇招,终于攻克了岢岚军,攻下岚州,立下了赫赫战功。994年,契丹一万人攻入府州,可是折御卿早就获悉了契丹的计划,所以一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等君入瓮。

宋太宗 终于,歼敌半数,缴获战马数匹。这一战,不仅 大煞大辽气焰,真正地打在了大辽的七寸上,而且也提升了北宋的国际地位,使得很多部族选择内附北宋。折御卿战绩卓著,一生戎马,义薄云天,虽然他积劳成疾而死,可是他的身后又有一批批折家将站起来了,他们为国效力,前仆后继。 后来,折继世,折继祖等人,少年参军,披甲上阵,率领步骑兵直捣怀宁,面对西夏的进犯,他是屡战屡胜,再战再胜,一路上,带着祖先的荣耀和皇帝的信任而战。 折家将世代皆为 大奖,但是名将辈出的时代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被称为北宋的威武神将,他就是折克行。折克行,少时并无名气,但是他敢于遂自荐。西夏侵犯环庆,他自请带兵出征,在种谔的指挥下,护送粮草,保持供给。 在葭芦川作战,他冲在最前面,杀入敌城,收降千户。这一战,不仅逼退了西夏军队,更让所有人都记住了折克行这个名字。人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是折家将的后代,而是他缔造了这一代的折家将。

折克行 折克行成名后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和西夏的对抗中,他明知后方支援紧迫的情况下,依旧带着孤注一掷的勇气带病西去,终于,他得偿所愿,打败了西夏军队,斩杀了咩宝吴良。自此以后,他成为了西夏军队的噩梦。他是天生的将才:他善于把握时机,抢占先机。 只要他看准了好时机,就会选择提刀上阵,快准 很地解决问题,不会瞻前顾后错失良机;他擅长利用士兵心理,他知道士兵最优的状态下可以事半功倍,所以在修筑工事时,他另辟蹊径,“由远及近”。 因此工事也是提前提前竣工;不仅如此,他更是料事如神,能够精准地辨别真假情报,避免不必要的轻举妄动。折克行的一生鲜有败绩,英明神武,多谋善断,所立战功无数,成为了西夏人闻之色变的“折家父”。

西夏人 小结 一个家族,数十年如一日,以寡敌众,以身躯保卫中原和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更是传奇。折家将不应该被遗忘,不仅仅是他们战功赫赫,更重要的是折家将的现实意义。

其一,是民族融合和团结的典范,虽然是党项人,但是他们一直追随中原王朝,誓死守卫中原。战场上,浴血奋战,抵御西夏,大辽的入侵和进犯,为中原统一殚精竭虑。文化上,穿汉服,同汉人通婚,学习汉字,取长补短,在精神文化上借助汉人的力量提升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州折家与汉人已经成为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他们一个家族用自己的忠肝义胆缔造了一番民族融合的盛景,不可不为一段佳话。

其二,折家将家风令人钦佩,世代忠将,将爱国主义精神刻在了骨子里。前前后后十几代人,虽然侍奉过不同的王朝,但是皆是忠其军,爱其兵,在抵御外来种族的入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九死而尤未悔。

党项人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今时代主旋律,也是我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研究折家将并不是单纯地瞻仰他们的军事能力,更多是引起现代人的思考,思考爱国主义问题、民族融合问题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优良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才是跨越千年的折家将现在的历史意义。 折家将,世代为将,护佑中原,镇守西北三百载, 所出将领之多,延续时间之长,都是其他将门比不了的,可位居中国将门之首。“控扼西北,国家赖之”,是一代代折家将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出来的崇高评语。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北宋军队如何选拔勇士?就考射箭一项技能,看成绩工资能差一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北宋招募弓箭手的原因,北宋大将军射箭,北宋军队层级

    如宋真宗亲征前,有“落解士人百余击登闻鼓,自陈素习武艺,愿备军前役使”,宋真宗“御便殿招试”,结果“能挽弓者才三人”。可见精于弓箭是当时会武之人的必备技艺。 宋军使用的弓按用途可分为平时军事训练中用于教练的射亲弓,战斗时用的黄桦弓、黑漆弓、麻背弓、白桦弓等。在制造弓的时候,其强弱以石斗为等,即区

  • 北宋为什么骑兵孱弱,真是因为缺少幽云十六州养马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宋最强骑兵,北宋开局有多少骑兵,北宋末骑兵真实情况

