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清水师可以打不过西方列强,怎么连这个弱鸡小国也打不过?

大清水师可以打不过西方列强,怎么连这个弱鸡小国也打不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565 更新时间:2024/1/24 5:23:43

如果在鸦片战争之前,在清朝做一个问卷调查:哪个国家对清朝海上的威胁最大?多数答案不会是欧洲。即便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清朝官员亲眼看到了英国庞大的舰船,他们也不会认为英国是大清国海上安全的最大威胁。

他们心中的答案是越南。

18世纪越南舰队在中国东南沿海制造的恐怖记忆,远远超过后来的鸦片战争。

1、不速之客

179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当了60年天子的乾隆皇帝宣布退位,拿破仑成功远征意大利,欧洲的詹纳医生在这一年接种牛痘疫苗,令清朝皇室闻风丧胆的天花在欧洲不再是“人类天敌”。

广州十三行也不太平,十三行总商蔡世文自杀,震惊中外。广州十三行经过这一轮债务危机,在1796年只剩下8家行商活了下来。

新君继位,行业洗牌,广州十三行对新皇帝改革吏治抱有一点幻想,但事实很快就打脸了。

1796年9月,新任粤海关监督抵达广州,但拒绝接见任何行商,却要他们立即采办一批珍奇物品交给他挑选,好尽快进贡给嘉庆皇帝以示对登基的祝贺。珍奇物品送到了衙门,没想到竟然被退回,理由是,它们不够华美,不够时髦……总之不够档次。

十三行对新监督的用意心知肚明,连忙凑了几万两银子送进海关衙门。监督大人立即表示,上次那批珍奇物品尽管不够档次,好在当朝皇帝倡导俭约,或许能凑合收下;他本人向来思想开明,很乐意与行商们共同推进国家经济发展,造福大庆百姓。

皇帝是换了,但朝廷还是那个朝廷。

1796年注定是十三行的多事之秋,除了惯常的苛捐杂税之外,他们还面临一个更大的危机:

贸易航道珠江口被一支庞大的外国舰队封锁了!

这是要憋死十三行啊。

在新君登基之年悍然入侵中国海域,如此不给面子,是谁有这么大胆子敢在天朝头上撒野?大家肯定以为这支外国舰队来自于欧洲列强。

还真不是,它来自一个与清朝相邻的亚洲国家。

难不成是从小自命不凡的日本?

也不是,而是清朝的藩属国——越南!

更令他们惊奇的是,舰船上的敌人都是中国面孔。

2、中国海盗志愿军

1771年,南北对立的越南爆发西山起义,起义军势如破竹,在1786年基本统一越南,建立西山朝,奠定了现代越南的版图。这种农民起义统一全国的剧情,我们很熟悉。

但是,南越(阮氏)和北越(郑氏)的统治者后裔并不服输,想着卷土重来。

首先是北越,这是清朝的藩属国,当北越旧主请求清朝发兵时,唯我独尊的乾隆皇帝二话不说,在1788年命令两广总督孙士毅率领2万清军挥师越南,军费自然少不了广州十三行的赞助。

清军先胜后败,在1788年底轻松占领北越首都升龙城(河内),由于轻敌,在除夕之夜被西山军偷袭,毫无防备的清军瞬间崩溃,全军覆没,尸体堵塞了红河河道。

西山军担心清朝的举国报复,主动提出了议和,乾隆皇帝借坡下驴,同意了西山朝的合法性。不过,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将这场大败恬不知耻地认定为“十全武功”之一的“平安南”。

全军覆没也能说成是大功绩,皇帝要是不要脸,上帝都能气哭!

清军的这次失败干涉,直接导致了西山朝后来的海上报复。

西山朝接下来只剩下南越一个敌人,结果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只本土军队,而是由法国人训练的有很多欧洲雇佣兵的新式海军。南越旧主阮福映想恢复阮朝,法国想在越南建立殖民地,双方一拍即合。

西山朝为了快速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海军,盯上了中国海盗。

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的海盗几乎消失了,但他们并没有从良,而是漂泊来到了东南亚。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保留着极强的军事战斗力,同时靠贸易和海盗自食其力。

