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不只是文人,酒后率50名轻骑兵,闯5万敌军大营活捉叛徒

辛弃疾:不只是文人,酒后率50名轻骑兵,闯5万敌军大营活捉叛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814 更新时间:2023/12/27 22:23:45

不过,辛弃疾除了人身份外,更是一名非常了不起的武将,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正是他年轻时的真实写照。

纵观两三百一十九年历史,辛弃疾可以说是文人里最能打的,也是武将中最会写的,而辛弃疾的武力值之所以没那么出名,主要是他的文学造诣太高,以至湮没了他那辉煌的战绩。

在辛弃疾的辉煌战绩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多次成功追杀叛徒,因此有人送了他一个“追杀叛徒专业户”的绰号。

他更是创造了,酒后率领50名轻骑兵勇闯5万敌军大营,不但全身而退活捉叛徒,还顺道带走了一万名归降将士的记录,也正因如此,有人评价他:

“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1140年5月28日,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当时的山东已被金人占有,所以辛弃疾刚一出生就身处“沦陷区”,但辛弃疾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自幼立下光复故土的宏图伟志。

1161年,完颜亮率金兵南下侵宋,当时年仅21岁的辛弃疾决定投笔从戎,为此他在家乡拉起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起义队伍,对金军予以坚决打击。

不过,很快辛弃疾就意识到,单凭自己这点人马,很难给金军予以重创,当时周边各路抗金起义队伍非常多,辛弃疾知道必须把各路兵马整合到一起,才能形成合力。

可辛弃疾毕竟太过年轻,兵力也不多,以他的威望,根本无法召集各路兵马,于是辛弃疾就主动加入了另一个抗金起义队伍,那个队伍的领袖名叫耿京,当时耿京已经拥有25万人马。

辛弃疾加入耿京的队伍后,很快就得到了耿京的重视,因为当时耿京手下主要是农民军,缺乏辛弃疾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

耿京不但让辛弃疾负责起草文书工作,还让辛弃疾掌管军中大印,可以说当时年纪轻轻的辛弃疾,俨然已经成了耿京的左膀右臂。

然而,不久以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差点要了辛弃疾的性命,辛弃疾在投奔耿京之前,曾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收服了一个叫义端的人,这个义端也是一支起义军的首领,还懂得一点兵法。

所以,辛弃疾很重视义端,并且还把义端推荐给了耿京,然而这个义端却一肚子坏水,他表面上与辛弃疾称兄道弟,但实际上却一直想着怎么叛逃。

当时,义端认为耿京的队伍早晚都会被金军打败,他想提前谋划好自己的未来,因此就动了叛逃的想法。

可这个义端也不傻,他知道自己要想在金军那里获得信任,必须交投名状,那拿什么交这个投名状呢?如果能杀了辛弃疾或者耿京,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但义端知道凭自己的实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于是他就决定盗取辛弃疾掌管的起义军大印,如果能把大印献给金军,那一定能谋个好前程。

于是,义端就利用辛弃疾对自己的信任,在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备偷走了大印,得知大印被偷走之后,可是把耿京气得够呛。

毕竟,起义队伍还没怎么建功立业,军中大印竟然先丢了,于是怒不可遏的耿京就决定斩了辛弃疾,理由也很充分,负责掌管大印的辛弃疾,既有失职之责,又有用人失察之责。

此时的辛弃疾也是异常愤怒,他恨义端不争气,也恨自己错信了人,辛弃疾不怕死,但他怕丢失大印影响军心,于是辛弃疾就耿京请命说:

“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随后,辛弃疾就快马加鞭追义端而去,话说义端以为自己很聪明,叛逃的路线没人能知道,却没想到,正当他暗自庆幸自己的“小聪明”时,辛弃疾已经追到眼前。

义端深知辛弃疾勇武过人,自己根本打不过,于是就立即发挥自己的专长,拍起了辛弃疾的马屁,义端跪地求饶说:

“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可辛弃疾已经上了义端一次当,怎么可能上第二次当呢?只见辛弃疾手起刀落,瞬间结果了义端,随后就带着义端的人头和大印向耿京复命。

耿京了解事情原委后,对辛弃疾大加赞赏,不但没有为难辛弃疾,反而对辛弃疾更加重视起来,毕竟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手下不好找。

此后,辛弃疾追随耿京大杀四方,把金军后方搅得天翻地覆,由于义端死前的那句“君乃青兕也”,也让很多人都称呼辛弃疾为“青兕”。

不过,很快前方传来消息,由于金军发生内乱,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军被迫北撤,此时的金军一方面跟南宋讲和,一方面招抚镇压北方起义队伍。

