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内,有相当一部分的王朝是由所谓的"外夷"建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王朝建立的时间都比较短。例如赫赫有名的元王朝,蒙古人建立的王朝疆域极其辽阔,铁骑所至,无不威服。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如此"豪横"的王朝,最后统治中原不到百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当中覆灭。
但是却有一个"另类",清朝的建立基本上延续着以往游牧民族建立政权的路线进行的,但是清朝却稳固的统治中原近三百年之久,甚至还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何清朝作为外族身份入侵得以长治久安,这背后清朝统治者又做了哪些努力。
一:外夷主中原,大改华夏风
1:留发不留头,宣誓效忠
我们先来看看清朝入关之后实行了哪些"蛮夷政策"。在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颁布了一项特殊的政策"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其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全国百姓表达留发则是反对清朝统治,反之亦然。
清朝统治者的这一个政策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相当一部分汉人认为这事关民族尊严问题,拒绝接受清政府剃发的命令。
据《明史》当中记载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杀贼,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清朝的这一个做法激起全国性的反抗,但是迫于清朝统治者的武力镇压,最后暂时被压制住,但始终是一个隐患。
2:种族歧视,满汉有别
虽然满清最后成功入主中原,成为了最高的统治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人依旧是国家的主体。但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满清统治者依旧采取了"种族歧视"的政策,将满汉分别对待,在各方面对汉人多有歧视。
首先在教育上满人拥有优先的特权,对于八旗子弟甚至直接是由国家赡养,在法律方面,满人也拥有特权,绝大多数时候满人犯法都是从轻出来等等,满洲人的种族歧视政策贯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满人无疑在清朝统治时期属于"第一等人"的存在。
3:满人圈地,汉人生存空间受限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土地绝对是核心的生存资源,但是满清入关之后,大肆的侵占原本属于汉人的土地,划为皇庄、旗地等。
据《清史稿》当中记载清朝统治者发布圈地令后汉人的惨状称:"人民背井离乡,有父母夫妻同缢死者;有先投儿女于河而后自投者;有得钱数百,卖其子者"。
除此之外,清朝统治者还将关外的大片肥沃的土地划为禁止开垦的土地,无疑又给原本沉重的百姓以致命一击。清朝统治者这一系列的行为,再次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清朝统治者实行一系列让汉人怨声载道的政策但是却依旧得以稳坐天下。
1:盛世康雍乾,国泰民安
在了解满清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满清从康熙到慈禧这段太平历史。
满清的统治者原本是属于关外的一支游牧民族部落,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女真",这个部落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明朝末年时期,趁机崛起,最后问鼎中原,建立清朝。
在此之后,清王朝过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之后,迎来了康雍乾盛世,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的落日余晖。
法国传教士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当中评价称:""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毫无疑问当时的中国依旧是繁荣富庶的象征。
2:嘉庆到慈禧,虽有动乱,却保持清朝不到
康雍乾盛世之后,腐朽的封建主义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没落时期,清朝也不例外,自从嘉庆之后,清朝的国力日益衰弱,据《潜书》当中记载称:""清兴五十余年矣。
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不仅仅国内面临着不断的农民起义运动,甚至国外的势力也对中国虎视眈眈,清王朝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可以说是焦头烂额的存在。
但是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清王朝的统治却依旧得以维持百余年之久,这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罕见的存在,其背后长治久安的原因又何在?
三:为何清朝作为外夷能够长治久安
1:清朝优秀的统治者,稳定了局势
纵观清朝296年的历史当中,基本上没有中国封建王朝所谓的昏君,更多的是守成之君,而其中又不缺乏很多有才能有见识的君王,这对于稳定清朝统治,维护清朝长治久安可以说是意义重大。
以康熙皇帝为例,在他的一生当中平定三藩之乱,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雍乾盛世,据《清史稿》当中评价其称:"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对于稳定清朝早期统治,打击反对势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康熙皇帝之后的君王也不是泛泛之辈,号称中国古代最勤政的皇帝——雍正皇帝以及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都算得上是一时的明君。
虽然在康雍乾之后的君主,基本上没有什么开拓之君,但是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大勤于政事,没有出现明朝时期数十年不上朝以及宦官乱政的乱象,都能够兢兢业业朝着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的方向努力。
也恰恰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极少出现昏庸之辈,能够基本上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是使得清朝能够保持长治久安的一个基本原因所在。
2:强调满汉融合,拉拢中上层汉人
从什上面的叙述可知,满清是作为外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的,而且在建立自己的统治之后实施了一系列对立政策。但是之后的清朝统治者意识到这些政策的不足,便开始强调满汉融合问题,淡化清朝国内的不同民族的意识。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还刻意的淡化华夷之辩的问题,同时还积极的将自己由"夷蛮"向"华族"的方向发展。在文化等各方面融入到原有的中华体系之中,还允许满汉之间进行通婚。
除了上述做法之外,清朝的统治者还意识到读书人的重要性,为了避免重蹈蒙古人覆辙,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后非但没有废除八股取士的制度,而且还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有所强化。
拉拢了相当一部分的读书人,与此同时还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据《历代史略》当中记载清朝的文字狱称:"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通过着重解决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以及拉拢汉人士族地主阶级,最后在通过文字狱的方式来控制百姓的思想,企图来麻木百姓,多管齐下之下,清朝原本摇摇欲坠的统治慢慢的也走向了稳固。
3: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因势利导
清朝统治能够维持长达三百年之久,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和清朝统治者能够根据时代潮流顺时的调整政策方针。
例如在清朝建立前期,其主力军队完全是依靠满洲八旗子弟,但是清朝在建立之后不久,给予八旗子弟以极其优渥的待遇,使得原本能征善战的八旗迅速的走向腐朽没落。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当中也基本上是绿营军为主,而清朝统治者能够重用绿营也是为他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清朝统治者还能够在一定程度抛弃民族偏见,重用一大批汉人官员,而清朝统治者的这一个做法也对维护清朝统治极其有利。
就拿清朝末年来说,危机四伏,烽烟四起,清朝统治摇摇欲坠,一大批汉人力挽狂澜,据《李鸿章传》当中评价称:""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而汉人当中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也是当时出类拔萃的人物,而且还创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来为清朝续命。
四:结语
清朝作为外族入主中原之后,能统治中原长达三百年之久,其中不仅仅和"高质量"清朝统治者息息相关,而且清朝统治者能够重视民族矛盾,致力于满汉融合,拉人汉人士族有关 最后清朝统治者能够适时的改变政策,一定程度的顺应时代潮流,也是重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明史》
《历代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