”墙内开花墙外香“,原产中国的海盗在东南亚闯出一番天地。

这些中国海盗中,就有很多天地会的成员。在那时,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天地会。

广州十三行,与这些海盗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大名鼎鼎的张保仔在1810年投诚清朝,怡和行老板伍秉鉴的斡旋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了利用这支现成的独立海上力量,西山朝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征服华南、重建百越国。自清初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失败后,重回中原的政治抱负从没有在这些海盗心中消失。

一批势力强大的中国海盗,纷纷加入了西山海军,其中的著名人物包括梁文庚、樊文才、莫官扶和郑七。这些人分别被任命为“千总”、“总兵”、“指挥”,戴上了越南乌纱帽,成为穿制服的海盗。统帅就是越南侯爵陈添保,也是一名中国海盗。

西山朝为了表示信任,还将已有的16艘水师战船拨给陈添保统一指挥。

于是,一场越南内战,演变成了中国海盗与法国海军的对决。

其实在西山军队,早就有中国人的影子。西山军刚造反时,两名中国商人集亭和李才,就于1773年分别组建了华人军队:“忠义军”及“和义军”,加入到西山队伍中。这两支华人队伍战果丰硕,但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忠义军”战败四散,集亭跑回了中国,被两广总督处决。

而“和义军”则卷进了西山军内部的权力斗争,全军在西贡(胡志明)遭到西山军的血腥清洗,连带西贡城内的所有华人都被屠杀殆尽。大量尸体被投入湄公河中,连续几日浮尸布满河面。

即便遭受如此迫害,大量华人还是前赴后继加入西山军。乱世出英雄,他们希望在西山军的大旗下找到建立华人政权的机会,这才有了西山海军的中国海盗“志愿军”。

由中国海盗组成的西山海军,在与南越的法国海军战斗中,居然不落下风,双方形成了拉锯战。

在这场消耗战中,西山朝的国库日渐空虚,西山海军的士兵和舰船在不断减少。西山朝廷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中国海盗就提出了建议:去中国沿海抢劫,既能搜刮财富,也能搜罗沿途的海盗,征税和扩军一举两得。

3、海上抢劫

1792年夏季,陈添保率领由中国海盗组成的40艘战舰,齐刷刷奔赴中国的东南沿海,沿着广东、福建和浙江一路打家劫舍,首次突袭就获利颇丰。

1794年,西山海军大举入侵福建,封锁闽江口。

蕞尔小国如此藐视天朝,乾隆皇帝龙颜大怒,但也无可奈何,因为清朝水师的战斗力实在弱鸡,每次都是损兵折将的围剿失败。

说最狠的话,挨最狠的打。

1795年,在清朝强硬的言论反击中,陈添保升职为越南都督,相当于现在的上将军衔。

1796年,乾隆皇帝退位,陈添保认为中国朝局混乱,有机可乘,迅速调集战船76艘,分为前、中、后三支,由12 名总兵统率,扑向广东沿海,封锁珠江口,洗劫往来商船。

西山海军主力战舰名叫“乌艚船”,原为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在明朝广式战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东亚新型战舰,船体高大,每艘船可载百余人,载西洋火炮数十门,火力比较强,船体结实,经常能撞沉敌船,缺点是重心不稳,航速较慢。

清朝海军主力战舰有“同安船”、“赶缯船”、“艍船”和“米艇”等几种,每艘船只能载几十人,载炮不过十门,船身高度较低,船体较为单薄。因此在海战中,西山乌艚船可以很容易地用强火力和大吨位压制清军战船,横扫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各地,尽情烧杀抢掠,使中国沿海损失惨重。

看到18世纪末越南海军随意蹂躏清朝水师,就不会对50年后鸦片战争清朝的一败涂地感到惊讶了。

这个体制早就腐烂了。

广州十三行正处于低谷期,行商接二连三地倒闭,西山海军在这个时候来袭,真是雪上加霜。

刚刚接任总商的潘有度,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和自己无法解决的危机,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该趁自己还有点钱金盆洗手算了?”