为了防止起义军腹背受敌,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辛弃疾就向耿京建议,要与南宋朝廷联系,这样既可以南北呼应共同抗金,也可以随时撤到南宋。

耿京觉得辛弃疾的建议非常好,就决定派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系,随后辛弃疾就带着几十人前往南宋。

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宋高宗赵构,赵构听说北方的起义军想归顺自己非常高兴,他第一时间接见了辛弃疾等人,不但立即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还给辛弃疾等人都封了官。

随后,辛弃疾立即返回山东,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耿京,可还没等辛弃疾回到山东,就传来了一个噩耗:耿京被起义军将领张安国杀害了。

原来,在辛弃疾南下不久,金军就不断渗透起义军,张安国在巨大诱惑面前没有坚守住底线和原则,最终选择了背叛起义军,张安国趁耿京不备,与他人合谋将耿京杀害。

耿京死后,起义军瞬间大乱,除了部分将士跟随张安国一同叛逃外,其余大部分兵马都四散而去,得知自己的好大哥遇害,起义军也散伙了,辛弃疾万分悲痛。

辛弃疾决定,要斩杀张安国,以泄心头之恨,可当时辛弃疾手中根本没有兵马,而张安国已经被金国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州官,手中有兵马5万余人。

正常来讲,想要斩杀张安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可辛弃疾已经彻底怒了,他决定孤身独闯敌营捉拿叛徒,手下50余名轻骑兵听后,立即表示愿意追随辛弃疾。

于是,辛弃疾就带着50余名轻骑兵来到了济州,据说为了给将士们壮胆,辛弃疾在临出发前,专门组织大家喝了一顿壮行酒。

当辛弃疾来到济州时,张安国正在府中宴请身边将士,得知辛弃疾只带了50余人来见他,张安国自信辛弃疾不敢乱来,就让手下把辛弃疾带入府中。

可让张安国没想到的是,辛弃疾一进入府中,就命令手下把张安国给绑了,当时张安国身边虽然有很多将士,但大多都是耿京的旧部,他们都知道辛弃疾勇武过人,所以没人敢动。

不过,外面得知府中情况的将士却很快将现场围了起来,辛弃疾振臂高呼:“朝廷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如果大家愿意追随朝廷共同抗金,就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来。”

结果,这些将士不但没有阻拦辛弃疾,竟然还有1万余人选择归顺朝廷,浩浩荡荡地跟随辛弃疾押着张安国朝南方疾驰而去。

辛弃疾此时已经决心归顺南宋,所以在擒获张安国后,辛弃疾并没有立即杀了他,而是把他带到了建康行营,最终南宋朝廷经过审理,将张安国砍头示众,叛徒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不过,归顺南宋朝廷的辛弃疾并没有得到重用,谁也没想到刚刚23岁的辛弃疾竟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当时,辛弃疾主战,建议及时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却主和,只愿意维持现状,由于辛弃疾与南宋朝廷的路线相悖,所以他自然不会被重视。

而且,辛弃疾还有一个尬尴的身份:“归正人”,所谓“归正人”就是指,从北方“沦陷区”来投奔南宋朝廷的人,这些人屡遭猜忌与落,不断被南宋朝廷边缘化。

所以,辛弃疾在归顺南宋后,最初只得了一个江阴签判的小官,后来最高官职也不过是从四品的龙图阁待制。他虽然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也没有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

而且,由于辛弃疾不断向朝廷建议出兵抗金,把朝廷弄烦了,就给他发配到偏远地区为官,后来当辛弃疾42岁时,更是遭到同僚排挤不得不辞职回家赋闲。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辛弃疾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内心苦闷的辛弃疾只能靠酒精麻醉自己,他一边饮酒一边创作诗词。

也是在这20多年时间里,辛弃疾创作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诗词,他以笔为剑、以酒为血、以梦北伐中原……

1207年10月3日,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在悲愤中去世,享年67岁,获赐谥号“忠敏”。据说,辛弃疾在临终前曾大声疾呼:“杀贼!杀贼!”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于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更多文章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说出来你都未必敢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综合各种原因来讲,我们不难回答题目中提到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便是杨家将之后再没有出现这些英勇将士了,也就是说到了北宋快要走向亡国之路的时候,杨家已经没有能够出战的人才。正所谓一家人都为作战付出了生命,贡献了自己,但是后代中再出现这样的能文能武的有才之人已经实属不易了。曾几何时,这个家

  • 朱元璋的太子为什么英年早逝,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太子之死真相,朱元璋的太子有多厉害,朱元璋的太子是怎样死的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仿佛魔咒一般:越是雄才大略的英明之主,他的太子往往愈加坎坷。如刘邦的太子,汉惠帝刘盈就多次险些被废;而汉武帝刘彻的戾太子更是死于非命;到了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也最终因造反不成被充军。汉武帝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却从未经历这些。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是发

