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宋共历十八帝,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誉为“守成贤主”

大宋共历十八帝,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誉为“守成贤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704 更新时间:2024/2/5 21:14:22

暂且不说“守成贤主”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但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治世,除却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仁宗一朝就占了六家,分别是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宋仁宗赵祯虽然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他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宋仁宗赵祯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

作为皇帝的他对下人很仁慈。相传,有一次用餐,他吃着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把沙子吐了出来,接着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吃到了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考虑到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有一颗仁慈的心。

赵祯对待大臣善于纳谏,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口水沫子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仁宗任命宠妃张氏的伯父张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这个时候,赵祯也很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赵祯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时代,算是很难得的。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宋仁宗赵祯看来,他并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划去了。赵祯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有人就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 柳永于是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讥讽赵祯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反而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仁宗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苏辙参加科考,并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宫中的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而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仁宗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足见其对读书人的宽容。

苏轼曾说过: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吴三桂为什么前半生背叛明朝,后半生背叛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的吴三桂简介,吴三桂算不算背叛明朝,明朝吴三桂的真实人生

    认为吴三桂降清的一方提出两点理由:第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视吴三桂为降将,如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了奖励吴三桂在战争中的功劳,“授三桂平西王勒印”。后来清帝要除去吴三桂爵位时,也把他称为降将:《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就说“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未投降,授之军旅”。第二,吴三桂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也表明

  • 五代十国第一明君,他若不死赵匡胤或根本无法统一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匡胤统一了五代十国吗,赵匡胤不死能收复六州吗,五代十国 赵匡胤

    柴荣后周太祖郭威收养的养子早年一直在外经商,,后跟随养父郭威弃商从军。汉隐帝将郭威与柴荣的家属亲戚全部杀害,郭威打着清君侧的口号起兵谋反并一路杀到开封,并建立了后周政权,在郭威死后柴荣便继承了郭威的君王之位柴荣继位的时候,中原四分五裂,北部的北汉视后周为死敌,时常勾结契丹族侵犯后周边境,南部与蜀、唐

  • 2005年湖北发现明朝王妃墓,出土青花四爱图梅瓶,考古专家:少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代公主墓出土文物,考古出土明代瓷器,青花四爱梅图出土于谁的墓

    但他们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探究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而是一个可能不被大多数人所知的名字——郢靖王朱栋。当他们进入郢靖王与郢靖王妃合葬陵墓之中后,马上开始了清点和记录工作,就在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个王妃棺旁一个沾满了泥土的瓶子吸引。继而所有人都被震惊,擦去瓶子上的尘土后,图案显现,这正是存世

  • 大明封藩都是嫡系子孙,为何云南特殊?朱元璋子孙太不争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云南朱元璋后裔,朱元璋封藩结果,朱元璋有没有嫡系后人

    当然这套在朱元璋看来行之有效的制度,其实有很大的问题,朱元璋为了更好的防守大明王朝的疆域,特别规定了塞王制度,将子嗣都分封到各地镇守边疆,其中以北方的十三塞王的疆域更是独占了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然而对当时同样是边塞的云南,朱元璋却做了特别的安排,命令自己的养子沐英镇守。一直以来我们在各种影视剧中,一

  • 赵匡胤真的是赵光义杀死的么?通过以下2点分析你会更加明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被赵光义害死的原因,赵匡胤真的被赵光义所杀吗,赵匡胤是不是被赵光义毒死的

    赵光义与赵匡胤之间,恰似如此,你要说是赵光义杀死的,历史证据又不足,要说不是他杀死的,种种行为又实在可疑,下边我就试着分析一下。一、认为并非赵光义杀死赵匡胤的说法正史中对于赵匡胤的死,仅仅几个字带过,含糊其辞,我们根本无法知晓真实原因,但是在《续湘山野录》中却记录了赵匡胤去世当晚的场景:延入大寝,酌

  • 中流砥柱,还是一代权奸?徐渭的一首诗,揭示了徐阶的另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渭最好的七首诗,徐阶写给嘉靖拍马屁的诗,人物品评徐渭

    明代出了很多的内阁首辅,能位列“十大首辅”的人在历史上评价都是比较高的,其中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杨士奇、张居正和徐阶等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徐阶这个人更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有人称他为“明朝的中流砥柱”,但也有人说他是“一代权奸”,到底哪个评价更加客观一点呢?当年徐渭的一首诗为我们揭示了徐

  • 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却多管闲事,最后被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人,尤其是在明朝的时候,更是十分明显,原本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是不会遭受一家灭口之灾的,可是为何最终他还是在自己一步步的错误选择中于76岁失去自己生命和一家老小70多口生命呢?其中的很多细枝末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不信我跟你讲一讲。在大明朝朱元璋册封的开国功臣当中,

  • 明朝的两个预言:一个断定朱棣为帝,一个预言李自成亡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怎么打败李自成的,朱棣为什么杀李自成,李自成对明朝的预言

    一、莫逐燕,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此预言出自铁冠道人张中之口,张中字景和,号真常,元末明初道士,因平常喜戴铁冠,故人称铁冠道人,民间传闻他是刘伯温的师父,刘伯温曾跟其学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之术。张中擅长太乙神数,能观云望气,十分灵验,不过他常常装疯卖傻,说一些当时人们以为不着边际的话,知道事

  • 元朝末帝被朱元璋赶出了北京城,一年之内为什么敢3次卷土重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为何承认元朝,元朝是被朱元璋打败的吗,朱元璋灭掉元朝后做了什么事

    元朝末年,蒙古族的统治日益残暴,再加上各种天灾,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了起义,而在起义军中朱元璋率领的一支最终打败了各路诸侯,问鼎了天下,将元惠帝赶出了北京城,将万里江山从蒙古人铁蹄下解放了出来,虽然朱元璋取得了成功,但是元惠帝并未就此罢休,反而在一年之内三次卷土重来,妄图恢复元朝的江山,但是都

  • 有人说朱元璋是明教出身,真实历史是否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是明教的人吗,朱元璋有加入过明教吗,朱元璋为什么离开明教

    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有人甚至觉得明朝的国号也和明教有关,而朱元璋和明教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密,至于说朱元璋登基之后明教的衰落,更是和朱元璋息息相关,那么真实历史是否如此呢?朱元璋和明教的关系明教这个词语在文学作品中很是流行,知名度也比较高,可在真实历史上,明教的存在感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因为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