4、天地会

西山海军的此次抢劫,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1年,直到1797年才撤军。

在这1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海盗踊跃加入,西山侵华舰队后来达数百艘,总兵力达数万人。他们大多数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天地会成员,对“反清复明”的政治抱负念念不忘,也对商船上的珍宝十分感兴趣。

前文讲过,18-19世纪的中国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天地会,天地会的宗旨是反清复明,一直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重建汉族政权。因此,只要有外来势力攻打清朝,天地会必然会来帮帮场子,人一多反而就成了主力。

即便是50年后的鸦片战争,英军出动时,总会有大批中国船只随行,武器完备,组织严密,他们都是天地会成员。

十分巧合的是,就在西山海军劫掠中国沿海时,清朝后院起火,华南遍地薪火,苗民、三合会、白莲教,仿佛约定好了一样,一齐爆发,清廷派出名将福康安南下讨伐,却难以奏效。

魏源在《圣武记》中对此记载道,西山军“师老财匾,,乃招濒海亡命,资以兵船,,诱以官爵,令劫内洋商舶以济兵饷,夏至秋归,踪迹飘忽,大为患粤地。继而内地土盗凤尾、水澳帮亦附之,遂深入闽浙,土盗倚夷艇为声势,而夷艇恃土盗为向导。三省洋面各数千里,我北则彼南,我南则彼北”。

越南史书《大南实录》则记载道,西山军与广西天地会颇有勾联,意在华南。

逻辑上就很清楚了,西山海军的侵华,实际上是天地会试图征服华南的计划,海外天地会与华南天地会互通有无,打算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成事。

那么,天地会与广州十三行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的关系。广东十三行的很多商人,不仅与天地会保持着紧密的商业联系,甚至本身就是天地会的成员。著名海盗张保仔,天地会大佬,却是怡和行老板伍秉鉴的好朋友。

既然天地会等反清组织大力支持西山海军侵华,那么身为天地会成员或特别关系人的广东十三行,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就很令人玩味了。作为商人,他们肯定反对这场战争;但作为天地会成员或特别关系人,他们却被要求支持这场战争。两派的立场高度对立,难以融合,这就决定了广东十三行商人们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反复无常。

显著例证就是,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打算在珠江口击沉美国商船时,广州十三行异常紧张,赶紧公关广东政府,大事化了;但面对这次西山海军来袭,事态更严重,但他们并没有果断行动,在纠结中更多地选择了旁观。

他们既没有紧急公关广东政府,也没有像后来鸦片战争那样资助清朝水师,购买舰船和炮弹。

那么,为什么广州十三行要铤而走险地与清朝非法组织走近呢?

在整个清朝,从建立到灭亡,汉人的反清活动就没停止过,那个时候,但凡是民间有能力的汉人,都有推翻这个异族政权的想法,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所以整个清朝时期,秘密结社遍布全国,成为清朝的独特现象。

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秘密结社的民间会党,功不可没。

清朝当然明白民间隐藏着巨大的反清力量,所以把100多万军队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1840年以后与西方列强的战争再激烈,宁愿失败,他们也不敢集中沿海的国家正规军去打外国人,只能从内地各个地方征调。因为清廷始终担心,一旦没有国家军队的威慑,这些地方分分钟揭竿而起。

广州十三行作为富可敌国的商业组织,老板都是汉人,又身处天高皇帝远的广东,两广是天地会势力最庞大的地区,清末名将刘永福和他的黑旗军就源于广西天地会。因此,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十三行与最大的反清组织天地会走近,很正常。

同时作为商人,广州十三行发展100多年了,社会地位始终如初,清朝恶劣的经商环境始终没有改变,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心中的政治抱负会自然涌现。当在清朝找不到实现路径时,反清的天地会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广州十三行在清朝和天地会之间的这种模糊立场,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也有体现。

一个已经开始腐烂的朝廷,面对小国越南的海军入侵,结果内有各种天地会起义的掣肘,外有天地会成员不断加入敌军,富可敌国的广州十三行又不愿捐献军费,清廷束手无策,西山海军来东南沿海进出自如。

广州十三行并非完全不管,镇压白莲教起义,他们集体捐献了60万两,因为白莲教起义在中部和北方的内地,与天地会的直接关系不大。

清朝也没有“躺平”,先是乾隆皇帝发出怒吼,严斥越南(西山朝)不讲武德,严重违反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坚决反对。

西山朝装作没听见,我行我素。

打又打不赢,说了也不听,清廷只好换用另一传统招数:招安,用官位和金钱收买海盗。这一招十分管用,海盗们大量来降,但清廷痛苦地发现,当海盗成为最易发家致富的捷径后,海盗似乎越抚越多了。