  •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却仅靠一首诗保命,如今此诗耳熟能详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伯温为什么说朱元璋当君王心寒,刘伯温对朱元璋有何贡献,刘伯温死前为什么给朱元璋一筐鱼

    他出身贫寒,为了一口饭去当和尚,又为了活下来去当兵,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一代帝王。优秀的帝王身边,总是少不了好帮手。而刘伯温,就是朱元璋的一名得力大臣。刘伯温不仅帮扶朱元璋坐上了皇位,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更不能没有刘伯温在侧辅佐。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更何况我们知道,朱元璋出身草根,他对于治理

  • 宋代回授制:缓解军事压力,引导社会风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代军事制度,宋代回授制度完整视频,评价宋代的兵制

    在中国古代众多封建王朝当中,宋朝往往都会被人们拉出来高谈阔论一番。这不仅是因为其本身鼎盛繁荣至极的经济文化,同样的,在许多制度层面,宋朝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创新和改变,回授制度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社会,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这对被赏者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儿不说,更重要的,权力也马上就会到手。但

  • 朱元璋元宵节猜灯谜,见一抱瓜老妇,回宫下令:斩杀附近所有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灯谜大全,朱元璋斩杀9个队长,朱元璋元宵晚会灯谜

    这样的传奇经历让人无法忘怀,他就是朱元璋。而人们对他的夫人马皇后则并不了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马皇后的脚。因为小时候其父母不愿让女儿遭受裹脚的苦痛,导致马皇后的脚比一般女子的大,也被人戏称为“大脚马皇后”。马皇后与朱元璋是属于互补型的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朱元璋也被马皇后的温柔贤淑品德以及

  • 都是清官,都怼皇上,包拯一世富贵,海瑞却一辈子朝不保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海瑞和包拯谁官大,海瑞与包拯的关系,包拯和海瑞谁更有魅力

    包拯第一,出身不同。包拯出生世家,父亲也曾高中进士,再加上宋朝官员待遇极好,国家富裕,包拯的家庭条件必然不差。海瑞则完全不同,他出生贫民家庭,而且是在海南出生,这个地方在明朝是被贬谪的官员才会去的地方。如此荒凉孤僻的地方,自然没有足够的教育条件,因此,虽然海瑞自幼刻苦学习,但始终未能考中进士。海瑞第

  • 重文轻武:宋朝社会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科举制有什么变化,宋朝科举制演变,宋朝科举制的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自隋朝之后,国家进入大一统的全盛时期,皇权得到绝对加强,为了巩固皇权,必然要打击已经存在了千年的门阀士族制度,而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竟无意中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纪元,文人的纪元。重文轻武社会下催化的科举制改变了什么重文轻武一直是多年来宋朝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其实这只是中华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波纹而已。在当时的

  • 为什么朱元璋会杀戮功臣,赵匡胤却杯酒释兵权,未杀一个功臣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和赵匡胤谁厉害,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历史评价,赵匡胤和朱元璋谁的功绩大

    最和平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领兵大将都回家做富家翁,皇帝也巩固了权势,堪称皆大欢喜。为什么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会诛杀功臣,而赵匡胤却能大度的让大将作富家翁呢?我认为,除了大家普遍认为的性格和气量问题,最重要的,我觉得跟他们的出身有关。白手起家的朱元璋,没有任何根基,没有任何可供信任的人手,完全靠自

  • 靖康耻有多耻?公主妃嫔上衣尽脱,跪地身披羊皮,皇后受辱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靖康最惨公主是谁,靖康美女,靖康真实照片

    靖康之耻,被称为中国历史八大耻辱之一。在徽钦二帝一次又一次的昏招之下,一个本可以在历史中留下千古光辉的强盛国家,硬生生地走向灭亡,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耻辱一笔。三千嫔妃王公贵族,由徽钦二帝带头,被金人作践,万千女性羊入虎口。割地赔款不够,欲壑难填,竟以帝姬抵押金银,任听帅府选择。那么,靖康之耻是

  •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因酒后失言,被好友陈亮讹诈十万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亮与辛弃疾的友谊,辛弃疾陈亮简介,辛弃疾与陈亮什么关系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贺新郎》里写的,同时也是他与陈亮两个人的往来应答之词。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昨日已经过去,但是昨日又好像就在眼前,怀念当初在长亭把酒的时候,陈亮一袭布衣,仿佛务农归来的陶渊明,但是陈亮的胸中燃烧着的,却是卧龙诸葛整顿天下的烈焰。志趣相投,惺惺