    虽然众所周知骑兵是一个烧钱的兵种,但是北宋骑兵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辽国与后面金国的骑兵,但是北宋的经济远远好于辽国与金国,难道单纯养马就会烧钱到这个地步?还是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呢? 步兵王朝的骑兵梦想 对于北宋而言,骑兵是一个永远的痛。历来就有一种说法:北宋之所以骑兵孱弱,是因为缺少幽云十

  • 北宋为了加强边防,“种”出来一条城墙,究竟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北宋边防有多重要,北宋有多少城墙,北宋边防政策

    不过好在在燕山山脉之南的150——200公里处,是今天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到天津市区一线,这里密布着的巨马河、易水、潞水、滹沱河、黄河等大大河流以及沟渠、河泊、陂泽还可以构起一条差强人意的防线。为何要这么说呢?因为“塘泺虽有限敌之名,而无御寇之实”,河泊水少的时候,敌人可以徒步涉水,而到了

  • 包拯临终时,对展昭说了什么,展昭一夜间神秘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包拯死后展昭去哪了,展昭投靠包拯完整版,包拯死后展昭为何一夜之间消失

    可谓是百姓的衣食父母。 事实上,包青天的成名,是和他断案入神的超凡能力是分不开的,事实上,也离不开其创造的丰功伟绩。 在这里,不得不提他的左膀右臂,在文治方面,有公孙策常伴左右;在武功方面,有王朝马汉,还有“南侠”展昭。 关于包拯和展昭之间的尘封往事,有这样一段传奇之处:当包拯垂垂老矣,将昔日老友

  • 包拯临终前说了什么?为何展昭一夜之间神秘消失?这背后有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包拯临终对展昭说了什么,包拯死后展昭为何一夜之间消失,包拯死后展昭一夜就消失了

    你知道包拯临终前说了什么吗?正是他的这番话,让展昭一夜之间便人间蒸发了。这事儿还得从包拯年轻的时候说起。 那时候的他跟其他学子一样,都是经过了十年苦读后抓住机会想要考取功名。不过进京赶考的这段路却并不好走,那时候可没有汽车这类先进的玩意儿,富贵人家的孩子可以坐马车,可像包拯这样的平民就只能靠着一双

  • 别骂王莽、曹丕和司马炎了,其实他们对前朝君主比赵匡胤仁慈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莽和赵匡胤谁厉害,司马炎与赵匡胤,司马炎和王莽关系

    王莽篡汉 首先是王莽,王莽在废除了孺子婴以后,并不是像小说中一样把孺子婴处死;而是将孺子婴封为了安定公,还把五个县,一万多户居民封给了孺子婴作为他的安定国,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孺子婴做老婆。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王莽限制了孺子婴的人身自由,把孺子婴限制在安定公府里,不许出门。后来赤眉军攻入长安的时候,将

  • 刘邦和朱元璋到底谁厉害,这个说法关公战秦琼,刘邦略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和朱元璋谁出现早,朱元璋vs刘邦谁更强,刘邦朱元璋谁更狠

    刘邦和朱元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的两位出身布衣的开国皇帝,他们二人的经历都不平凡,能够成为开国皇帝都是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让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认为刘邦应该更胜一筹。综合能力当然是朱元璋强,不过刘邦这个人情商更高一些,对于自己的仇人能够不计前嫌,这一点难能可贵。 第一:都是出身布衣,伟人对他们的

  • 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真的是他们两个人的性格问题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邦和朱元璋谁最狠,刘邦朱元璋对自己的评价,朱元璋与刘邦哪个厉害

    刘邦和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别的两个开国皇帝,特别之处有两点。一是,他们两个都是平民出身,而非达官显贵。第二点就是,他们两个在夺得天下之后都对功臣进行了大肆的屠杀。很多人都说,大肆屠杀功臣和刘邦与朱元璋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两个都是生性多疑的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那么,刘邦和朱元璋大肆屠杀

  • 朱元璋让人抬来三筐稻谷,刘伯温:看来有人将小命不保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和刘伯温在城楼谈话,朱元璋得知刘伯温死讯,朱元璋邀请刘伯温

    朱元璋有一段令人敬佩的过往,那就是带领起义军攻打元朝。在攻打元朝的时候,朱元璋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在这些朋友中,刘伯温算是朱元璋的知己。在打仗的时候,刘伯温就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为其充当军师的角色。因此,刘伯温是最了解朱元璋的,尤其是朱元璋的喜怒哀乐,就算是朱元璋只做出了一个表情,他就能知道朱元璋的想

  • 大宋共历十八帝,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誉为“守成贤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宋十八皇帝名单,宋朝在位最久皇帝,历史上大宋的皇帝

    暂且不说“守成贤主”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但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治世,除却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仁宗一朝就占了六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