钱也花了,脸也丢了,沿海局势并没有好转。

西山朝看看到陈添保率领的西山海军(中国海盗)战果丰厚,十分高兴,1797年,西山朝赐给陈添保一柄短剑,并任命他为“统善艚道各支大总督”,正式成为西山朝的海军总司令。

看来是打算赖在中国沿海不走了,把中国当成“提款机”。

5、终于结束

1797年6月,陈添保在中国沿海抢得正欢,突然收到通知,要他紧急撤回越南。

原因并不是清朝的强势反击,而是越南本土的西山海军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仗。

本来南越旧主阮福映与西山朝陷入了拉锯战,但1797年4月25日,南越组成一支近600艘战船的庞大舰队,进攻岘港。6月份,西山海盗舰队大败,陈观祥(陈添保的养子)和郑亚保等人被俘。

陈添保带着吃饱喝足的海盗舰队返回越南,效果立竿见影,7月份,西山海军大获全胜。

但得到了法国和暹罗(泰国)支持的南越,迅速回血,双方再次开始了拉锯战。

直到1800年,南越组建了更为庞大的舰队,共有1200艘战船,其中有欧洲战舰4艘、大型战船40艘、大划艇300多艘,动员士兵多达8万。这场规模浩大的大决战持续了1年,最终在1801年2月21日划上句号。

西山海军大败,损失5万多人,著名的海盗首领莫官扶、樊文才和梁文庚都被南越俘虏,西山海军摇摇欲坠。

西山朝的皇帝被抓,被关在笼子里游街,西山皇族全部凌迟处死。

中国海盗随之作鸟兽散,陈添保则率家属及30名随从“弃暗投明”,归顺了清廷。

西山朝灭,阮朝立。

阮福映为了表示友好,遣使清朝,礼品就是几名海盗首领的头颅,并承诺在国内清除中国海盗。

令清朝头疼不已的越南海军入侵,随着南越的胜利和越南内战的结束,终于结束。

阮福映希望清廷同意其改国号为南越,但嘉庆皇帝明确表示,绝对不同意其使用古老的百越国名“越”,嘉庆皇帝御笔一勾,将“南越”改为“越南”,表示其是在越地之南,试图以此警告阮福映不得觊觎中华大地。

从此,“越南”便成为正式国名,阮福映也开创了越南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

但是,久经越南战火考验的中国海盗并没有消失,残部在郑七的堂弟郑一的率领下,重建了一支更为强大的海盗舰队。他们继续活跃在东南亚,令欧洲人头疼不已。

50年后,他们将继续令清朝头疼不已。

先不说广州十三行的骑墙,就说中国海盗与清朝的关系。中国海盗在东南亚有着强大的势力和发财的冲动,但清朝皇帝始终没有能像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那样,将势力强大、不怕牺牲、而且对官方的认可有着强烈饥渴的大清海盗们利用起来,作为开拓万里波涛的先驱。

反而将这些海盗看成祸国殃民的存在,欲除之而后快。

与那些名留青史、被当作英雄的欧洲海盗们相比,这难道就是大清海盗的悲剧宿命吗?

其实,富可敌国的广州十三行,其命运又与大清海盗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END—

更多文章

  • 慈禧有多“奢侈”?其密室被打开后,室内景象让隆裕太后羞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禧隆裕,慈禧对隆裕的态度,慈禧隆裕太后简介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自从鸦片战争后,列强便视弱小的中国为肥肉,纷纷以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国门,肆无忌惮地在中国土地上攫取资源。而造成我国近代史上如此悲惨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慈禧作为满清后期的实际统治者,在位期间骄奢淫逸,对中国近代的悲惨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慈禧幸运的夺权之路许多

  • 他本是状元,因慈禧嫌弃他的名字落榜,不曾想最后却推翻了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慈禧嫌弃的状元名字,清朝慈禧钦点的最后一个状元,慈禧钦点刘春霖为状元

    从隋朝开始到最后一届科举,一共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这一千多年里,科举不断完善普遍,给国家全是选拔了不少人才。到了晚清时代,虽说国家千疮百孔但科举考试却没有停止。学子们对于仕途是非常热衷的,这不是仅仅是可以有国家编制,更重要的是检验自己学问的途径,一朝上榜名动天下,可晚晴就有一人本该是状元,却因慈禧嫌

  • 将军凯旋,乾隆却御赐毒酒,将军一激动仰头喝下,却并无大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皇帝赐毒酒,乾隆对大将军的评价,乾隆杀了多少大将

    作为臣子,一定要随时揣摩皇帝的心思。常言说得好,如果能够获得君王的心,那么你就拥有了富贵和地位,如果你让皇帝起了疑心,那么皇帝一定不会让你活过今天。乾隆年间,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长年征战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就是清朝名将章佳阿桂,当他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凯旋而归的时候,就连手下都认为一定会受到皇

  • 南宋荒唐一帝,赵禥,曾一夜睡30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禥简介,赵昰宋端宗,南宋皇帝赵昰简介

    根据记载,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上曾对此事有过描写:“赵禥在做太子的时候就非常好色了,甚至当时的权贵子弟都知道这个人好色成性,而等到他成了皇帝,就更是荒唐:召集30个妃子过夜。”这件事情在当时是有记载的,宫中的太监要详细记录妃子的受宠幸的日期,所以不会作假。 而关于赵禥这个人,历史学家给出的评价都

  •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写了一首菊花诗,读后震撼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菊花宋郑思肖古诗视频,赞美菊花的诗歌,郑思肖的诗

    中国历史上,不是汉族人主政的政权并不少,而真正让汉族文化龟缩起来的只有元朝,毕竟其他政权还多多少少被汉族同化,或者是为了政权的稳定,引入儒家文化进行管理,然而,只有元朝,灭亡南宋之后,元朝统治者坚持不被同化,汉人地位低下。 直到元仁宗时期,一些汉族人做到了高官,他们竭力影响着元仁宗,让元仁宗从他们

  •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竟是靖康之变的最大受益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查找南宋靖康之变的历史资料,关于南宋靖康之乱的资料

    期间平反了岳飞的冤案,启用了大批主战派的将帅,在军事上锐意进取;对内整顿吏治、重视民生,开创了南宋史上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最为后人称道的盛世——“乾淳之治”。而这一切,首先要从宋孝宗传奇的继位经历说起! ▲宋孝宗赵昚[shèn],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一)建立南宋王朝的是宋高宗赵构,

  • 南宋初年竟有此七大名将, 要没有昏君奸臣,必能收复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南宋十大奸臣排行,南宋英雄人物排名,南宋时期有哪些名将

    吴玠 虞允文(1110年12月14日-1174年7月18日)。曾于采石之战大败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之后训练新军,宣抚四川,收复陕西数处州郡。受封雍国公,谥号“忠肃”。 杨存中(1102年-1166年)。于藕塘大破刘猊伪齐军队,名震北方。柘皋之战时,大败金军。死后追封和王,谥号“武恭”。 吴玠(1

  • 南京出土朱元璋女儿墓,打开发现有活人在里面住了37年,咋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随时代更迭,守墓人逐渐减少,迄今为止,皇陵之墓还有守灵人的,就只有福清公主的公主墓。1998年福清公主的墓被发现的时候,考古队才知道,还有个活人在墓里生活了37年,他平时就生活在棺椁的旁边。福清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朱元璋出生微末,却是一个时代的气运之子,最终建立大明朝。福清公主生于1370年,是朱

  • 千古仁君赵祯,为何落了个后继无人的下场,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千古仁帝赵祯,千古仁君宋仁宗,宋仁宗赵祯是个怎样的人

    前言导语古语 有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从古至今,国人一直将生下儿子传宗接代看作是头等大事。而往往行事不正的小人,很容易被人诅咒“断子绝孙”。但是宋仁宗赵祯,他的仁政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最后却落了个后继无人的下场。被迫只能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曙,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要说仁宗有

  • 北宋都城内竟有万顷良田无人耕种,为何肥沃土地却不受百姓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北宋都城在哪里,北宋都城历史资料,北宋宫女图片大全

    一般来说,都城的人口是比较多的,所以经常出现人多地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古代陕西河南这一带,大多数朝代在此建立都城,本身这个地方的耕地就是比较少的,而且到了王朝末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的,大量的平民没有土地,所以会私自开垦荒地。 但是在宋代的历史中,却记载了在河南中西部有一块大荒地,面积高达480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